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84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84页)

ID:576986

大小:2.65 MB

页数:8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 左 传 》 中国外交趣事 1.有人问为什么在中国,人走的路不叫公路而叫马路。 周恩来就说;“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啊”。 2 .有人问在我们国家里,我们每个人都精神饱满,走路是腰是挺直的,而在中国,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弯腰的? 周恩来就说:“因为我们走的上坡路,你们走的是下坡路啊”!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 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某种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 左传 》 介绍 《 左传 》 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 左传 》 以 《 春秋 》 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 左传 》 也称 《 左氏春秋 》 、 《 春秋左氏传 》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 左传 》 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字词注音 氾 南 佚 之狐 缒 而出 共 其乏困 朝 济而夕设版焉 阙 秦 秦伯 说 逢 孙 fán yì zhuì g ō ng zh ā o qu ē yuè páng 词语解释 1 、且 贰 于楚也。        贰 : 2 、晋 军 函陵,秦军氾南。    军 : 3 、 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 : 4 、 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 : 5 、越国以 鄙 远,君知其难也。  鄙 : 6 、 焉用亡郑以 陪 邻?      陪 : 7 、 行李 之往来。       行李 : 从属二主 驻扎 推辞 假如 把 … 当作边邑 增加 出使的人 8 、 共 其乏困。      共 : 9 、且君尝为晋君 赐 矣。  赐 : 10 、朝 济 而夕设版焉。  济 : 11 、又欲 肆 其西封。   肆 : 12 、 阙 秦以利晋。    阙 : 13 、秦伯 说 。      说 : 14 、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微 :              夫 : 通“供”,供给 恩惠 渡河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通“悦”,高兴 (如果)没有 那 《 烛之武退秦师 》 连环画 晋侯、秦伯围郑, 以 其无礼于晋,且 贰 于楚也。晋 军 函陵,秦军氾南。 晋 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 郑国, 因为 郑 国 曾对 晋文公无礼 ,并且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 驻扎 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贰:从属二主 军:驻扎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 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 必退。” 公 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 危险 之中, 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若:假如 辞 曰:“臣之壮也, 犹 不如人;今老矣 , 无能为也 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 推辞 说:“我年轻时, 尚且 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 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 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辞:推辞 夜 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 以烦 执事 。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 已经 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越国以 鄙 远,君知其难也。 焉 用亡郑以 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晋国 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 边境 ,您知道是困难的,您 何必 要灭掉郑国而 增加 邻国晋的土地呢?邻 国 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 鄙:把…当作边邑 陪:增加 若 舍 郑以为 东道主 , 行李 之往来, 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 放弃 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 东道上的主人 ,秦国 使者 往来,郑国可以随时 供给 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供”,供给 且君 尝 为晋君 赐 矣;许君焦、瑕,朝 济 而夕 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 曾经 对晋惠公有 恩惠 ,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 渡河 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赐:恩惠 济: 渡河 夫晋,何 厌 之有?既东 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 秦,将 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 满足 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 当作 东部的 疆界 ,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 侵损 秦国,晋国从 哪里 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 希望 您 考虑这件事。 ” 肆: 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 秦伯 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 之, 乃 还。 秦伯 高兴 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 守卫 , 就 率军回国。 说:通“悦”,高兴 子犯请击 之 。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 秦军 。 公曰:“不可。 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 人之力而 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 去 之。 晋文公说:“不行! 假如 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借助 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 损害 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 明智 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 撤离 了郑国。 微:(如果)没有 夫:那 解题 本文选自 《 左传 》 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 “ 盟于衡雍 ” ,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释 “ 秦晋之好 ”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图 秦晋围郑示意图 课文插图 整体把握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分析利弊 层层深入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起因) 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 秦晋退师 (结果)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 《 烛之武退秦师 》 结构图解 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 (离间) 越国以鄙远 —— 困难 亡郑以陪邻 —— 失策 建议 : 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于秦有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 不可靠 秦伯说 ,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 , 乃还 子犯请击之 …… 晋文公 —— 不可 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仁 失其所与 —— 不知 以乱易整 —— 不武 吾其还也 ● 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 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 ,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问题探究 1 、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2 、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 “ 出场 ” 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 、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6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善于分析利弊 讲究语言艺术 善于揣摩心理 7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善于利用矛盾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4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词句翻译 1 、通假字 已 ,通  “ 矣 ” , 了。 共 ,通  “ 供 ” , 供给、供应。 厌 ,通  “ 餍 ” , 满足。 说 ,通 “ 悦 ” , 高兴。 知 ,通  “ 智 ” , 明智,聪明。 (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 )夫晋,何厌之有 (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 5 )失其所与,不知 古汉语常识 2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即东封郑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共其乏困 退 ,使动用法,使 …… 撤兵。 军 ,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 ,使动用法,使 …… 灭亡。  鄙 ,名词意动,把 …… 当作边邑; 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厚,薄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东 ,名词作状语,向东; 封, 名词 意动用法,使 …… 成为疆界。  阙 ,动词使动用法,使 …… 削弱。  利 ,名词使动用法,使 …… 获利。  敝 ,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 西。  3 、古今异义 ( 1 )东道主 ( 2 )行李 ( 3 )乏困 ( 4 )夫人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4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 1 )是寡人之过也 (“ …… 也”表示判断)  (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 、省略句 ( 1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 2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  (省略主语“烛之武”)  ( 3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重要实词例释 1 、贰 ①“二”的大写。  (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 左传 • 隐公元年 》) ② 副职。 (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 《 少年中国说 》) ③ 不专一。 ( 例:贰则疑惑。 《 荀子 • 解蔽 》) ④ 离心,背叛。  (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 左传 》)  ⑤ 再,重复。 ( 例:不迁怒,不贰过。 《 论语 • 雍也 》)  ⑥ 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鄙 ①边远的地方。 ( 例:蜀之鄙有二僧。 《 为学 》) ② 庸俗,鄙陋。 (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左传 庄公十年 》) ③ 看不起,轻视。 (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左传 昭公十六年 》) 3 、许 ①准许。 ( 同现代汉语 ) ② 答应,听从。 ( 例:“许之。”、“许君焦、暇 ……”) ③ 赞同。 ( 例:杂然相许。 《 愚公移山 》) ④ 约数。 (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 《 小石潭记 》)  ⑤ 表处所。  (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 《 五柳先生传 》) 4 、阙 ① 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 què  城楼 。 ③ 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 quē  通“缺”。  ⑤ 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 、微 ①细小,轻微。 ( 同现义 )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 《 史记 》)  ④ 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义 ) ⑤ 隐蔽,不显露。 (例:见微知著 ) ⑥ 如果没有。  (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 岳阳楼记 》) 6 、敝  ①坏,破旧。  (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 《 左忠毅公逸事 》) ② 谦词,敝人 。 ③疲惫。   (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资治通鉴 》) ④ 损害,衰败。  ( 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 重要虚词例释 1 、而 ①今急而求子       ( 才,连词,表顺承 ) ② 夜缒而出        ( 表修饰,连词 ) ③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表顺承,连词 ) ④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表转折,连词 ) 2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因为,连词 ) ② 敢以烦执事       ( 拿,用,介词 ) ③ 越国以鄙远       ( 表顺承,连词 ) ④ 焉用亡郑以陪邻?    ( 表顺承,连词 ) ⑤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把,介词 ) 3 、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 、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 写作特点 1 、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 ,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 、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 、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 “ 退秦师 ” 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 伐交 ,其次伐兵,其次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 成语典故1 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如: 我在这文章里正用君,但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成语典故2 春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世代互为婚嫁,后称两姓联姻、婚配的关系为“秦晋之好”。如: 他若将我孩儿治好,何不就与他结为秦晋之好呢? 成语典故3 春秋时, 晋国同楚国在城濮作战,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三十里叫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人相争。如: 似你这般诗才,不怕杜羔不退避三舍。 文学常识 1 、我国古代的几部编年体史书 ( 1 ) 《 春秋 》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 《 春秋 》 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 2 ) 《 左传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 3 ) 《 资治通鉴 》 ,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2 、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3 、十三经 《 易经 》 、 《 书经 》 、 《 诗经 》 、 《 周礼 》 、 《 仪礼 》 、 《 礼记 》 、 《 春秋左传 》 、 《 春秋公羊传 》 、 《 春秋谷梁传 》 、 《 论语 》 、 《 孝经 》 、 《 尔雅 》 、 《 孟子 》 。 4 、春秋三传 《 左传 》 《 公羊传 》 《 谷梁传 》 因为这三部都是为解说 《 春秋 》 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 春秋三传 ” , 《 左传 》 又名 《 春秋左氏传 》 。 5 、二十四史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 《 史记 》 (汉司马迁) 《 汉书 》 (汉班固) 《 后汉书 》 (南朝范晔) 《 三国志 》 (晋陈寿)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自显) 《 梁书 》 (唐姚思廉) 《 陈书 》 (唐姚思廉) 《 魏书 》 (北齐魏收)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 (唐魏征) 《 南史 》 (唐李延寿) 《 北史 》 (唐李延寿) 《 唐书(旧唐书) 》 (五代后晋刘昫)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五代史(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宋史 》 (元脱脱等) 《 辽史 》 (元脱脱等) 《 金史 》 (元脱脱等) 《 元史 》 (明宋濂)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6 、古代姓名的由来 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 ( 1 )以姓为氏。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 2 )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 ( 3 )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 ( 4 )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 ( 5 )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 ( 6 )以先人名或字为姓。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 ( 7 )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 8 )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 ( 9 )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 10 )以谥号为姓。 ( 11 )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 12 )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 13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再见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