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古诗文专项训练(学生版)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 。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 。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 。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 。
9.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爱莲说
本文选自《 》。作者 ,字茂叔, 家。 是周敦颐的谥号。
1)莲象征什么?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 。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 。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 。
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 和 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 ,牡丹属于 。
陋室铭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洛阳人, 诗人。世称 。有《刘禹锡集》。
二.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 , 。
4.文章是从 、 、 三方面表明陋室的 、 、 ,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 ; ,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 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 。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引用孔子的话有 之意,说明 , 。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 的节操和 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 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 ,引出主旨。“ ”立意贯穿全篇。
13.“仙”和“龙”比喻 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三峡
《三峡》选自 。三峡, 、 、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 ,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
4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 理解探究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 、 的景色,激发人们 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 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 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 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 ,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 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 ,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 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 ,字 ,号 , (代)文学家。
答谢中书书
作者: (456-536),字 ,号 ,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观潮
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自既望以至十八曰为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7、吞天沃曰 8、如履平地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答案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6、解释下列词语
(1)既望 (2)既而
2、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 而 ,对潮水从 、 、 、 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1) 写“形“的句子是: (2) 写“色”的句子是:
(3) 写“声”的句子是 : (4) 写“势”的句子是 :
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2)
《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 。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 。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 。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 。
《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 。
2.诗人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 。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 。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 。
《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 。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 。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 。
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 。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 。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 。 , 。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 。
《归园田居》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 , 。
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 , 。
4
《使至塞上》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 , 。
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 , 。
《渡荆门送别》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
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 , 。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 。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 , 。
名句综合运用1.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表达: , 。
2.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是: , 。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 , 。
3.古诗中劝学的诗句很多,如: , 。
4.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 , 。
5.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 , 。
6.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 , 。
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长歌行》1. 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 。
2. 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 , 。
3. 诗中暗示美景不是永恒不变的,从而隐喻时光一去不返,人的寿命有限,要倍加珍惜时光之意的一句:
4. 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 , 。
5. 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 , 。
6. 诗中通过蕴意深远,水到渠成,极具感染力和劝勉之意的诗句: , 。
7. 古诗词中有许多告诫人们要懂得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你知道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 , 。(2) , 。
《野望》1. 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 , 。
2. 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 , 。
3. 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 , 。
4. 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 , 。
5. 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 , 。
6.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 , 。
《早寒江上有怀》1. 诗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 , 。
2. 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得的抑郁之情的诗句: , 。
3. 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 , 。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有句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此诗中与这两句意境相近的诗句: , 。
5. 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 , 。
6. 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 , 。
7.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1) , 。(2) ,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 , 。
2. 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 , 。
3. 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 , 。
4. 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 , 。
5. 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 , 。
7. 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 , 。
8. 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 , 。
9. 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 , 。
10.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水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 , 。(2) , 。
4
《黄鹤楼》
1.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 。
2. 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 , 。
3. 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 。
4. 诗中表现诗人怀念家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 , 。
5. 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 。
6. 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 。
7. 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 , 。(2) , 。
1. 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 , 。
2. 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 。
3. 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 。
4. 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 。
5.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赠别之情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连续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 , 。(2) , 。
《秋词》1.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 。
2. 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 。
3. 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 。
4. 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 。
5. 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 。
6. 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 。
7. 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 。
8. 除诗外,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 , 。(2) , 。
《鲁山山行》1. 诗中道出群山高低起伏及自己情趣的诗句: , 。
2. 诗中表明山景让步欣赏不够,目不暇接的诗句: , 。
3. 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 , 。
4. 诗中表明山中人烟稀少,游者离山村较远的诗句: , 。
5. 山往往因其巍峨而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请写出古诗中表现山宏伟气魄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 , 。(2) , 。
1. 词中写作者虽到老年,但仍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 , 。
2. 词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 , 。
3. 词中使人振奋,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词句: , 。
4. 有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词中,反其意而用之的词句: , 。
5. 词中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的句子: , !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 诗中表现诗人有为国戍守边疆的宏愿的诗句: , 。
2. 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实现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 , 。
3. 诗中表现诗人至死不忘报国决心的句子: , 。
4. 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戍边志愿的诗句: , 。
5. 诗中极写诗人老病而孤凄冷清却又念念不忘复国的忧国之心的句子: , 。
6. 陆游《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 , 。
7. 曹操《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本诗中诗句: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