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教案3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3

ID:571975

大小:47.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并体会分号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冀东的地理位置及战争背景。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后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冀中”?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中部平原。)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 ‎   2.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出示投影,请同学在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填空,以此巩固和检验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按要求填空。   ①“冀”按部首应查(   )部,再查(   )画,按音序应查(   ),读音是(   )。   ②“堡垒”的“垒”按部首应查(   )部,再查(   )画,字义是(   )。   ③“妨碍”的“妨”按音序应查(   )部,读音是(   ),字义是(   )。   ④“岔道”的“岔”按部首应查(   )部,读音是(   ),字义是(   )。   ⑤“毒辣”两个字的读音分别是(   )和(   ),词义是(   )。   ⑥“迷惑”的“惑”按部首应查(   )部,再查(   )画,“惑”‎ 的意思是(   )。   (2)辨字组词。   碍(   )     撑(   )     岔(   )   得(   )     掌(   )     盆(   )   堡(   )     虚(   )     搁(   )   保(   )     虑(   )     阁(   )   3.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语。   牢固:坚固、稳定。   防备:做好准备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毒辣:心肠或手段恶毒残酷。   吆喝:大声地喊叫。   扫荡:用武力或其它手段扫清敌人。本课指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口:本课指地道里小得只容得下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纺车:手摇或脚踏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的工具。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牢固:坚固、稳固。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岔道:分岔的道路。   转移:改换位置,从一方移到另一方。   (三)初读课文,概括各段的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里的构造。   第5自然段: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结果。   (四)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出示投影: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请同学将这四句话作为分段的依据,把八个自然段分成四段,看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划为一段。   学生回答,教师在自然段的序号上画出分隔符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同学们还记得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吗?这四段都作了回答。   教师指着投影上的四句话,复述同学们提出的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二)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   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   (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   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大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口)   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   学生齐答:奇迹。   (四)学习第三段。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内容。   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   学生读收,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 有线电——拉铃)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在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五)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提出问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请同学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前后互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板书: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   简直是个“奇迹”——留下惊人的“奇迹”   (六)总结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七)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1、2、3题。   【板书设计】‎ ‎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二)理解“如果………就………”和“不但……还……”的句式,然后造句。   (三)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   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学习分号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放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请同学边听边画出带有分号的句子。   以“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为例组织同学们讨论分号的用法。   首先从字面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它们的关系,由此体会分号的作用和用法。   这句话前后两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地道作用的说明。前半句说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地道起着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作用。后半句话说明地道起到了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生产和打击敌人的作用。)   这两个句子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并列的关系。)   并列关系的句子有个特定的标点“;”叫做分号。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哪句话是用分号隔开的,想一想它们是不是并列的关系。   引导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带有分号的句子说一说,体会并列关系。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在已学过的课文中找,让学生自己分析,充分理解。   (二)理解关联词的用法,并造句。   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而且都有相应的关联词相连。教师可以出示几个句子,让同学们体会、理解以上的说法。投影、小黑板或直接板书均可。   “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跑。”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句子“如果敌人放毒气,”是已经放了,还是没有放,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这个词告诉我们“毒气”还没有放,这只是一个假设,有这种情况出现,“‎ 就把吊板放下来,不让毒气往里透。”后面的内容就是前面发生情况的结果。)   同学们理解得对。“如果……就……”的句型前后是一种假设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假设一种情况,后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的结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词语还有:“即使……也……”,“哪怕……也……”。   教师再举出几个例句或让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假设关系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如果得了病不及时治疗,就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明天下大雨,运动会就必须延期举行。   再出示一句话,请同学分析理解。“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这句话前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是什么关系?   (前面的句子讲了那里的人民坚持了生产,后面的句子是说在生产的基础上又打击了敌人。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深入了一步。)   说得好。后面的句子的确比前面的句子更深入,程度上更强一些。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递进关系的句子。这种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还有:“不但……而且……”,“不光……还……”,“不仅……也……”等。   教师再举出几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或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同样关系的句子,然后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用“不但……还……”造几个句子。   张华不但自己学习好,还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已不是难点,但是教学时一定要提示同学讲究方法,尤其是背诵。   第4自然段是以任丘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总体结构,按“地道”、“洞”、“气孔”的顺序,有条理地作了具体的介绍。背诵的时候也应该抓住写作上的特点,分几部分有条理地进行背诵。   首先教师按照写作的条理帮助同学将第4自然段分成几部分,然后由同学自己标出各部分的特征或主要的词语,以这些词语为点带动全段文字,以便深刻记忆。   在反复背诵的基础上,集体背诵结束这一课。‎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