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ppt课件(53页)2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ppt课件(53页)2

ID:573465

大小:2.22 MB

页数:53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月下荷塘 朱自清( 1898 - 1948 ) 原名朱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祖籍浙 江绍兴。 1898 年 11 月 22 日生于江苏省东海 县。 1903 年随家定居 扬州,故自称 “ 我是扬 州人 ” 。自幼读私塾, 所以对中国古典文学 有浓厚的兴趣。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 该名 “ 自清 ” ,考入本 科哲学系 。 w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 创作新诗,为早期 文学 研究会成员 。 w 1922 年与俞平伯等创办 最早的 新诗刊物 《 诗 》 。 w 1923 年发表的长诗 《 毁 灭 》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w 1924 年出版了 诗歌散文 集 《 踪迹 》 。 w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 授,创作转向散文,同 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出版散文集 《 背 影 》 ,成了著名的散文 作家。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 , 拿起枪来革命 , 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 1931 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 1932 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8 年 6 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 8 月 12 日于北平病逝。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 “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 著有 诗集 《 雪朝 》 、 诗文集 《 踪迹 》 , 散文集 《 背影 》 、 《 欧游杂记 》 等 。现有 《 朱自清全集 》 出版 熟悉生字词: 乘 凉 蓊蓊 郁郁 独 处 袅娜 霎 时 脉脉 梵婀 玲 媛 女 裳 敛 裾 ch é ng w ĕ ng ch ŭ ni ă o nu ó Sh à m ò f à n ē yu à n ch á ng j ū 弥望 踱步 煤屑 羞涩 倩影 酣眠 纤腰 mí duó xiè sè qiàn hān xiān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结构如何? 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 (1): 点明心情,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 (2~3): 小径漫步,抒发自由自在的感受。 第三部分 (4~6) 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主体) 第四部分( 7~8 ):想起江南采莲,向往江南。 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是第 1 自然段;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是 2-3 自然段: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是 4-6 自然段 ; 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是 7-8 自然段;现实依旧,愁思依旧 1. 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 —— 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2.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 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 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 1)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文章的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圆形结构) 出门 颇不宁静 求静:淡淡的忧愁 出静:淡淡的忧愁 赏景得静: 淡淡的喜悦 小煤屑路 回来的路上( 联想采莲)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家 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 。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明线:游踪 ( 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文章结构 文章内外结构之美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 得到宁静, 不是真的宁静 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 受用 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现在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缘情写景 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关系: 时代背景 1927 年 7 月,蒋介石发动“四 •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返回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 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 ……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 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 ……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 哪里走 》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由 自 远 上 及 而 近 下 如果作者的笔触是台摄像机,他是以怎样的顺序拍下这荷塘的美丽景色的? 静态 动态 观察顺序 荷叶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叶 VS 亭亭 的 舞女 的裙 圆形舒展、柔美飘逸 比喻 以动写静 灵动飘逸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 VS 一粒粒的明珠 荷花 VS 碧天里的星星 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拟人 比喻 清新自然、典雅高贵 饱满盛开、含苞欲放 荷花 VS 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博喻 : 也称“连比喻”,指用多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一个本体,运用博喻可以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 春 》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 《 春之声 》 ) 荷香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 VS 渺茫的歌声 通感 : 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 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或几种感觉 。简而言之就是 感觉的转化、迁移 。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例:  ( 1 )她笑得很甜。 ( 2 )甜美的歌声。 (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4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视觉转为味觉 听觉转为味觉 嗅觉转为听觉 视觉转为听觉 例子 1 、她笑得很甜 2 、 那声音弱不禁风,似乎有被人一吹就断掉的。 3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 比喻 视听结合 像闪电般 突出了速度之快 肩并肩,凝碧的波痕 颤动的情状 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 叶子的颤动”化为“凝碧的波痕” (视) 叶子颤动的声音 (听) 荷韵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拟人 虚实结合 脉脉 风致的叶子 (实) 脉脉的流水 (虚) 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 : 第四节 月下 荷塘 由远及近 动静结合 自上而下 通 感 比 喻 拟 人 虚实结合 视听结合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宁静幽雅 为什么说“ 泻 ”“ 浮 ”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 照 ”替代“ 泻 ”,用“ 漂 ”替代“ 浮 ”呢? ? ?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泻 泻 浮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 写出了 月辉照耀,一览无余 的景象, 化静 为动, 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别表现了雾的 轻飘柔美 的的姿态,有 状态美 。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和 花 洁白而鲜艳, 有 色彩美 。 总体看 , 写出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 . “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结论 “ 浮” 突出静态美, “笼” 可与之对照。 “漂” 突出动态美, “笼” 不能与之对照。 结论 叠 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小结: 叠词节奏鲜明 , 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叠字 :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 : ABAB 、 AABB 、 ABB 、 AAB 、 AA 作用 : 传神地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 、量词 如:一 片 荷塘、一 团 烟雾、 一 带 远山、一两 点 路光 这些量词起到了 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加强诗情画意 的作用 荷塘上的月色 光 : 月光 (泻) 青雾 (浮) 叶和花 (洗) 影: 参差 、 斑驳、 弯弯 、 稀疏 从色彩美 → 幻觉美 → 语言美 → 形态美 刚与柔的对照 ( 线条的美 节奏的美) 乐曲 (通感 )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写什么,怎么写,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 1 、课文中哪两小节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2 、先看第 4 节, ① 写了什么 ?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② 作者 怎样描写 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 什么手法 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③ 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态如何? 有什么特点 ? 作者 怎样描写 荷叶?作者运用 什么手法, 写出荷叶的 什么特点?表现什么意境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 本句 将荷叶 比喻成 “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 写荷叶的 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 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有 袅娜 地开着的 ,有 羞涩 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 :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羞涩 :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作者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实为多见,但将它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很新鲜, “刚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胜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自是美得难以形容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滑洁净;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句 ①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 ( 联 ) 觉。 ( 1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 2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 4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 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 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 讨论 1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明写月光, 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 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 。正因为这月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有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反射的月光。 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 印记 。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自由 快乐 白 描 色彩描摹 写景手法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虚实结合 视听结合 修辞手法 名句欣赏积累 “月”与“荷” 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 张九龄 《 望月怀远 》 ) (唐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 苏轼 《 水调歌头 》 )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全文小结 : 画,赋予主动意识,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