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ppt课件(83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ppt课件(83页)

ID:567018

大小:2.65 MB

页数:83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沈从文: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 王建华 2009 年 3 月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关于文体 —— 自传 自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一个大类,由传主本人而非通过其他人来叙述自己的生平。对人生的整体回顾,或者是对人生主要经历的回顾,是自传不可缺少的要素。 自传又分为 正式自传 和 非正式自传 两大类。 非正式自传是作者不准备发表的私人文稿,包括书信、日记、日志以及回忆录。前面三种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而回忆录是用来追忆本人和他人经历以及重要事件的一种文体。 正式自传由于经过作者有意或无意的遗漏和改动,其真实性不如非正式性的自传。因为这种自传中的事实往往是传主自身的经验化的事实,传主往往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赋予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价值意义评判。 自传和一般人物传记大致都有个共性:童年对一个人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自传的独特性,即自传存在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而丰富的色调。自传在表达人物个性时较多运用 心理描写 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内心活动,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势,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 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对人物个性表达的作用。另外,本文是作者 30 岁时写的自传,记录的只是他从 1902 年到 1923 年 20 年的经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传记的独特之处。 被尘封的大师 —— 沈从文 “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沈从文       《 从文自传 》 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 从文自传 》 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 20 世纪 30 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 《 从文自传 》 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最好的自传——《从文自传》 沈从文 ( 1902--1988 ),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 苗汉土家族 的血统。 14 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 1923 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笔名进行创作。 1927 年参加“新月社”,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沈从文年表 1902 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学名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 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20 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    1922 年任靖国联军第一军统领官陈渠珍书记。    1923 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 年开始在 《 晨报副刊 》 发表作品。    1928 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 《 红黑 》 杂志和出版社。    1929 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 年去武汉大学任教。 沈从文年表 1930 年去武汉大学任教。 1931 年至 1933 年在青岛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1933 年 9 月 9 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 23 日,与杨振声合编 《 大公报 · 文艺副刊 》 。同年,创作 《 边城 》 。 1938 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11 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6 年就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8 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50 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病愈后被安排到中央革命大学学习。 1950 年至 1978 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 沈从文年表 1969 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 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 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    1983 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 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 年 5 月 10 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1902年, 沈从文出生于 湖南凤凰县城 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 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高小毕业后, 15 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 ,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 在军队中,他得以 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20 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事员, 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 。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 “女难”事件 ,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 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 见惯了人生的生死无常 。在一场卧床 40 多天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他决定 “向更远的地方走去”,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 …… 。 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初来北京的沈从文,考取大学的希望落空,就刻苦读书并热心进行文学创作,经济上却陷入困窘的地步,过了两年冻馁艰辛的生活。有两次差点去当兵,轮到他填志愿按手印时,一个声音又在耳畔响起: “既然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 1924 年冬,沈从文怀着一线希望,写信向几位作家倾诉处境。 从文笃定了想法,便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的姓名:郁达夫。过了两天,柴扉上真有人轻叩了三下,又重叩了两下,沈从文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位身着灰布衣衫书生,凉凉的镜片后闪动着热热的目光,他就是救星郁达夫了。看看屋子破庙样的寒伧相,再看看沈从文冻馁交加的样子,郁达夫立刻就明白了这年轻人眼下已沦落到何种困境。在附近的馆子里,郁达夫点了一份葱爆肉丁,还点了好几个荤菜,沈从文狼吞虎咽。这顿饭,郁达夫用一张五元钞付账,还找回三元多,他都推给了沈从文,又解下脖子上的围巾,送给这位酷爱文学,以至于拼命的小兄弟。两人含着泪依依告别。 昔年漂母一饭救了韩信,此日(郁)达夫一饭也救了(沈)从文, 那可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极其苍凉而又温暖的风景。 自 1924 年 12 月发表处女作 《 一封未曾邮出的信 》 后, 1925~1927 年,沈从文的作品频繁地见于 《 晨报副刊 》《 现代评论 》 。 徐志摩 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 《 晨报副刊 》 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称赞他的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 胡适 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 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张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张充和都是聪明好学秉性端庄的大家闺秀,号称“张门四枝花”。按说,沈从文在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是自卑的,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梁实秋 《 回忆沈从文 》 ),既然口才不济,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拿出自己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书信攻势。 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家书中以自炫的笔调写道: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己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他却逃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 人性的研究与描写 , 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 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 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 政治上不同任何人结盟,一种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支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 1948 年,沈从文游离于国共两党政治之外的的 “中间路线”,超越具象的战争观照、自由主义的文艺追求,开始受到左翼文艺阵营的评判与清算。 北平刚解放时,沈从文和林徽因有过几天的朝夕相处。那时,自由主义文人失去了政治势力,北大一部分进步学生发起了对沈从文的激烈批判,在大楼挂出 “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 的巨幅标语,此前左翼权威作家郭沫若判定沈从文是 发动、下流的“粉红色作家” 。沈从文感到自己倒了穷途末路,他开始足不出户,关在房间里胡思乱想。来自生命深处的忧患与恐惧正在逐步加深,灵魂陷入茫茫迷雾之中,理智开始迷乱,神经在高度高度紧张自惊自吓下,终于呈现出病态特征。痛苦变得愈来愈难以忍受,他急于找到一种解脱痛苦的方法,一天他情不自禁地抓起桌上的的水果刀 …… 为缓解沈从文极度紧张的情绪,正复犯旧病的林徽因邀请他到清华园小住,安排他住在隔壁的金岳霖家。她不顾气喘、发烧,坚持陪沈从文饭后聊天。她悉心的心理治疗,渐渐拂去了笼罩在脆弱文人心头的梦魇,帮助他读过了人生苦痛的一道难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沈从文终于度过了这场危机。住院恢复后的沈从文下决心“转业” —— 他不得不离开北大,远离既给他带来荣誉又招来是非的文坛。促使沈从文退出文坛的直接原因,除了他再也不想面对和忍受那种旷日持久的“阶级斗争”的大批判,他在这种斗争中已经心力交瘁外;再就是他所信奉的“唯美”和“理想主义”的创作原则受到挑战,他的生活体验与新时代的要求实在相去甚远,过去不适应,现在更难适应。 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而且一直沉默到死。 49年之前他献给世界的是文学的人性美,49年之后他献予的则是作家的沉默美。沉默,使他从未糟蹋过自己的良心和作品。 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深深埋在 " 中国古代服装史 " 的故垒之中的作家,才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到了1988年,他的条件已完全成熟,据说,瑞典文学院已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可惜,他却在这一年的5月10日去世。按照文学奖章程的规定,死者是不可以作为获奖者的。就这样,阴错阳差,中国失去了一个机会。 沈从文平时很和气,总是微笑着,很温和。但是一遇到他不肯做的事情,你就是拿着枪对着他,他也不会去做。 实际上沈从文这一生就是一直在追求人性的一生。追求一种美好的素朴的一种人性。在他小的时候,不肯读书,一种儿童的天性要尽量让它张扬让它发挥。那时候读私塾,后来是新式小学。 他不是一个用功的孩子,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就是一个野孩子。他常常逃学,利用逃学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增长了好多自然方面的如动物、植物等等的知识。另外就是接触了社会百态。 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他的作品代表了艺术的良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屈的人格。 沈从文在文革中 沈从文在文革初期就被“揪”了出来,罪状”五毒俱全” :“ 反共高手”、“听黄色音乐”、“反动学术权威” …… 被红卫兵先后八次抄家,他的六公斤一捆的书信也被抄走。批斗中他被“架飞机” …… 在狂飙飓风面前,沈从文十分坚强洒脱。 黄永玉在记写表叔沈从文文革中挨批斗时说到一件趣事:“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动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象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 这一句“真难为情”不仅道出了沈从文的幽默,而且也道出了黄永玉对这种幽默的理解所产生的艺术性的独立力量:真正的艺术家只能被真正的艺术“整垮”,却不会被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内容“整垮”。 文革第一道冲击波过后,沈从文因为不是当权派,就成了“死老虎”。他除了装点性的陪斗外,任务是打扫博物馆的女厕所和拔草,他干得很认真称职。 1969 年 12 月底,沈从文被连哄带骗从到湖北咸宁临时到一所破旧学校落脚。不到半月,又被送到双溪,临时被安排在区委一个阁楼上,哪里光线极暗,白天也得电灯;又没有床,只得在稻草窝里开铺。接着被安排在一个临时打扫出来的旧猪圈里, 但沈从文坚决不去,旋即又改为一个小学校的教室。 沈从文被安排去一个叫“七五二高地”的地方看守菜园子。他十分称职,风雪雨晴,从不间断。他将世事看得很淡,在这多雨泥泞遍地的地方,他给黄永玉写信中到:“ …… 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 脚下虽泥泞遍地,眼前却荷花盛开。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公路上的积水下泄,一股股黄流从房门和墙根缝隙中注入沈从文房中。头上屋瓦及墙壁裂隙中也是淅淅沥沥。不一回屋子里已成水池。沈从文赶紧穿上长统胶靴,撑一把雨伞,站在房子中间,放着不断加深的积水发愣。 1949 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 著有 《 中国服饰史 》 。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 《 石子船 》《 从文子集 》 等 30 多种短篇小说集和 《 边城 》《 长河 》 等 6 部中长篇小说。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 为背景的。被誉为 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鲁迅先生可定沈从文是 新文学运动以来“出现的最好的作家”之一。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先生在 《〈 从文小说习作选 〉 代序 》 中这样说。 原因是他的作品内容与当时的时代主潮距离较远,他的“美在生命”的主张也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这样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和攻击,他因此感到“寂寞”和“苦闷”。 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1. 明确写作自传的目的:刻画真实的 自己,让他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2. 根据对自己的认知及对人生的思索 来选择取舍和组织材料。 3. 要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人 物,传达思想感受。 自传:点滴见人生 沈 从 文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沈从文 《 从文家书 》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的出许多更好的 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 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           —— 沈从文 《 湘行书简 》 沈 从 文 故 居 位于凤凰县城中营街 10 号,建于清同治五年( 1866 年)是典型的四合院,有天井 , 正房、厢房、前室 10 余间,陈列着沈从文先生的影照及墨宝等。 沈 从 文 故 居 沈从文名言 沈从文墓 (位于凤凰县听涛山麓,墓碑为云菇状的天然五彩石,上有沈从文名言: “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离此不远的树荫下,有沈从文的表侄儿、画家黄永玉夫妇所立的碑,上有黄永玉手书: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 黄永玉手书 沈 从 文 墓 沈从文著作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 凤 凰 凤凰城 整体感知 1 、本文主要讲述作者什么时期的生活? 2 、请说说这本“小书”指的是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主要是写作者童年上私塾和正式小学时的逃学生活。 “一本小书”指的是书本知识,“一本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探究问题 1. 为什么“我”要逃学?逃学后干了些什么?你怎样看待沈从文童年时期的逃学行为? 2. 作者童年的逃学生活对作者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3. 沈从文从军后,他身边的军人具有怎样的性格?他们对沈从文有哪些影响?找出本部分的有关细节描写,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 军队生活形成沈从文怎样的人生信念? 5. 在“转机”部分第 11 自然段中 “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 这几句又可看出作者思想认识上的什么转变? 6. 读完自传你心里是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7. 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迪? 1. 逃学、说谎 2. 藏书篮 3. 受处罚 4. 看街景 5. 殴斗、游水 6. 斗蟋蟀 7. 偷果子 细节描写把逃学中所经历的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谈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 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有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东西。 “我”为什么要逃学? 这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我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这份性格的形成 ,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 “逃学”经历对“我”的影响 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铺捉到了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 请找出相关描写,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谈你的体会。 “大书”中有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活的东西。在大自然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 人与大自然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于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性。 幼年与大自然的效与生活体验,不仅培养了他精细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而且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 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 短篇小说 《 丈夫 》 、 《 贵生 》 、 《 三三 》 ;长篇小说 《 边城 》 、 《 长河 》 等。 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情感抒发真挚感人 正是因为这段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沈从文在自传中没有隐讳自己的逃学生涯,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真诚袒露了自己逃学后如何在大自然里流连忘返的快乐内心,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以此让读者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也传达出他认为在读“小书”同时更应读”大书“的思想。 穿过成就沈从文的边城凤凰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凤凰(辰州 -- 怀化 -- 常德 -- 保靖) —— 北平 —— 上海 —— 武汉 —— 青岛 —— 北平 —— 昆明 —— 北平 —— 湖北(咸宁 — 双溪 -- 丹江) —— 北京 —— 美国 —— 北京 —— 凤凰 沈从文的人生足迹 沈从文的身份变化 士兵 —— 文学青年 —— 作家 —— 大学教授 —— 文物研究专家 思考探究交流 1. 读了 《 沈从文传 》 后,你怎么看待他的成长经历?(少年、从军、求学、写作、文革遭遇、文物研究等),你能从他的人生经历、奋斗历程和处事为人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2. 你怎么认识作为军人、作家、大学教授与文物研究专家的沈从文?哪一点最能触动你?你心中的沈从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性格中的哪一点? 3. 目前你已读过沈从文哪些作品?哪部印象最深刻,你对他的湘西题材的作品如何评价? 4. 推荐沈从文的代表作品: 《 边城 》《 月下小景 》《 三三 》《 萧萧 》《 贵生 》《 湘行散记 》 等 5. 对沈从文的重新认识与评价。 6. 沈从文的影响,沈从文作品的永恒魅力。 沈从文性格与待人处世态度 好动、冒险、勇敢、孤独 不安分、好奇心强、乐观、坚韧 善适应环境,又保持自我 自信、平和、有主见、执着、倔强 坦率、真诚、淳朴、认真(”耐烦“) 善良热情、慷慨好义、古道热肠 外圆内方、坚强洒脱、敏于行而讷于言 。 以“ 乡下人 ”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提出了他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沈从文的创作追求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 ( 《 习作选集代序 》) 沈从文的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写的是 乡村世界(湘西生活) ,代表作品有 《 月下小景 》《 三三 》《 萧萧 》《 贵生 》《 龙朱 》《 柏子 》《 边城 》《 长河 》 等,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沈从文感叹“乡下人”的义利观不为外部世界所理解,另一方面,又为“乡下人”主观精神的蒙昧而忧虑 。在“乡下人”自在生命形式的探索上,凝聚了作者对自己所属民族长处与弱点的反省。 另一类则是描写 都市人生 的作品,如 《 八骏图 》《 都市一妇人 》《 绅士的太太 》 等,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这些都市人生,整体上与他的乡村世界相对立。这是一个人性失落的天地,是都市上流社会沉沦的图景。作者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都市人生的荒谬。 这种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对立结构,积淀了沈从文的哲理思辩。这是都市“现代文明”与原始民性的对立,是人性的扭曲和人与自然的契合的对立。也是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对立。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 《 边城 》 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的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 浪漫主义 ,他要求小说的 诗意 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当初出走湘西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吃饭与做事”,而是为了寻求理想,寻求独立与自由。 他反感于扑朔迷离的政治斗争,迷惑于各种势力之间的相互厮杀,厌烦任何一类政治集团,拒绝卷入政治的漩涡。 他主张文学不能完全同政治结缘,文学应该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他主张 文学应该具有独立性与永久性 ,认为文学应该摆脱对于任何外部力量的依附,一切脱离文学本身特点的功利追求,对文学本身来说都是有害的。 沈从文的一生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试结合你所知道的说说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作家像沈从文一样,赖一脉清波养育生命,滋润灵魂,放大人格。水,给了沈从文创作的灵感;水,也给了沈从文生命的动力。沈从文,是湘西这片土地的水之子。 水造就了沈从文,水赋予沈从文水的性格。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它既能随圆就方,又能决堤溃防;它既兼容并包又泾渭分明。他在温柔平静中隐伏着澎湃的热情,它能粘合住最卑微的人生,又能幻化出多彩的云霞。 “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的深入,也亏得是水。”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脉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较大的系。” “我的教育全是水上来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气,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我创作,谁告我的创作?就只是各种地方的流水,它告我思索,告我如何去 ……” “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 沈从文与“水”文化 雨落得久一点,一时不能停止, 我必一面望着 河面的水泡,或树枝上反光的叶片,想起 许多事情。所捉的 鱼逃了,所有的衣湿了,河面溜走的水蛇,叮固在大腿上的蚂蝗,碾坊里的母黄狗,挂在转动不已大水车上的起花人肠子,因为雨,制止了我身体的活动,心中便把一切看见的经过的皆记忆温习起来了。 雨落得越长,人也就越寂寞。在这时节想到一切好处也必想到一切坏处。那么大的雨,回家去说不定还得全身弄湿,不由得有点害怕起来,不敢再想了。我于是走到庙廊下去为做丝线的人牵丝,为制棕绳的人摇绳车。这些地方每天照例有这种工人做工,而且这种工人照例又还是我很熟悉的人。也就因为这种雨,无从掩饰我的劣行,回到家中时,我便更容易被罚跪在仓屋中。 在那间空洞寂寞的仓屋里,听着外面檐溜滴沥声,我的想像力却更有了一种很好训练的机会。我得用回想与幻想补充我所缺少的饮食,安慰我所得到的痛苦。我因恐怖得去想一些不使我再恐怖的生活,我因孤寂又得去想一些热闹事情方不至于过分孤寂。 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 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 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 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儿把我攫去,又幸亏它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地在人世中过着日子! 再过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笔,居然已能够尽我自由运用了。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再过五年后,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一个明朗华丽的海边。 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读先生的作品,你就会感觉到,在先生的身上,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他的写作。他的文笔朴素平淡、纯任自然、深沉隽永,作品中丰厚的本土性、浓重的民族色彩,为的是在生命中力求表现人性美,而这一切都缘自于他本性自然地流露与表达。因为在他的血脉里,流动的是水,是湘西的水, “水”文化深深渗透于他的一生。 沈从文所描写的人生故事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并不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比如进步和革命就是对,落伍和保守就是错,等等。 作家同情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跟不上潮流、显得不识时务的人物身上,他感叹他们的忠勇,痛惜他们的才华,悲愤世道的不公,没给那些闪耀着强烈人性之光,所谓“有真性情”的人以生活的回报。 细读沈从文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成长的经历、美丽的凤凰城激荡的山山水水和特有的民族风俗、风情成就了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他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 沈从文基本上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唤着他的全部情思。 沈从文的创作和人生视为三个阶段,即 文学家、思想者和实践者 的三种形象。沈从文的这三种形象的转化过程既是明显的,又是不能割裂的,其中有着贯穿性的线索。   清丽的沱江如 碧萝带 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两岸的吊脚楼象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拙的原始气息。吊脚楼因江河的繁华而繁华,昔日水手粗犷的船工号子引来了一群群俊美的女子住进楼里,在吊脚楼中演了一幕幕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 日子平淡而又从容的过着,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的个性,却不会改变。这里的人们仍旧热情、善良、淳朴。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凤凰人对爱的坚守和渴望,充满神性,它已留在了沈从文为我们叙述的故事里。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子,然后哪儿也不想去了。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青砖红瓦的古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老宅的蛛网,都板结成时间的坚果,像一本本没有句读的线装书,等待着你去破译和解读。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的景象。也可以象当地的村民一样把双脚浸在江水里,慢慢得感受岁月在脚下流逝的感觉 ...... 有什么东西已流逝远去,似还需要清夜扪心, 头枕着沱江潺潺的水声细想。 阅读凤凰,不能不记住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沱江用一派清波拥抱了一个至善若水的灵魂。 他不是过客, 他是凤凰的归人。 从水乡走出去的沈先生最终还是魂归故里。沱江岸边,矗立着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在他的墓旁,不败的山菊,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陪伴着这个不朽的灵魂。 古语说,凤凰择良木而栖。沈从文终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良木故土。湘西的流波碧水,裹挟着一个自称“乡下人”的深深眷恋,更加辽远悠长、绵绵无尽 …… 生于斯 , 长于斯的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说过“ 在外面, 本事用完了,再回家去取就是了”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