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ID:575075

大小:9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必修一第三单元 高一备课组 单元设计 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先师形象,表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表达了对“文革”的控诉,使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似记事而写人。作者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先生的伟绩,而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渊博的学识、洒脱的真性情。‎ ‎ ‎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个性化的语言 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 ‎2、  领悟独特的情味 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3、  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 ‎ ‎ ‎ ‎ ‎ ‎ ‎ 记念刘和珍君 学情分析:‎ ‎1、    本文写作于上世纪20年代,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要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2、    本文篇幅较长,高一学生对文中内涵深刻、感情丰富的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仔细揣摩。‎ ‎ ‎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 ‎3、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 ‎4、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1、深入了解鲁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文章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 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 ‎ ‎ 二、介绍作者 ‎1、对鲁迅的概述 ‎2、鲁迅的生平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1)鲁迅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作为进步青年,他希望通过留学学医以疗救中国人民。‎ ‎(2)弃医从文的经过:留学日本学医——同去的中国留学生的不良表现——看电影事件的触动——弃医从文——形成讽喻、犀利的文风——创作大量杂文及短篇小说 说明:一边讲述,一边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3)师:鲁迅的文章既是投枪匕首,又是药,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提示: 投枪匕首:打击敌人    药:疗救人民 ‎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 ‎ 三、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打在幻灯片上的。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 ‎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 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  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 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 惩创(chuāng)  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  攒射(cuán)洗涤(dí)赁屋(lìn)‎ ‎ ‎ 四、解题及背景介绍 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大家注意一下即可。(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 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一八”掺案。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用来悼念刘和珍等革命烈士。‎ ‎ ‎ 五、课文分析 整体把握 全文有七个小节,按作者的意图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3个部分,具体怎么划分?(请同学回答(123//45//67)。同时复述、板书)那其他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另一同学回答(12//345//67),请这位同学简单的分析一下划分依据。(即第一部分写什么?第二部分写什么?)‎ 师:划分段落,同学们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那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划分方法的主要不同是哪一部分?争议在哪里?(第三部分)好,那么这第三部分应为第一大段还是归为第二大段呢?现在我们先来看下第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   从课文的第三段:“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的时候”字眼“第一次”,“去年夏初”,说明这是发生在过去的事,那作者在这里打开了对以往的事情的回忆,回忆他第一次见到刘和珍这个名字,及接下的一系列回忆:“刘百昭率领。。。,指着她,告诉我,这就是刘和珍;”“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赁屋授课,听我的讲义;”“虑及母校的前途,黯然之于泣下。”所以第三部分应是回忆他们的认识过程。(板书:回忆认识)‎ ‎(二)  1、让学生边看课文,边根据板书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第一部分:记念的原因和目的。‎ 一节: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二节:写作必要——唤起民众 第二部分: 记述刘和珍 三节:交往始末——暗自诧 四节:遇害事实——凶残至极   五节:遇害经过——从容转辗 第三部分: 教训和意义 六节:经验教训——选择战法   七节:死难意义——奋然前行 ‎2、教师适当讲解补充 ‎ ‎ 六、教师适当讲解补充;总结本课,交代下课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极其人品文品,了解了惨案发生的背景,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深入地理解课文。‎ ‎ ‎ ‎ ‎ ‎ ‎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语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回顾第一部分和自读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分析。‎ ‎ ‎ 二、 课文分析 ‎1、  集体阅读第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总结:‎ 作文的原因:刘爱看我的文章 作文的目的:悼念烈士 作文的必要:①告慰烈士;②唤醒世人;③牢记(烈士)鲜血。‎ ‎2、  第三节又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呢?请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结合第一部分。‎ ‎(明确:订《莽原》、女师大风潮、3·18死难)‎ 分析:第三小节通过对刘和珍君生前战斗事迹的回忆,(如在女师大被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被强拖出校、偏安与宗帽胡同、学校恢复旧观等突出的表现了刘和珍坚持真理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以及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和对学校前途的关心。小结:第二段可分为四层:见姓名/见本人/听讲义/永别 在第三节中,作者反复的强调了刘和珍君的外形特征“常常微笑的,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态度很温和”这些外形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始终微笑的人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会是凶神恶煞的形象吗,是暴徒吗?)不是的刘和珍给人的是一种亲切和蔼的善良乐观的印象。‎ ‎(明确:善良、亲切、乐观等等)‎ ‎3、  我们接下来看第四节 A、  第一自然段,写鲁迅对惨案发生的怀疑。鲁迅先生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的反动派的。然而,不料没想到他们竟会下劣凶残到这一地步,比想象的更恶劣,使和蔼可亲的刘和珍在府门喋血。鲁迅在这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了欲擒先纵的手法,先对传说表示怀疑,其中,使用“居然”“竟”等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从而大大加强了控诉敌人凶残的效果。‎ 但敌人的凶残不止这些,他们残暴的杀害刘和珍等人后,还到处造谣说他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刘和珍等人是暴徒吗?是受人利用吗?(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不是。刘和珍是一个常常带着微笑,态度很温和的人。请愿也是欣然前往的。反动统治者只是希望借流言把自己的过错推得一干二净,也勾画出了反动文人为其主子帮腔、颠倒黑白的一副丑恶嘴脸。‎ B、(请位同学来读一下最后一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一对偶句的“已使我”“尤使我”,深沉的写出了作者的愤慨心情。“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设问句回应了第一节“我实在无话可说”,加强了悲愤的程度。‎ C、“我懂得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怎么理解,有什么深意吗?有哪位同学能够发表你的高见吗?‎ ‎(明确:这是作者对反动派的控诉。一个民族之所以衰亡,之所以被压迫而默无声息,正是由于反动派的残酷迫害所致。‎ 但是,沉没下去吗?不,决不能让中华民族在沉默中灭亡!这里连用两个“沉默”作者的感情是深沉、激越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表明沉默有两种前途,二者必居其一。这里作者实际上是唤醒人民不要在沉默中灭亡,而要在沉默中爆发,也就是号召人民起来和反动派作斗争。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给人极大的鼓舞。‎ 这一节主要是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后愤怒的心情,揭露反动派及走狗文人的下劣和凶残,召唤人民起来斗争。‎ 小结:反动当局:下劣凶残;‎ ‎      反动文人:阴险无耻。‎ ‎4、  第五节作者用事实来揭露敌人的凶残。在第二自然段中写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英勇牺牲的经过。刘和珍他们临危不惧,沉着勇敢,团结友爱,在弹雨中相互救助。刘和珍中弹了,张静淑去救他,也中了四弹,杨德群又想去救她,也中了子弹。最后,她被反动派士兵在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终于死去了。可见,“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反动派真是凶残至极。‎ 师(读):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死掉了,这是真的,……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第五节第三段)‎ 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啊?‎ 之所以说惊心动魄,因为刘和珍等人处境危急,就要被打死了,但他们视死如归、互相救助。面对反动派的枪弹攒射,从容不迫,一无所畏,这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感到十分伟大。是对刘和珍等人的高度赞扬。‎ ‎5、“中国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边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反讽)‎ 分析:中国军人是指段祺瑞政府。作者把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说成是伟绩、武功。很显然是对反动派有力的讽刺和抨击。‎ 三一八惨案的直接凶手是段祺瑞政府,幕后的操纵者是帝国主义等,他们妄图用血腥镇压的手段消灭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气焰是十分的嚣张的。但是这三个女青年的行动表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是英勇不屈的,连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妇女也不会为中外反动派的“枪弹”征服的。这三个青年所表现的伟大精神,宣告了中外一切反动屠杀政策的彻底破产。‎ 三、 总结 在这一部分中,记述刘和珍的牺牲过程,歌颂了刘和珍沉勇友爱的品格。鲁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控诉,勾画了中外杀人者凶残无耻的丑态,对他们进行有力的讽刺和抨击。‎ 四、作业 背诵第四小节 ‎ ‎ ‎ ‎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抽查背诵 今天,我们来讲《纪念刘和珍君》的最后一部分,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这一部分。‎ 二、分析课文。六、七节 ‎1、  从第六节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是赞成还是不赞成?‎ ‎(明确:不赞成)‎ 分析:鲁迅认为,人类长期流血的斗争的历史,正像古代多少万年前用了大量的木材后才成为一小快煤炭那样,经过劳动人民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前进了一小步。而、请愿是不在内的,更不用说徒手请愿了。(鲁迅从来都不赞成向反动派和平请愿,他说:“请愿一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空谈》。“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死地》)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 ‎ ‎(过渡: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仍热情的歌颂了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指出他们的血不会白流,血痕必将扩大即社会影响一定会扩大。)‎ 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鲁迅引用陶渊明的诗。是摒弃消极的因素,从血痕必将扩大去引的。对死者来说,他们“为中国而死”与山河共存,精神永在。对生者来说,则必须继承先烈遗志继续战斗,激励“后死者”必须战斗下去。‎ ‎(过渡:我们继续来看第七节,这一节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了烈士死难的革命意义,鼓舞革命者奋然前行。)‎ ‎2、  这一节先概括了整个“三·一八”事件的情况,用“竟会”“竟至”“竟能”三个程度副词,突出了反动当局的暴虐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下劣,爱国女青年的临难从容。而后对刘和珍等人“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这一事实做了极高高的评价,指出了这一次死伤对将来的意义: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是不会灭亡的。即使那些觉悟较低,不敢反抗的苟活者,也将会从烈士的流血中逐渐清醒,从死者淡红的血色里对未来依稀的看到微茫的希望。至于真正的革命战士,他们将从烈士的精神里受到鼓舞,更加奋勇前进。‎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纪念刘和君”作者在一次的表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极端愤慨,点明这篇文章的题意。最后一句话,有和前面第一节相照应。‎ ‎(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齐读思考。‎ 明确:a、高度赞颂——‎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b、将来意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①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②“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⒋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 明确: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小结:‎ 惨案的教训:徒手请愿不值得。‎ 惨案的意义:①人们会记住烈士的鲜血;‎ ‎②苟活者会看见微茫希望;‎ ‎③真猛士将更加奋然前行。‎ 三、总结 课文分析到这里就完了。这篇文章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滔天罪行,有力的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劣行径,热情的颂扬了爱国女青年的勇毅不屈的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因此它不是一般的悼念文章,而是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壮歌,是讨伐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战斗檄文。战斗性强,感人很深。‎ ‎(过渡:学完了鲁迅这篇战斗性极强的的杂文,同学们可以总节一下鲁迅这篇杂文的写作特点)‎ 四、这篇杂文的写作特点(学生讨论)‎ ‎1、  错综的记述和深刻的议论及强烈的抒情想结合。‎ ‎2、  悲愤中深藏着昂扬的革命战斗激情。‎ ‎3、  形象化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 ‎ ‎ 板书设计:‎ ‎ ‎ ‎ ‎ 动机和目的:程君的正告、哀痛烈士、揭露敌人、唤起民众 ‎↓‎ 歌颂刘和珍→订《莽原》  女师大风潮   3·18死难→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 揭露反动→府门喋血、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惨像、流言 ‎↓                                           ‎ 死难意义:烈士的血未白流 苟活者看见希望;                              ‎ 真猛士奋然前行 ‎↓‎ 悲→→                                   ←愤 ‎                                                     ‎ ‎ ‎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根据本文特点,可以将之处理成样本,样本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即掌握“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2 对于这样较复杂的散文,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尚无形成习惯与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引领他们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思路。‎ ‎2、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能够归纳写作主旨。‎ ‎3、品味文本,学习其中的一两种表达技巧,试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正确归纳写作主旨。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练习与仿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叙事散文《小狗包弟》,感受它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 ‎ 二、整体感知 ‎1梳理内容:《小狗包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本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引子(1自然段)── 比兴开篇。‎ 开端(2自然段)── 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 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 一朝痛别。‎ 尾声(10~13自然段)── 真心忏悔。‎ ‎ ‎ ‎2 理清脉络:讨论归纳作者情感的变化。‎ ‎(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 ‎ ‎ ‎3聚焦核心:包弟可爱之处在哪里?是谁杀了它?(包弟的可爱之处:聪明、乖巧、有情义、通人性。是作者,更是“文革”杀了它)‎ ‎ ‎ 三、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在作者的这段复杂的心理历程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狗包弟情感的是哪一种呢?(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一句就是本文的“文眼”。) 2、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又用了哪些语句来表明了自己的这种“歉意”的呢?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主旨。 (明确:“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本文的主旨:一般认为是,解剖自己,反思文革,拷问民族精神,呼唤善良人性;也有人认为是,探索“文革”灾难发生的根源。) 3、难点突破:开篇为何要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作者反映“文革”的罪恶,为何要写一条小狗?(答案参看教师用书第67页)‎ ‎ ‎ 四、写法研学:‎ 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两点加以评价,并学写一段。‎ ‎1 探究本文表达技巧。‎ ‎【明确:表达技巧主要有:修辞手法:拟人  衬托。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虚实(正面侧面)结合。抒情方式:叙事抒情  直接抒情】‎ ‎2 以“包弟,我想对你说”为题,运用上述一两种技巧,替巴金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诗歌)。‎ ‎【示例】包弟,今天,你的主人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忏悔诗,‎ 呈给你黄土下忠实的灵魂,‎ 呈给你恐惧而无辜的眼神,‎ 呈给你被割开的胸怀,‎ 呈给你无影灯下黄色的皮毛,‎ 呈给所有在油锅里受着煎熬的心灵。‎ ‎ ‎ 五、总结全文。‎ 巴金不仅在年轻时写下了《家》《春》《秋》等作品,而且在年近80岁的时候写下了《随想录》。有人盛赞: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也正如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忏悔从怀念小狗开始》(《语文学习》05年第4期)‎ ‎2 《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 ‎3 《基于问题的教学对话 拨动学生心弦》(《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7—‎8A)‎ ‎4 《〈小狗包弟〉的主旨探析》(《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期)‎ ‎ ‎ ‎ ‎ ‎ ‎ 以点带面,体会细节之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明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大师的崇敬之情。文章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但最主要的应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学生一般会注意到文中的细节,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容易忽略文章所隐含的梁先生的爱国精神。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操。‎ 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抓住文本,又要注意文本中所体现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的重点要放在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的爱国精神上。‎ ‎【课文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由此以点带面,把握全文。‎ ‎【教学重难点】‎ ‎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不必面面俱到。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如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多花时间。‎ ‎ 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三处引文的细节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来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这些地方要挖掘,要引导,要能深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 资料链接,事先制成 PPT 文件。‎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写他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他的文章文采斐然,思想独到;他的人品刚正不阿,清高自守;他的经历坎坷波折,一言难尽。要写好他,谈何容易!但是梁实秋做到了,他为我们活画出了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让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那么,梁实秋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去作具体的感受吧。(板书课题)‎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通览全文,找出最能概括梁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特点的一句话和作者高度评价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 明确:①“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②“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 ‎ ‎2、提问:围绕“动人”二字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演讲以及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具体地描写?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明确:‎ ‎①“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板书:肖  像——潇洒自信、学者风范 ‎②“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板书:神  态——谦逊自负、感情充沛 ‎③“他的声音沉重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 板书:声  音——沉稳睿智 ‎④“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补充讲解《箜篌引》)‎ 板书:语  言——博闻强记 ‎⑤“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⑥“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笔,有时太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补充讲解《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动  作——自由洒脱 ‎ ‎ ‎3、小结: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出于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综观全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融合了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 ‎ 三、赏析细节,探究内蕴:‎ ‎1、提问: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灵活现的呢?为什么讲他是“有热心肠的学者”?‎ 明确:细节描写。讲他是“热心肠的学者”实际上就是赞赏他的炽热的爱国心。‎ ‎2、以点带面,赏析细节。‎ 细节①‎ ‎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资料链接】 《箜篌引》(投影出示)‎ ‎  《公无渡河》是《相和歌辞》之一,即《箜篌引》。“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今天的“竖琴”。这首《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划船,见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 ‎ ‎3、提问: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 明确: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 细节②‎ ‎"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资料链接】《桃花扇》(投影出示)‎ ‎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 《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高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他也自杀身死。‎ ‎ ‎ ‎4、提问:先生由崇祯会联想到了谁?‎ 明确: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  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 ‎ 细节③‎ ‎    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资料链接】(投影出示)‎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生的写照。‎ ‎ 5、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  明确:诗题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喜悦的。诗中虽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但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学生读全诗。说明:“‘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 6、提问: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    明确: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讲他是“热心肠的学者”实际上就是赞赏他的炽热的爱国心。‎ ‎ ‎ ‎ 5、提问: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 明确:不是。“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所以说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 ‎ ‎ ‎【资料链接】《少年中国说》(投影显示)‎ ‎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 ‎7、课文总结:这就是细节之美,细节的魅力。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认识到了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最主要的还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 ‎ 四、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1、你能从中学到哪些写人的方法?‎ 明确:‎ ‎①写出个性。‎ ‎②只撷取两三个印象鲜明的片段刻画人物,不苛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 ‎③突出细节描写,描形还要描神,描外还要描内。‎ ‎ ‎ ‎2、片断作文:‎ ‎    试以“眼前的一幕”为题,侧重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的形象,展示其性格特点,不少于300字。‎ ‎ ‎ ‎ ‎ 附:全文板书设计 ‎          以点带面,体会细节之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演讲特点(动人)‎ 细节描写(三处引文)‎ 细节内蕴(人物形象)‎ 肖  像——潇洒自信、学者风范 ‎ ‎ ‎  《箜篌引》‎ 率真 神  态——谦逊自负、感情充沛 ‎ ‎ ‎ ‎ 声  音——沉稳睿智 ‎  《桃花扇》‎ 真性情 语  言——博闻强记 ‎ ‎ ‎ ‎ 动  作——自由洒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爱国热情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