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传记阅读”专题检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复习:“传记阅读”专题检测

ID:568392

大小:6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传记阅读”专题检测(一)~(二)‎ ‎“传记阅读”专题检测(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当架几座桥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谈起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10岁那年,叔叔送我一本地图。在中国地图一页,我看见台湾地区用墨涂黑了。我问:‘为什么台湾要用墨涂黑呢?’叔叔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因为我国和日本打仗打输了,被日本人占了。’我当时很气愤,心想,中国的领土为什么被日本人抢占了呢?一定要把台湾夺回来!”从此,茅以升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报效国家。‎ 茅以升从小天资聪慧,但他更得益于后天的勤奋刻苦。中学时,祖父教他读古文。祖父先将文章抄录一遍,要求他在第二天上课前背熟。没想到,祖父刚抄录完,茅以升已能背诵出来。茅以升锻炼记忆力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他背诵圆周率的故事。1940年,茅以升任职的唐山工程学院迁到贵州平越县。校庆那天举行游艺会,同学们欢迎茅院长表演个节目。茅以升不会唱歌、跳舞,就说:“我表演背圆周率吧。”他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同学们热烈鼓掌,赞叹不已。‎ ‎1933年春天,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当时在杭州民间流传一句谚语,叫作“钱塘江上造桥”,意思是指不可能做成功的事。因为钱塘江的潮水和流沙都是别处罕见的。潮水来时,潮头壁立,毁坏力惊人。流沙是极细极轻的沙粒,一遇水流即被冲刷走。江底流沙覆盖,深达40多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无底”,在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天开。而当时,中国所有的现代化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经过调查研究之后,茅以升认为在钱塘江上造桥是可以成功的。‎ 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后,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外面传着闲言碎语,说什么“这样干下去,哪里会成功?”银行也中断了贷款。茅以升的母亲听到这些事后对他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的号)造桥,也有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你也同样能渡过难关。”那时的“孙悟空”就是造桥的全体员工,“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规:利用自然规律,克服自然界的一切障碍。茅以升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的智慧,先后攻克了80多个难题,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等施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 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建国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先后担任专家组组长、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设计师,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桥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一座瘸腿、不平衡的桥梁,怎能让车辆行人平安到达彼岸?同样,人架设知识的桥梁也是如此。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他写的《桥名谈往》《二十四桥》,博古通今,文笔极好。特别是他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更是难得的文学佳作。毛泽东曾对茅以升说:“你的《桥话》我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也是个文学家哩!”‎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的日子,茅以升都始终如一地勤奋工作,即便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已。他说:“我还有一桩心事,就是台湾问题。1945年,台湾光复后,我曾到台湾去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看到了台湾的迷人景色,还看望了那里的老同学和朋友。1955年,我到日本访问,恰好住在下关(原名马关)的‘春帆楼’。当年,李鸿章签字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就是住在‘春帆楼’。看到李鸿章住过的房子,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架设连接海峡两岸人民的大桥。这是我在有生之年想要完成的一件大事。”‎ ‎(取材于《郭梅尼人物通讯选》)‎ 相关链接 ‎①茅以升(1896-1989),中国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茅以升于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内心有一种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11月16日,南京政府决定炸桥以阻断敌人,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为这一天预备的。12月23日,茅以升正式接到炸桥的密令。当晚,他来到书桌前,奋笔写下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得以实现,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得以成功修复。(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天资聪慧,茅以升从小就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他协助祖父抄录古文,不待祖父抄完,他就能全文背诵;多年以后,他背诵圆周率,能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 B.茅以升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礼、颇具识见的老人,她对茅以升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困难时刻,正是母亲的鼓励和点拨,才使得茅以升能够坚持下去。‎ C.钱塘江大桥“建成-炸毁-修复”的经历,说明大桥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茅以升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D.茅以升的一生,就像桥梁一样,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他不仅在桥梁科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都勤奋工作,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解析:选C A项,“协助祖父抄录古文”于文无据,“不待祖父抄完”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祖父刚抄录完”;B项,母亲的鼓励和点拨的确起到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但说“正是母亲的鼓励和点拨,才使得茅以升能够坚持下去”,恐怕也夸大其词;D项,“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不当,且“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于文无据。‎ ‎2.为什么材料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茅以升对台湾的关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 ‎                                                                        ‎ ‎                                                                        ‎ 解析: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到题干涉及的内容。本题题干问的是“为什么材料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茅以升对台湾的关注”,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从题干的提问中已经暗示了一个作用,既然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相关的内容,自然是前后照应。答题的时候,应先从内容上回答,写了……,表现了……;然后再从结构上看与上下文的关联。‎ 答案:①开头写茅以升关注台湾,是为了点明少年茅以升立下报效国家誓愿的思想基础,为下文作铺垫。②结尾写晚年的茅以升回忆与台湾有关的往事,说明台湾问题为其一生的牵挂,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品格。③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意思答对即可)‎ ‎3.你认为可以从茅以升身上获得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 ‎                                                                        ‎ ‎                                                                        ‎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对从茅以升身上得到的启示进行探究。我们可以从材料所记叙的多个事件中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掘。如茅以升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钻研精神,他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他对于不同学术的融会贯通的学习精神,以及他主持修建大桥时的规划组织能力及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的能力,等等。‎ 答案:从茅以升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的人生启示:‎ ‎①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茅以升从小就立下报效国家的志愿,并为之发奋学习;他自觉服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亲手炸毁历经千辛万苦建成的钱塘江大桥;祖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他一生的牵挂,到晚年还念念不忘这件大事。‎ ‎②在青少年时期要勤奋努力,为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茅以升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但他不满足于此,仍然刻苦求学,掌握了过硬的本领。‎ ‎③要不畏困难,勇于创新。修建钱塘江大桥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茅以升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 ‎④要有团队意识,注意激发集体的智慧。在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茅以升注意发挥团队的力量,和工程技术人员、建桥工人一起解决了大量的施工难题。‎ ‎⑤要有长远的眼光,做到未雨绸缪。茅以升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的后备人才;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提前做好了炸桥的准备。‎ ‎⑥要文理均衡,全面发展。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很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俱佳。(以上六个要点答出四个即可。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驯 火 者 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者”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 那时,留美归国的梁思礼担任该型号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远程运载火箭要求精度更高,控制系统也要更进一步,原有的分离元件组成的计算装置,体积、重量过大,必须做出小型弹上计算机。这在当时,是个棘手难题。‎ 梁思礼大胆决策,决定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但这种方案必须用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在当时技术成熟度并不高,对于导弹研制和发射来说,这块神秘莫测的区域虽然诱人却少有人染指。当时只有美国的一款洲际导弹用过,但元器件经常出问题。‎ 梁思礼和负责制导控制的同志,决定从系统设计上解决集成电路稳定性问题。他们重新推导了制导方程和关机程序,最后拿出了一个方案,减少了三分之一集成电路,不仅为计算机“瘦了身”,还解决了可靠性的问题。‎ 然而,与政治上的压力比起来,技术上的压力还只是小儿科。‎ ‎1969年底,军管会与北京市联合组织“705”大会战,提出了“改革研制程序,不搞烦琐哲学”的口号,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抓科研。大会战虽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但是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试验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 梁思礼被逼无奈,想出了另一个对策。他说:“当时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结果会战表面轰轰烈烈,其实回来以后还得返修整顿,搞得非常被动。”‎ 就在这样的闪转腾挪中,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步步进行着。‎ ‎1971年春天,远程运载火箭各个分系统完成,送到211厂做总装测试。测试中,梁思礼发现笔录仪上出现了一个不应该有的“毛刺”干扰,而且时有时无。为了查明原因,梁思礼带领技术人员“守株待兔”等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是相邻车间用电载荷瞬间突变造成的。还有一次,因为脱落插头里的一颗小钢珠不见了,梁思礼就要带着大家趴在厂房里找上几个小时。总装阶段中,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后来,在解决航天的可靠性问题上,梁思礼提出了“十倍理论”,意思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花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拖到方案设计阶段,就要花十元钱才能解决;到了出样阶段,要花一百元钱……‎ 而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最后的问题又何止十倍?为了搞掉这些“毛刺儿”,梁思礼带着同事在211厂不分昼夜拼命干,一干就是五十天,最后把自己累得尿血住院。‎ ‎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走上正轨,连续六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九人精度小组,对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的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1985年,他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倘若时空能像纸张一样轻松折叠,用铅笔在上面戳个洞,再展开:美国普渡大学模拟电网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梁思礼,五院里夜夜鏖战的梁思礼,酒泉发射基地里做着发射前最后检查的梁思礼,站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领奖台上的梁思礼……在每一个节点,梁思礼眸子里不变的热情抵御着时间的轮番攻击。时间夺去了他的青春,却没能撼动他的初心——对中国航天不倦地追索。‎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住的地方并不大,房子的装修也很简单、朴实。这栋房子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还有唐山大地震时留下的裂缝。‎ ‎(黄奔《我和梁启超之子梁思礼的交往》)‎ ‎②梁思礼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梁思礼院士自述》)‎ ‎③梁思礼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他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刘茜《访梁启超之子梁思礼》)‎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思礼深受父亲爱国热情的激发,他看到了当时中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艰辛,成为第一代“驯火者”,也因此成了他留美归国的动力。‎ B.梁思礼在工作中有着“拼命三郎”的美誉,他带领211厂的同事不分昼夜地处理着层出不穷的问题,以至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C.作品以“驯火者”为题,新颖生动,既突出了远程运载火箭难以驾驭的特点,更凸显了航天工作者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力量。‎ D.梁思礼笑看人生,淡泊名利,提倡继承先辈的业绩,尽己所能,将之发扬光大,然后从事教育工作,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努力培养莘莘学子。‎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因此成了他留美归国的动力”于文无据;B项,“他带领211厂的同事不分昼夜地处理着层出不穷的问题”是在搞掉“毛刺儿”阶段;D项,“从事教育工作”文中没有提及此事。‎ ‎5.梁思礼身上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驯火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那时,留美归国的梁思礼担任该型号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表现了他的勇于担当;从链接①“他住的地方并不大,房子的装修也很简单、朴实”中可分析他生活简朴,物质要求低;从链接②“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中可分析出他的爱国情怀;“梁思礼大胆决策,决定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但这种方案必须用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在当时技术成熟度并不高,对于导弹研制和发射来说,这块神秘莫测的区域虽然诱人却少有人染指”写出了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决策果断;“当时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写出了他的机智与冷静。‎ 答案:①有爱国心,无私地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②生活朴素,豁达乐观,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③具有前瞻性的科研眼光,能大胆决策,谨慎实施,耐心执着,重视细节;④能排除外界干扰,冷静应对,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工作。(以上四点,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6.梁思礼提出“十倍理论”的背景和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                                                                      ‎ ‎                                                                        ‎ ‎                                                                        ‎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十倍理论”的提出有它产生的背景,从文中“在解决航天的可靠性问题上”“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可分析出,“实际情况”指的是“当时处于‘文革’的动乱年代”和“军管会与北京市联合组织‘705’大会战,提出了‘改革研制程序,不搞烦琐哲学’的口号,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抓科研”。从“在概念设计阶段,花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拖到方案设计阶段,就要花十元钱才能解决;到了出样阶段,要花一百元钱……”可分析出“十倍理论”的实质是要节约资源,防止问题一拖再拖,成本越来越高,得不偿失;同时也是为了杜绝小错误,要求科研人员注意细节,防止小错误酿成大灾难。‎ 答案:背景:在当时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造成诸多干扰;为了保证航天的可靠性,需要在总装测试阶段费时费力,解决许多原本不应该出现的琐碎问题。‎ 意图:①要用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践,这样才能尽量减少损失;②要重视工程的系统性,上一个环节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下一个环节;③要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拖得越久,付出的代价就越沉重;④要重视细节,不要让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传记阅读”专题检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1893年,喀山大学树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 罗巴切夫斯基出身贫寒,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又循循善诱的数学老师,受其影响,很早就迷上了数学。升入喀山大学后,他就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生到教授,从系主任到校长,他在这里度过了40个春秋。‎ 罗巴切夫斯基从1815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从1823年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1826年2月11日是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会议上,罗巴切夫斯基以平静无畏的姿态,宣读了他的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向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天被公认为“非欧几何诞生日”。‎ 在这次会议上,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台下几位著名数学家听得目瞪口呆。诸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锐角一边的垂线可以和另一边不相交”等等,这些命题不仅与欧几里得几何相冲突,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背离。“罗巴切夫斯基是向一个公理挑战。”后来,爱因斯坦总结道。‎ 走下讲台后,这位喀山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馆长,试图同与会者交流看法,但所有人都不愿评论这篇“荒诞离奇”的论文。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罗巴切夫斯基还需要静下心来,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由于没钱雇助手,他得亲自给图书分类编目,给矿物标本掸去灰尘,给鸟类标本清除害虫,必要时还得拖地板。‎ 这种习惯,他在担任校长后也依旧保持着。有一次,他脱下外衣正在干活,一位外宾误认为他是工作人员,请他带自己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罗巴切夫斯基欣然答应,带着客人参观馆里最珍贵的藏品,并做了详细讲解。当晚,在省长的宴会上,外宾发现白天的“向导”竟然与自己同桌,才惊奇地发现了他的校长身份。‎ 也正是校长身份,让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论文得以流传。他当年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提交的论文被弄丢了,他又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写了论文《几何学原理》。或许出于对校长的“尊敬”,《喀山大学通讯》发表了这篇论文。在校长的请求下,校方将论文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看来,作者旨在写出一部使人不能理解的著作。他做到了。”受命负责评审的知名院士在鉴定书中写道,同时强调这篇论文“不值得科学院注意”。一些数学家开始嘲笑非欧几何学是一种“笑话”,甚至与数学毫不相关的作家歌德,也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 在创立和发展非欧几何的艰难历程中,罗巴切夫斯基始终没能遇到他的公开支持者。其实早在1792年,也就是罗巴切夫斯基诞生的那一年,德国数学家高斯就已经产生了非欧几何思想萌芽,到了1817年已初步成熟。但高斯向来主张“宁可少些,但要成熟些”“不留下进一步要做的事”。同时,他也害怕新几何会激起学术界的不满和社会的反对,会影响自己作为“数学王子”的尊严和声望,因而一直没敢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世。当高斯看到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著作后,内心是矛盾的,他私下在朋友面前高度称赞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却又不准朋友向外界泄露他对非欧几何的看法;他积极推选罗巴切夫斯基为哥廷根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但他所写的推选通知书却避而不谈罗巴切夫斯基最卓越的贡献——创立非欧几何。‎ 罗巴切夫斯基为非欧几何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了三十多年,尽管饱受非难,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新几何远大前途的坚定信念。在临去世的前一年,即使已经双目失明,他还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巨著《论几何学》。‎ 历史是最公允的,它终将会对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作出正确的评价。随着非欧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美,而罗巴切夫斯基也被人们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相关链接 ‎①1830年夏天,瘟疫席卷俄国,喀山城几乎十室九空。当时细菌理论还没有建立,落后的卫生习惯使霍乱菌横行无阻。罗巴切夫斯基组织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的措施,这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瘟疫流行期间,整个大学只有16人丧生。(《罗巴切夫斯基传略》)‎ ‎②哥白尼和罗巴切夫斯基之间有一种相似的关系,两人在科学思想和科学观点方面都引起了一次革命,一次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宇宙的革命。‎ ‎(《数学分支巡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喀山大学为罗巴切夫斯基树立塑像,是因为他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也因为他曾经担任过该校校长。‎ B.作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欧几里得几何在当时是不容挑战的权威,暗示罗巴切夫斯基宣布创立非欧几何有点操之过急。‎ C.作品插入罗巴切夫斯基整理物品和当“向导”这两件事情,突出了传主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的高度责任感,丰富了传主形象。‎ D.歌德效仿一些数学家的所作所为,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这表明非欧几何理论在当时饱受争议。‎ 解析:选C A项,表述不完全正确,喀山大学树立罗巴切夫斯基雕塑的原因除了题干上说的,可能还有其他的;B项,爱因斯坦的话是赞美罗巴切夫斯基的勇气;D项,“歌德效仿一些数学家的所作所为”错误。‎ ‎2.罗巴切夫斯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 ‎                                                                        ‎ ‎                                                                        ‎ 答案:①中学时代迷上数学,1815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②1826年发表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宣告非欧几何诞生;③担任校长后发表论文《几何学原理》并送交圣彼得堡科学院进行评审和鉴定;④始终未曾动摇对非欧几何的坚定信念,晚年在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巨著《论几何学》;⑤经过时间的考验,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终于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与赞美。(意思答对即可)‎ ‎3.本文为什么详细介绍高斯拒绝公开支持非欧几何一事?这件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                                                                     ‎ ‎                                                                        ‎ ‎                                                                        ‎ 答案:第一问:①以高斯的怯懦来反衬传主的坚毅,突出传主孤军奋战的无畏气概,从而升华文章的主旨;②指出高斯力求稳健、追求完美的作风,既可能促进科学的研究,也可能妨碍科学的发展与传播;③侧面表明当时的社会甚至科学界保守势力非常强大,对新生事物缺乏宽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第二问:①不要让已有的荣誉成为前进路上的负担;②要勇于坚持真理,不因外在的压力而犹豫退缩;③要重视理论尚未完全成熟或现实意义尚未显露的科研成果;④应当共同参与,营造一个对于科研创新较为宽容的社会环境。(意思答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 蒋 勋 ‎1875年,卡蜜儿成为莫奈的爱人已经超过十年,他们第一个孩子生于1867年,已经八岁,他们正式登记结婚已经五年。而此时,卡蜜儿检查出罹患绝症,身体明显衰弱下来。这一年,莫奈画下了卡蜜儿在家中做针线活的一张肖像。‎ 这件小小的作品很不同于莫奈同一时期的画作。卡蜜儿坐在室内一角,对着窗口阳光做针线。一个相爱相处了十年的女人,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在莫奈的笔下可能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娇美艳丽的模特儿。一个女性,有了妻子与母亲的身份,似乎原始女性如鲜花绽放一般的诱惑华美消失了一些,却又生长出一些如同果实一般安静饱满的神情。‎ 莫奈处理这一幅画作时也似乎不再是一个知名画家,拥有印象派命名者的头衔,而是回来扮演一个忠实丈夫与父亲的朴实角色。‎ 光的跳跃不见了,莫奈坐在卡蜜儿旁边,认真看妻子做针线,看窗外的光透过纱帘树荫在室内流动,室内幽静隐约的光线,照亮卡蜜儿的脸孔,照亮她衣服长袍上织绣的图案。‎ 不知道莫奈在得知卡蜜儿罹患重病后的心情如何,这一件小小作品却使人沉思起那艰难的一年——1875年——对两个人都特别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莫奈还是留下了不少以卡蜜儿为主题的作品,特别是撑着阳伞站立在草坡上的卡蜜儿肖像。‎ 也许不应该用“肖像”来称呼这一系列作品,因为在奥塞美术馆面对好几幅同一主题的画作,我们知道画中的人物有的是卡蜜儿,有的是1886年卡蜜儿逝世以后莫奈以继女苏珊为模特儿画的。这两个人都撑着阳伞,在阳光下站立着,更换着不同的角度。‎ 我们不禁会发问:卡蜜儿或苏珊在烈日阳光下站了多久?莫奈要求卡蜜儿或苏珊变换了多少次姿势?‎ 无论是卡蜜儿还是苏珊,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都不再是一个被关心的主题,如同这一段时期,莫奈所有画里的人物或许都只是他用来观察光与色彩的媒介而已。‎ 他看得见卡蜜儿吗?‎ 或者他只是看到阳光的跳跃,看到伞布上端与下端的明暗对比,看到风吹起的纱巾与衣裙下摆裙裾里透明的光,光在跳跃,在云端,在草坡上,在发上,在风里,一瞬间一瞬间的光,令莫奈迫不及待,快速地用画笔捕捉着。他不知道卡蜜儿(或苏珊)站了多久,他忘了她们变换了多少次姿势,他看不到人物,他只看到一片一片的光,如此华丽,如此闪烁,如同神迹,如同不可思议的宇宙最本质的奥秘。‎ 莫奈要为瞬间的光留下肖像,每一个短暂的瞬间,他或许忽然想到站在面前的女子也只是短暂的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只是无法把握的一瞬间的光。‎ 我特别喜欢莫奈1875年最早的一幅《撑阳伞的女人》。画里的卡蜜儿姿态不太僵硬,在云天的背景里一转身,一回眸,风吹着草,吹着云,仿佛即刻也要在风中吹散卡蜜儿,整个人像要幻化而去,令人无限感伤。旁边是莫奈与卡蜜儿八岁的儿子让,这是画家对一个自己深爱的人的最后一瞥吗?‎ 也许不是,卡蜜儿还有四年的时间,她的身体饱受折磨,而那折磨也是莫奈一起要做的功课,他想要留下每一瞬间的光,然而光一直在消失,从来不会为他的惋惜哀伤停留。‎ ‎1878年卡蜜儿生下第二个孩子,这一次生产更加重了她的病情,终于在1879年逃不过病魔死神的手掌,卡蜜儿要在光里消逝了。‎ ‎1886年,在卡蜜儿逝世七年以后,莫奈以继女苏珊为模特儿,用同样场景,同样姿态,连色彩与光都几乎一样,重复画了一系列《撑阳伞的女人》。‎ 莫奈在怀念什么吗?他刻意重新安排的同一名字、同一主题、同一形式的绘画,深藏着他对逝去的光、逝去的岁月、逝去的人物刻骨铭心的记忆吗?‎ ‎(节选自《蒋勋破解莫奈之美》,北京 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版)‎ 相关链接 ‎①莫奈,印象派代表画家,他的油画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超越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在绘画风格受到权威排斥时,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摘编自王莉函《谈莫奈的光与色》)‎ ‎②莫奈与妻子卡蜜儿在巴黎相识,很快坠入爱河,但莫奈的家人看不起这位模特儿,逼迫他们分手,并中断了莫奈的经济来源。莫奈一如既往地爱着卡蜜儿,卡蜜儿也给予莫奈星火燎原般的创作灵感。当莫奈的作品被贬得一文不值时,卡蜜儿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喂养着莫奈,她无怨无悔地跟着他勇敢地活下去,家徒四壁却充盈着爱的光芒。(摘编自孙君飞《爱是莫奈的另一种光》)‎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875年,莫奈创作了卡蜜儿在家中做针线活的一张肖像,画中的卡蜜儿已没有了做模特时的娇美艳丽,失去了如鲜花绽放一般的诱惑华美,年近半百,饱经风霜的她如同成熟的果实一般安静饱满。‎ B.莫奈创作了《撑阳伞的女人》系列画作,有的以卡蜜儿为模特儿,有的以继女苏珊为模特儿,画面上,用同样场景,同样姿态,连色彩与光都几乎一样。‎ C.为了莫奈画出好的作品,卡蜜儿有时需要在烈日阳光下站很久,变换多种姿势,以至于罹患绝症。‎ D.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其画作深藏着他对逝去的光、逝去的岁月、逝去的卡蜜儿刻骨铭心的记忆。‎ 解析:选B A项,把或然当已然,原文是说“可能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娇美艳丽的模特儿”,且“年近半百,饱经风霜”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强加因果,“卡蜜儿在烈日阳光下站很久”并不是她“罹患绝症”的原因;D项,过于绝对,文中对莫奈画作深藏着的记忆只是一种猜测,且“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只是一种抽象的说法,实际上他还为其他人画过像。‎ ‎5.本文是一篇评传,请结合文本,归纳评传的一般写作特点。‎ 答:                                                                     ‎ ‎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评传的写作特点有哪些。从表达方式来看,评传本身就包含了议论和记叙,有时还有对人物的描写。本文兼有议论和记叙,且结合紧密,相辅相成。再分别来看,议论方面,本文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正,不掺杂个人主观色彩;记叙方面,本文叙写莫奈为妻子画像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且其中详细描述了作画时的光和色的对比,具有学术性,而对莫奈作品背后的思考,又具有思想性,整体来看,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 答案:①“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或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②熔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③客观公正。‎ ‎6.莫奈一生中并不只为一个女人画过像,为何作者却以“莫奈: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为标题?“一生只为一个女人画像”的莫奈终成一代大师,这给你什么启示?‎ 答:                                                                     ‎ ‎                                                                        ‎ ‎                                                                        ‎ 解析:解答第一问要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莫奈“只为一个女人画像”,是强调这个女人,即他挚爱的妻子,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哪怕后来为其他女人画像,也是把她当作了妻子的化身。第二问是开放性试题,重在引导考生从一代大师身上学习可贵的精神品质,考生可结合文本概括莫奈在学术方面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就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联系自身实际,深入谈谈自己的感想。‎ 答案:第一问:对莫奈来说,挚爱的妻子是美的化身,为其他女人画像,实际上是把别的女人当作他曾经挚爱的妻子、美的化身来画的。第二问:可围绕下列关键词作答:①执着;②专注;③创新;④坚守;⑤不迷信权威;⑥坚毅(不惧压力与挫折);⑦将生命体验融入到绘画事业之中(心中有爱)。(答出三点即可)‎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