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ppt课件(17页)3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ppt课件(17页)3

ID:573327

大小:780.1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距,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 咏蛙 》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七绝 ·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 七古 · 残句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沁园春 · 雪 》 1909(16) 1906(13) 1916(23) 1936(43)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 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 。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当年 10 月, 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往昔的战斗岁月,思考着国共合作后领导权的斗争问题,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词兴起于 ________( 朝代 ) ,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 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后来也称作“ ________” 、“ ________” 或“ ________”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________” 。如“ ________” 就是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分为 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 。宋代词坛上形成了 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大流派。 隋唐 曲子 杂曲子 曲子词 乐府 长短句 诗余 词牌 沁园春 小令 中调 长调 豪放派 婉约派 知识点考察 “ 意象”简释 意 作者的主观情感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读者 研讨问题 ( 1 )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 2 )“为何都是写秋,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其他诗人的有何不同? 立、看、怅、问、忆、记 秋天里的悲喜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秋林醉?总是离人泪。 ——《 西厢记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又谁堪摘? —— 李清照 《 声声慢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 《 秋词 》 凄凉、冷清、萧瑟而又孤寂 看 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远眺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静景 动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空间开阔 绚丽多彩 词中哪些字具有表现力?为什么? 万 遍 层 尽 漫 透 争 击 翔 竞 山之多 红之广 林之密 染之透 水之盛 水之清 场面之热闹,富有活力 飞之矫健迅猛 游之轻快自由 有力的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生机勃勃 ( 2 )“为何都是写秋,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其他诗人的有何不同? 两者在意象的选择和描述上的不同,所创设的意境也大相径庭。 但是在根本上,也还是因为两者的心境不同,所以选择的意象才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毛泽东选取的意象意境开阔,绚丽多彩,而又富有生机,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意象是诗歌传递感情的重要媒介,意象所具有的特征一定与情感相呼应,也有反其道而行,情感与意象相反的情况。 研讨问题 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同学: 精神面貌:青春正好,雄姿英发 豪迈气概:敢作敢为,蔑视权贵 峥嵘岁月稠 2 、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3 、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上阕写景,以触景生情的方式,提出 “ 谁主沉浮 ” 的问题。 下阕叙事抒情,回答问题。 上阕写景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上阕: 即景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同学少年 情中显志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困难重重面前无所畏惧,充满勇气与豪情 侧面回答上阕问题,以天下为己任,展现远大理想与抱负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