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3课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案(3课时)

ID:568525

大小:49.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5 杜甫诗三首 备课者:郑时仁 目的要求:‎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让学生感受诗人忧时忧国思家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 ‎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U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 ‎(3)白头搔更短 搔( sāo )    (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译文 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终要登上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第二课时 一、《春望》赏析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 ‎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二、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三、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板书设计:‎ 远望 所见:寄情于物 望岳 近望 望 翘首望景 忧 ‎ ‎ 细望 所感:触景生情 国 ‎ 春望 思 ‎ 所盼: 亲 ‎ 盼 低头思亲 ‎ 所思:‎ ‎【韵译】: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五、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6、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六、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附:板书 ‎ 石壕吏 ‎ 时间 地点 事件 ‎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 ‎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