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
《
烛之武退秦师
》
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
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
——
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
《
左传
》
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有一种文字苍老遒劲,那是我们古老的方块汉字;有一种声音永不消逝,那是先哲发出的智慧箴言;有一种精神永不褪色,那是先贤树立的人格丰碑;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那是仁人志士的振臂高呼。
辉煌的史册浸染着先人的血汗和泪雨,凝固着他们的英姿与智慧。不管他们的出身是高贵还是卑微,他们的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一生是高歌还是低吟,也不管我们是肯定还是否定,赞扬抑或诋毁,他们都曽在这片热土上走过,他们也将继续以不同的方式活在后人的记忆里。
第一课时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
yǔ
、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
西游记
》
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
冯梦龙
《
东周列国演义
》
诵读提示
《
左传
》
又名
《
春秋左氏传
》
,
是
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
所著。
《
左传
》
是
《
春秋左氏传
》
的简称,又名
《
左氏春秋
》
。因为
《
左传
》
和
《
公羊传
》《
谷梁传
》
都是为解说
《
春秋
》
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春秋三传”
。
《
左传
》
主要记载了
东周前期
240
多年各国的
政治
、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
方面的一些事件。
《
左传
》
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
叙写战争
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
外交辞令
、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关于
《
左传
》
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
《
史记
》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
左传
》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
《
战国策
》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
汉书
》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
《
通鉴纪事本末
》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
《
史记
》
。
无能为
(       )
也已
共
(          )
其乏困
秦伯说
(        ),
与郑人盟
夫
(      )
晋
,
何厌之有
微夫
(      )
人之力不及此
w
éi
f
Ú
g
ō
ng
yu
è
f
Ú
佚之狐(       )
f
á
n
zhu
ì
qu
ē
秦军氾
(        )
南
若不
阙
(        )
秦
夜缒
(         )
而出
失其所与
,
不知(       )
使杞
(     )
子、逢
(         )
孙戍(        )之
zh
ì
q
ǐ
p
á
ng
yì
shù
我来读读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故事背景
秦立晋君
:
公元前
651
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
惠公背约
:
公元前
650
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
651
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
重耳过郑
:
公元前
637
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
:
公元前
632
年
4
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郑楚结盟
公元前
632
年
4
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公元前
630
年
郑
新郑
秦
晋
秦 军
秦晋围郑示意图
氾水
函陵
氾南
崤山
晋 军
秦晋围郑
秦晋围郑
第二课时
小组合作探究题
问题一:文章所述何事?
问题二:文章出现了几个人物,各有何特点?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
,
使秦退兵
,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整体把握课文
叙了秦、晋合围郑时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处两大国包围之中,危在旦夕,郑公派烛之武前往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巧借秦、晋二者间的矛盾,瓦解了秦、晋联盟。秦不但退兵,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危机暂时消除了。
问题一:文章所述何事?
整体把握课文
烛之武,中心人物。深明大义,机智善辩,不卑不亢  。
问题二:文章出现了几个人物,各有何特点?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对烛之武才能有足够了解。
郑伯,勇于自责,当烛之武发牢骚时,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文 章 结 构
晋侯、秦伯围郑,
以
其
无礼
于
晋
,且
贰
于楚也。晋
军
函陵,秦
军
氾南。
佚之狐
言
于
郑伯
曰:“国危矣,
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
师
必退。”公从之。
辞
课文串讲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
=
于晋无礼
[
介词短语(介宾或状语)后置句
]
军:驻军。
名→动
言于郑伯
=
于郑伯言
[
状语后置句
]
使:派
若:如果
师:军队
辞:
(
烛之武
)推辞
贰:从属二主
曰:“臣
之
壮
也,
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
也
已
。”公曰:“吾不能早
用
子,今急
而
求子,
是
寡人之
过
也。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表
转折
,
却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已:同
“
矣
”
读课文
1
—
2
自然段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诵读提示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
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
伏笔
。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霸
贪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军
秦军
国危矣
1
、晋秦联军
来势凶猛,兵临城下
,为人物出场
铺垫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
、但
分驻两地
,暗示郑国
有机可乘
,为下文的成功分化
伏笔
。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临危受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从谏如流
知错能改
谦恭明理
郑伯说烛之武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侧面写烛之武)
佚之狐: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勇敢无畏
夜
缒
而出
,见秦伯,
曰
:
“
秦晋围
郑,郑
既
知亡矣。若
亡
郑而
有益
于
君
,
敢以烦
执事
。
越
国
以
鄙
远
,君知
其
难也。
焉用
亡郑
以
陪
邻?邻之
厚
,君之
薄
也。若舍郑
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
共
其
乏困
,君亦无
所害
。且君
尝
既:已经
亡:使
…
灭亡。
[
使动用法
]
敢以(这事)烦
……
越:跨过。
以:而。
鄙:把
…
当作边邑。
[
名意动
]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介,表原因
以:而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削弱
以为:把(它)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
“
供
”
乏困:缺少的
(
东西
)
。
形→名
所害:所
+
动
尝:曾经
形→动
夜:在夜里。名→状
为
晋君
赐
矣,
许君焦、瑕
,朝
济
而夕设
版
焉,君之
所知
也。
夫
晋,
何厌之有
?既
东封
郑,又欲
肆
其西封,若不
阙
秦,将
焉
取
之
?阙秦
以
利
晋,
唯
君
图
之。
”
秦伯
说
,与郑人
盟
。使
杞子
、
逢孙
、
杨孙
戍
之,
乃
还。
为:给
济:渡河
(晋君)许君焦、瑕
版:防御工事
所知:所
+
动
夫:发语词
有何厌
厌:满足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东:向东。
名→状
封:使
……
作疆界。
使动
肆:扩张。
阙:削减
焉:哪里
以:而
唯:表希望的语气词
图:考虑
说:通
“
悦
”
盟:结盟
戍:守卫
赐
:
恩惠
说退秦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
,
使秦退兵
,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
欲扬先抑
,
以退为进
.
阐明利害
,
动摇秦君
.
替秦着想
,
以利相诱
.
引史为例
,
挑拨秦晋
.
推测未来
,
劝秦谨慎
.
子犯
请击
之
,公曰:“不可。
微
夫人
之力不
及
此。
因
人之力
而敝
之,不仁;失其
所与
,不
知
;以
乱易
整,不
武
。吾
其
还也。”亦
去之
。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所
+
动
知:通
“
智
”
乱
:
(
军队
)
散乱
易:交换,替代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代郑国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
照应上文。
2.
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迫晋退兵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
志士
勇士
辩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
①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
——
佚之狐荐烛之武
——
烛之武推辞
——
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
——
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
——
子犯建议攻秦兵
——
晋公再晓之以理
.
②
伏笔与照应得当
.
③
叙事详略得当
.
讨论探究
1
、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2
、
郑伯
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3
、佚之狐
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
嫉妒、红眼病。
2
、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晋
军
函陵,秦
军
氾南
越国以
鄙
远
与郑人
盟
唯君
图
之
既东
封
郑
阙秦以
利
晋
(驻军,驻扎)
(意动,以
……
为边邑)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计划,考虑)
(使
…
成为疆界)
(使
…
得利)
名词→动词
既
东
封郑
又欲肆其
西
封
夜
缒而出
朝
济而
夕
设版焉
词类活用
(在东边)
(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在早上;到黄昏)
名词→状语
且君尝为晋君
赐
矣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恩惠,好处)
臣之
壮
也
越国以鄙
远
共其
乏困
词类活用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名词
因人之利而
敝
之
肆
其西封
词类活用
(损害)
(扩张、延伸)
形容词→动词
烛之武
退
秦师
若不
阙
秦,将焉取之?
若
亡
郑而有益于君
词类活用
(使
…
灭亡)
(使
…
亏损)
(使
….
退却)
使动用法
无能为也
已
(
矣
)
共
其乏困(
供
)
秦伯
说
,与郑人盟(
悦
)
失其所与,不
知
(
智
)
通假字
(
古
/
今
)
贰
于楚也
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
今有急而求
子
微
夫人
之力
古今异义
(从属二主、有二心
/
数词二的大写)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泛指主人)
(出使的人
/
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您,多指男子
/
儿子)
(那个人
/
尊称人的妻子)
一词多义
1.
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表转折,却
)
(
表修饰,不译
)
(
表承接,不译
)
(
表承接,就
)
2.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
(之)
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
(之)
为东道主 
(
因为,连词
)
(
拿,用,介词
)
(
表顺承,连词  来
)
(
表顺承,连词  来
)
(
把,介词
)
特殊句式
一、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四种。
(
1
)用“者
……
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3
)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4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
5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
乃
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
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
即
楚将项燕。
④此
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
本
布衣。
⑥且相如
素
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
我所欲也。
⑧予
本
非文人画士。
(
6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
赤壁之战
》
)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
也
。
(
“
也
”
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
也
。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
1
)用“为”或“为
......
所
.....”
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巨)偏在远郡
,
行将为人所并。”
(
2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3
)用“见”或“见
......
于
......”
表被动
“
……
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
)用“于” 或“受
......
于
......”
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
《
五人墓碑记
》
“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有标志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资治通鉴
》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
(
4
)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
5
)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烛之武)
许之
(主语)
(烛之武)
辞曰:
“
臣之壮也
……”
(主语)
(晋惠公)
许君焦、瑕
(主语)
敢以
(之)
烦执事
(宾语)
晋军
(于)
函陵,秦军
(于)
氾南
(介词)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四、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
1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
《
愚公移山
》
) 译文:
“
你太不聪明了
”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译文:
“
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
【2】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1
)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
【
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
十动?
①良问曰:
“
大王来何操?
”
《
鸿门宴
》
译文:
“
张良问公道:
‘
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
②问女何所思?(
《
木兰辞
》
) 译文:
“
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
③王见之曰:
“
牛何之?
”
(
《
晏子使楚
》
)译文:
“
大王看见了问道:
‘
把牛牵到哪里?
’”
④何伤乎? (
《
齐桓晋文之事
》
) 译文:
“
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
⑤王曰:
“
缚者曷为者也?
”
(
《
晏子使楚
》
)译文:
“
大王问:
‘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
⑥吾谁敢怨?(
《
捕蛇者说
》
) 译文:
“
我敢埋怨谁呢?
”
⑦且焉置土石?(
《
愚公移山
》
) 译文:
“
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
(
2
)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
【
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
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
鸿门宴
》
)译文:
“
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
②谁为哀者?(
《
五人墓碑记
》
) 译文:
“
(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蟹龙说赵太后
》
)译文:
“
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
④国胡以相恤?(
《
论积贮疏
》
) 译文:
“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
岳阳楼记
》
译文:
“
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苏武传
》
)译文:
“
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
【3】
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
叶公好龙
》
)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
《
游褒禅山记
》
)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
勾践灭吴
》
)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
《
烛之武退秦师
》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
《
弈秋
》
)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
唯”译为“只”,下同
)
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师说
》
)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
《
答李翊书
》
)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
《
冯婉贞
》
)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
(
晋惠公
)
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
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孔雀东南飞
》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
孔雀东南飞
》
)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回乡偶书
》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
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
《
孔雀东南飞
》
)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项脊轩志
》
) 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
《
鸿门宴
》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秋水
》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以其
无礼于晋
(
于晋无礼
——
介词结构后置
)
且
贰于楚
也
(
于楚从属
——
介词结构后置
)
佚之狐
言于郑伯
(
于郑伯言
——
介词结构后置
)
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
(
于君有益
——
介词结构后置
)
何厌之有
(
有何厌
——
宾语前置
)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
军
函陵(军:军队)
B.
贰
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
是
寡人之过也(是:这)
D.
亡郑以
陪
邻(陪:增加)
A
本课验收
2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
焉
阙秦以
利
晋,唯君图之
B.
既东
封
郑    又欲肆其西
封
C.
越国以
鄙
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
鄙
,未能远谋
D.
若不
阙
秦
阙
秦以利晋
D
3
、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君知其难也
B.
共其乏困
C.
又欲肆其西封
D.
吾其还也
D
4
、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邻之厚,君之薄也
B.
夫晋,何厌之有
C.
敢以烦执事
D.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C
6
、本文选自
《
》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
《
》《
》
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
编年
公羊传
谷梁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