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7—2008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

ID:575195

大小:8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7—2008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 各位家长、同学:‎ ‎ 你好!‎ ‎ 从高二第六学段开始,我们进入了选修课的学习阶段,大部分同学已适应了小班教学和走课制的学习方式,还有部分同学在新的模式下不能完全适应或不能有效地自我管理。希望同学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学习方式和学业成绩,家长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验在时间管理、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寒假期间,我们按照学校要求布置了寒假作业,作业主要是阅读和写作,希望以此来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另外,一部分同学在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上有一定困难,请利用假期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巩固。如果对你的第六学段模块考试成绩有不满意的,请在假期对语文教材和配套练习《优化设计》进行复习。寒假作业如下:‎ 一、读一部好书,写一篇读书报告:要求读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写一篇读书报告。统一写在读书报告单上。‎ 二、开展“读书、知爱、明理”爱心阅读活动。在寒假期间,由语文组、图书馆牵头,要求学生阅读1---3本古今中外的优秀爱心故事书籍并写出读后感,同时制作“我喜欢的爱心语句摘抄”书签,开学后由语文组统一收集,由图学联、文学社组织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适当形式对优秀作品予以展示,爱心书签则可以通过相关主题集会,由同学朗读爱心书籍片断并且互相交换书签。‎ 三、写一篇作文:根据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作文。具体要求如下:‎ ‎ 1 、题目《春节纪事》。‎ ‎ 2、作品题材、文体不限。可以是独立成篇,也可以是由多篇组成。倡导关注现实人生,表达真情实感。要求个性鲜明,文笔灵动,具有创新精神。严禁抄袭,每篇1000至2000字。‎ ‎ 3、作品用电脑打印,统一用A4纸,标题用四号黑体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正文前写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电话、学校、班级及通讯地址和邮编。请保存好电子文档。‎ 四、做一套试卷(包括作文)。‎ ‎ 请同学和家长共同填写下面的评价表,返校时和作业一起交语文老师:‎ 家长评价 沟通 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 ‎ 家长签名:‎ 学生自评 ‎ ‎ 教师评价 ‎ ‎ 12‎ 祝同学们假期愉快,全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 高二年级语文组 ‎ ‎‎2008年1月26日 请你独立完成此试题,然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分,并弄清错在哪里。‎ 综 合 试 卷 姓名 班级 分数 ‎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谛听 猿啼   缔造  提纲挈领  借题发挥 B.纯粹 淬火 憔悴 鞠躬尽瘁 出类拔萃 ‎ C.分泌  秘鲁  糜烂    所向披靡    雨雪霏霏  D 宣传 寒暄 渲染 喧宾夺主 头晕目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有父母教育小孩子不要随意拣别人丢弃的东西,防止被人敲诈。让孩子路不拾遗的做法我不敢苟同,因为这会让孩子从小就心灵冷漠。‎ B.阿富汗发生了多起人质被塔利班绑架的事件,而7月19日韩国23名人质遭绑架更惊动世界。一叶知秋,阿富汗的安全形式不乐观,塔利班的力量在重整壮大。‎ C.学术界的于丹与易中天都很红火,闹得大江南北满城风雨,他们用通俗生动的方式讲授深奥的国学,让国学走出了书斋而倍受追捧。‎ D.一些领导干部置国家利益而不顾,挥金如土,肆意妄为,不融入基层,融如群众,全心全意为国家谋福利终免不了受到党纪国法的处分。‎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尊心很强的人很容易遭到 。‎ ‎②“火星文”是 外国语言,大大损害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也影响了大众的交流。‎ ‎③年轻人 不犯错误,关键是能够反思自己,以后逐渐成熟而少犯错误。‎ A.误解 滥用 难免 B.误解 乱用 不免 C.曲解 滥用 不免 D.曲解 乱用 难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引导,专家认为早恋不会因为跳集体舞而发生,也不会因为不跳集体舞就不会发生。‎ B.广东人口亮起了红灯,5年增长6.28%,自然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超过8‰,总量已接近极限! ‎ C.曹文轩教授表示,中学生挑选阅读材料时不仅要注重经典、强调名篇,而且应尽量挑选那些“人文性”比较强,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的材料。‎ D.台风常引起建筑物及设施的破坏和倒塌,毁坏交通和农业,但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益处,如起到提供大量淡水资源,调温,保持热平衡等。‎ 12‎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壅塞 ‎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後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 “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於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自至则壅 堵塞 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 牲畜 C.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料想 D.所自视之势过也。 错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乡之死者宜矣 B. 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 ‎ 不足以当此大任也 C. 有且先夫死者死 ‎ 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D. 为王视齐寇 ‎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具体表现亡国之主不听劝阻和及其后果的一组是(3分) ( )‎ 12‎ A.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B.宋王又怒诎杀之 ‎ 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C.子无辞也 ‎ 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D.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 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缪公用计让戎主丧失警惕而找准时机偷袭少数民族戎。戎主不听身边人的劝告,中了圈套而被生擒。‎ B.宋王不分忠奸,听信佞臣的话,竟然次次处死报告实情的侦查人员。逼得一人报告假军情而获得奖赏。‎ C.齐王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才华超过尧舜。‎ D.齐宣王喜爱射箭,但箭术无长进,原因是佞臣奉承他,讲假话,使其不知自己拉弓所用的真正力气大小。‎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相关句子断句。(3分)‎ 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2分)‎ ‎②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4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归燕诗①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 ①注:作者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1)本诗从体裁来看是一首 诗歌 ,借海燕主要表达了诗人 的愿望。(2分)‎ ‎(2)该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一具体赏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2‎ ‎(1) 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2)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 夫夷以近,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www.‎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www.qikan.com.cnECpl7apXjDkYgZGW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www.qikan.com.cnECpl7apXjDkYgZGW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 ‎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www.q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www.qikan.com.cnECpl7apXjDkYgZGW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www. ‎ 12‎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删改 ) ‎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 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 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决策层有着盲目追赶的心态。 C 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 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所出现过的人与事。 E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F 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截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3分)‎ A 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 百年的砖千年的土。‎ C 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 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14.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3分)‎ ‎15.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6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石头没意见 ‎ 吴越 ‎ 当我来到这座古城,朋友说,带你去看明城墙垣。‎ 12‎ 时节是刚过了立秋,虽是烈阳高照,但大气通透,视野开阔,出汗出得痛快。城墙道宽可并行五匹马,而今只见荒烟野蔓中断断续续的人迹一抹。墙内外贯穿的植被还当盛时,如今城市里已很少见的狗尾巴草埋没了石椅,爬山虎充满想象力地伸出墙洞去;还有叫不出来名字的地衣苔藓与小型灌木,护着螟虫们无处不在的低唱。‎ ‎ 这里很安静。湖边的树长得惊人得高。脚步落在窸窸窣窣的野草里,为草下的石头带来微不足道的磨损。‎ ‎ 真要怀古,宜低眉,不宜远望。视线不待跃过那片湖面,便被一带高楼所隔断,转过头来看另一边,扑面而来是拥拥簇簇的居民楼。无论是先人曾在楼头望得的满坡军旗猎猎,还是水面上一枚残阳浸胭脂,都无迹可寻。‎ ‎ 那么,就收敛了左顾右盼,只走脚下这一条道吧。好在25公里的蜿蜒断续尽可以让你走,走入这不绝如缕的一息尚存。‎ 别看六百年的断壁残垣写满了不容易,对于这座古城来说,充其量也就是刚刚翻过去的一页旧笔记,字里行间的意思还清楚着呢,算不上什么古物。‎ ‎ 历史的偏爱显得无情,文明人的眼光更是势利。当人们称一座城市为古城时,那意思就是:你已经老了;你经历过的荣耀与辉煌都已载入史册并成为过去,从那时起,你就陷入了漫长的追忆与喟叹;诚然,你还在变化,但人们来到这里,不要看你的新,只要怀你的旧;尽管你还很长寿,但你的生命的重心远远地留在了前头,再也没办法调拨过来。认了吧,古城!值得啦,古城!‎ ‎ 我脚下踏着的这堆断岩碎砾于静静默默中占据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情感地位。人们建造了它,使用着它,废弃了它,风化了它,感慨着它,修复着它。但终究,这些人都消失了,只有它雄踞不倒,讲述着非生命体的稳固和生命体的短暂无常。‎ ‎ 这时我们看见了一对青年男女从不远处走来。像我的朋友一样,男孩也是本地人。像我一样,女孩不是本地人,而且第一次上城墙。‎ 男孩讲着他小时候放学后如何与伙伴们在这里嬉戏,中学时与同学在这里寻古探幽,大学时到这里写生四季景色,工作后又常带着新朋友来这里玩——他有点激动,自己也知道了,笑着解释说,在这里,他总是会陷入回忆。女孩拖着恋人的手,默默地倾听。但我看出来她眼睛里的火花,在她的内心交织着几种复杂矛盾的情绪。他们一定刚认识不久就陷入热恋,彼此想要了解更多一些。但在这里,女孩终究体会到了局外人的无可奈何的滋味。而脚下这座六百年的城墙,更以它的坚不可摧来证实他的那些往事是那么精彩绝伦而又与她无关。‎ 朋友说,古城里许多新婚夫妻,就爱到这里来拍婚纱照。我说:他们也不怕不吉……?‎ ‎ 真奇怪,爱情这种瞬息万变的东西,怎么和六百年过去还不肯崩塌的、一堆垒起来的石头发生了化学反应?是否个体为了抗衡在永恒面前“一无所有”的心理落差,急切地想给自己一点交代?还是软弱的人们在城墙下特别容易受到天长地久的感召,真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的那样,一段残垣竟能成就一段爱情么?‎ 立时噤了声。如果人们认为与永恒合影,就可以期许两情长久,那又有什么不可以?石头没意见,谁都不会有意见。‎ ‎(选自07年9月4日《文汇报》,有删改)‎ ‎16.明城墙垣立秋的景致具有哪些特点? (4分)‎ ‎ ‎ ‎17.此文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究竟主要运用了哪些对比,请做具体分析,要求分析出对比的作用(5分)。‎ 12‎ ‎18.认真研读文中划线的句子“但我看出来她眼睛里的火花,在她的内心交织着几种复杂矛盾的情绪”。结合全文,请说说她的内心交织着哪几种复杂矛盾的情绪(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伍立杨先生采访记 ‎ ‎  采访者:藏书报记者 王雪霞 ‎ ‎  受访者:伍立杨 ‎ ‎  问:伍先生,在书界,您有着不小的名气,您觉得大家看重的是您的哪方面? ‎ ‎  答:杂文家牧惠、舒展、史学家王春瑜等先生,他们的文章求真求美,文采思想的搏动之下,字里行间,充溢关心民瘼的精神。以他们为师,可能迈出了一点点的步子。博客论坛上有读者说我最近的《故纸风雪》“……特别是在这本书里,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抨击极权专制,为民主而呼喊,其胆其识其才,均令人钦佩”。过奖了,但这不妨是我追求的境界。说名气呢,还真汗颜。  ‎ 问:买书、读书、作文在您的生活中占了多大的比重? ‎ 答:说全部嫌夸张,总之几乎是全部。“我生原为读书来”,我不敢说是“读书种子”,大抵因为无能,买书、读书渐成癖好,读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似乎已成一种生活方式了。  ‎ 问:现在您还是一如既往地买书、读书吗?在《我的书房》一书中,我看到您的文章《书边散墨》,记述了您的书房,现在有多少册书了?主要是哪方面的?这些书都是为了阅读吗? ‎ 答:有时候,告诫自己,这趟出门,片纸不带。真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我的藏书现约有七千余册。主要是古典文学、文史哲、别集、合集;晚清民初史料、当事人回忆录……宪政及美国史系列……等方面;大书如“廿四史”(中华标点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元文类”、“明文海”、“清文汇”,以及“民国丛书”第一辑数百种,小书如民智书局初版的《建国方略》等等奇书、杂书,很多。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如钱钟书、唐德刚、苏轼、契诃夫等。藏书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有的朋友能两者兼顾,藏书多得吓人。‎ 问:您把自己的第一书房,命为浮沤堂,第二书房命为发呆室,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深意?‎ 答:浮沤来自于佛教典故,意谓人生在宇宙的大背景上其实很渺小,其间积极者看到积极,这是我的一点微意;至于发呆呢,就没有什么深意,人生包括读书生涯的枯燥、倦怠、得闲的时候,如朱自清先生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呆”。‎ 问:您曾长期供职于《人民日报》,作记者、编辑,1999年调到《海南日报》,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 ‎ 12‎ ‎  答:安居方能乐业。以前为住房所苦,南来以后,居住环境条件大大改善了。七千多册书,在几十米的大客厅就大致放下了。当时逼近中年,没有一个较舒适的读书写字的环境,真可说是六神无主。 ‎ ‎  问:您被流沙河先生归属于“富于春秋”的读书人,您写作的笔法也多有杂文的色彩,语言形式上也与文言文很近,这多少让您在众多的书人中显得有些另类,您自己怎么看? ‎ 答:文言文的坐标指向:美。而美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这是它恒久价值之所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给我的书做的简介是“报人伍立杨的《大梦谁觉》,思路开阔,识见独特,汪洋恣肆,不拘常格,所谈大部分是民国史,但于古代史乃至世界史也多有涉及,于传统读史笔记题材外又辟一新天地,特别是有些谈古代诗歌、典籍的文章,见解颇为新奇独到。”这是美誉也是过誉,但我愿意做这样的追求。  ‎ ‎  问:作为一个书人,您觉得书人如今的责任是什么? ‎ 答: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这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和良心责任,对社会的发展,宜居安思危并葆有远见。应该清楚世界大势和文明的普世价值,宜在人本的意义上读书写作,为争取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而运笔;绝不能满脑子糨糊昧于大势却又振振有辞……‎ ‎  问:现在在忙些什么?有没有新著面世? ‎ 答:工作本身占用的时间已多,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去年出版了《故纸风雪》《大梦谁觉》。今年花山文艺要出一本小册子已签合同。平时总是我采访别人,今天您采访我,惭愧惭愧,十分感谢。‎ 选自《文学界》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分析文中首次的问与答各有什么特点? (4分)‎ ‎20.从全文来看,伍立杨读书有什么特点 (5分)‎ ‎21.整合全文信息,总结一下在伍立杨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将下面的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要求,语句通顺,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文意思。(4分)‎ 岭南文化,是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特征是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它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 ‎23.为了迎接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某校开展了以“迎奥运,颂和谐”为主题的语文课外活动。请根据要求,作答两个题目:(1)运用“奥运、北京、美丽”‎ 12‎ 三个词语,大胆想象,运用最少两种的修辞手法,进行扩充,要求富有文采,反映出“迎奥运,颂和谐”的主题,40——60字;(2)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要求宽对即可(两小题分别4分)‎ ‎(1)奥运、北京、美丽 ‎(2)上联:迎奥运风正帆满歌似大潮。‎ 下联: ‎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 万物皆有自己的名字。名字既可指人的名与字,也可指姓名,还可以指事物的名称与名号。一个名字让我们浮想联翩,它是一种文化,背后往往有复杂的故事,丰富的学问。但名字终归是名字,只是符号。在善于包装得社会,我们不能被华美的名字欺骗而认识不到其真相,我们更不能为了私利而用假名或者美名去欺骗别人。‎ 请以“名字断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写在指定的作文纸上。‎ 参考答案:‎ ‎1. C 2 .D 3 .A 4 .A 5 .B 6 .B 7 .D 8 .D 9.(1)答案: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解题探究】断句是新课程考试大纲要求重点检测的。解答时要联系语境,整体把握其大意,然后根据句式特点(特别是对称句和判断句)和常用的虚词来断句。此题抓住两个主语“世之直士”和“乱国之主”,两个表判断的虚词“也”,还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故”是解题的关键。9.(2)答案①(君王)不能够接受臣子的直谏就没有办法听到真实的情况,而贤人就不会来归顺(他).②凡是以这种行事方式为快乐的君王,所走就会是不认为听从智者的见解是明智的道路,从此就不会接受正确的意见.【解题探究】翻译时一定要坚持直译为主的原则,要掌握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关键实词与虚词。①中“过”,做过错讲;“道”,做办法或者途径讲;“善”,形用名,做贤人讲。前面一个分句缺主语“君王”或“他”,要补充。②中“说”,读yuè,意动用法,可译为”把……当作快乐”;“道”,用作动词,取道。两个“智”,其一意动用法,可译为“把……看作聪明的事情”,其二形用名,可译为“智者”; “是”,形用名, 可译为“正确的意见”.10. 【答案示例】(1) 五言律诗;归隐。【答案示例】(2) 示例1:托物言志,海燕是自我的真实写照。燕来燕归,一喜一悲,就是我的人生。我出身贫寒,有幸得到朝廷的重用,忘记自我全身心地为君王和国家服务,但敌人陷害我,我无计可施,也不想和他争斗,还是做一个隐士更自在。‎ 示例2 对比手法运用之妙。海燕与鹰隼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卑微而自谦,一个强大而狡猾;一个为朝廷忠心耿耿,一个陷害忠良。海燕来时与归时暗含对比,来时春光明媚,其喜气洋洋,勤奋工作;归时秋已降临,其悲愤之至而后平静,做出了隐居决定。(也可谈付出与收获对比)‎ 示例3 拟人手法运用让诗歌的情调摇曳多姿。海燕有自知之明,他没有忘记过去,只是倍感机遇的难得,所以忙碌不停,不去想自己的身份,尽显自己的才华与心智。但鹰隼无理猜忌让他猛然醒悟,他非常大度地向对方表明心志。‎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叙述和议论多于精工细雕的刻画,但妙用比兴、寓意深长。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是从民间来的,不象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 12‎ 乘春亦暂来”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是不会久留的。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巢,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全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 ‎11 . (1) 燕然未勒归无计 将军白发征夫泪(2)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3) 则游者众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4)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12. A F 13. D14. 【答案示例】(1)建筑无城乡差别 (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是一个循环营造的科学体系。www【解题探究】该题考查对思路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须能够准确把握第三、四、五段的中心句。15 【答案示例】(1)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解题探究】该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也涉及行文思路的把握,还有探究能力。参考答案要点三应是本文最主要的观点,中心观点。而要点一和二,主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观点。考生答出其它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16. 【答案示例】荒凉中散发出勃勃生机,古朴中写满安静【解题探究】该题考查局部思路的把握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作者在文章的第二、三段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远离闹市的明城墙垣立秋的景致。从正反面着笔,运用了对比、衬托得手法,写了墙内墙外的植被,写了石椅、墙洞、脚下的石子,还写了螟虫的叫声。植被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反衬出石椅、墙洞、脚下的石子的古朴与荒凉;螟虫的叫声以声衬静。17.【答案示例】①明城墙垣与古城对比 ,一个是写满了不容易,表现了历史的沧桑,一个是高楼林立、拥拥簇簇。两者对比,为后文表达爱情与人生的哲学观点埋下伏笔。②人们对待古城的旧与新的态度形成对比:只怀旧,不看新。作者委婉表达了对这种态度的否定,认为更应该看到新的一面。③一对恋人,一对朋友,本地人于外地人,对待城墙有着不同态度。一方爱追忆过去,希望永恒的爱情、人生,而另一方爱面对现实,放眼未来,对爱情怀有慎重的态度,认为爱情、人生也是瞬息万变的东西,要有面对困境的勇气。总之全文通过层层对比,托物抒情,逐次深入,表达了作者成熟的人生观、爱情观。【解题探究】该题是综合性考查,既要把握全文思路,又要会分析表达技巧,还要懂得概括。难度较大。18 .【答案示例】①默默倾听对方的过去,但也希望对方言谈能停下来给她一点时间让她也讲讲自己的过去。②她也想表达一下身为一个外地人,身为他的朋友,第一次上城墙的感受,但对方很激动,一味讲过去,她只得倾听,不好意思让对方停下③他作为本地人,来这里也是希望爱情永恒,但女孩和他认识不久就陷入热恋,对爱情充满信心,但还有很多忧虑④他喜欢追忆过去,而女孩和“我”一样,在意现实与未来,更想了解他的现在,他对自己真实的感情。【解题探究】新题型,考查对探究能力,要求考生从不同侧面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探究人物的精神境界.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皆可. ①主要根据信息“他们一定刚认识不久就陷入热恋,彼此想要了解更多一些”。②主要根据信息“像我的朋友一样,男孩也是本地人。像我一样,女孩不是本地人,而且第一次上城墙” 。③主要根据信息“刚认识不久就陷入热恋”. ④主要根据信息“他们也不怕不吉……?” “如果人们认为与永恒合影,就可以期许两情长久,那又有什么不可以?”等.19.【答案示例】①问前有铺垫,首先肯定对方在书界的地位,拉近了彼此距离。所问内容简短,但很新奇,惹读者关心。②答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委婉而谦虚,有大家风度。【解题探究】本题考查访谈的文本特征的把握,局部思路的分析。访谈,是“问”与“答”‎ 12‎ 的艺术。问要讲究技巧,要求简洁,有重点,有新意,有深度,有顺序。答要有针对性,有所显又有所藏,彰显个性与机智,切忌随意,切忌问什么就直截答什么。20.【答案示例】读书成癖,涉猎广泛,与买书、藏书、写书结合,勤奋攻读,怀有人文精神。【解题探究】该题考查归纳被访者有关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把握思路与重点句子。从“买书、读书渐成癖好” “已成一种生活方式” “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呆’”等可总结出“读书成癖”;从“藏书现约有七千余册”“主要是……”“大书如……”,“小书如……” “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等可总结出“涉猎广泛”;从“读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 “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 ,《大梦谁觉》的评价等可以总结出“与买书、藏书、写书结合”;从“真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等可以总结出“勤奋攻读”。从“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处可以总结出“怀有人文精神”。21.【答案示例】关心民瘼,崇尚自由,反对专权,积极乐观,有胆有识,谦虚好学,笔耕不辍,人格独立。【解题探究】该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挖掘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格。答案不求唯一,合理即可。22 .【答案示例】 示例1:以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为特征,由固有的本土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和舶来的域外文化三个部分组成的岭南文化是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示例2:由固有的本土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和舶来的域外文化三个部分组成的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以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为特征。【解题探究】一直以为高考广东卷近两年没有考句式的转换是一个小遗憾。笔者觉得语言表达基本知识与技巧还是不能丢,传统命题经验不能丢。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知识是终生受益的。该题考单句的转换,一是要对单句的形式要掌握,二是要整体把握所给的句子,选择一个基本句然后把其它内容做该句的相应成分,三是要认真检查是否遗漏信息,是否表达不流畅,不规范。23. 【答案示例】(1)示例:为迎奥运,古都北京也乔装打扮,跳起了现代舞,扭动着迷人的身姿,脸上写满了热情与秀美。‎ ‎(2)示例①:讲和谐情真意浓爱似南海 ②赛文明山青水绿美如奇画 ③创纪录厂兴我旺成华章。‎ ‎【解题探究】08奥运会,意义重大,相信会直接或间接在语文试题中有所反映。设计此题也是有考虑此点。另外也是传承07命题精神,既考运用简约的文字概括的能力,也考运用繁丰的文字形象表达的能力。(1)考扩充,需要考生善于想象,合理想象,大胆想象,另外还有对句式,用词,修辞方面的要求。(2)对对联,难度更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要锤炼语言;需要对宽对的要求把握好,词性要相同,上下要贯通;还要人文知识贮备丰富,才有可能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答案出来。‎ ‎24【探究脉络】该作文审题难度小,写作空间很大,可实写,也可虚写,可写笔名、网名、族名、国名、商品名、物名等。可以正面写,追溯名字的由来,探究名字蕴含的丰富内涵,编织取名、改名的哲理故事,肯定名字在当今商品社会的无穷价值,还可以反面写,揭露徒有虚名、名不副实的现象,讽刺冒名顶替、重名轻实的作法等。‎ 12‎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