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拓展阅读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范进中举》拓展阅读练习

ID:566624

大小: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22课《范进中举》拓展阅读 ‎ 一把炒米 ‎ 袁炳发 ‎ 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在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 已是第七天了。‎ ‎ 这七天,三个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 此时,三个人都很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个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 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结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很大地张着……‎ ‎ 谁也没有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 ‎ 这句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 昨天夜里,老班长刚刚睡去,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与小个子战士在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 老班长气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都给我住手!这点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 第八天的夜里,夜色漆染一般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儿没有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队伍来救我们。”‎ ‎ 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这时,小个子战士却一把夺过米袋,对老班长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巧。”‎ ‎ 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的鼻子上,骂道:“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 ‎ 小个子战士再不敢言语,流着泪抹着鼻内流出的殷红的血。‎ ‎ 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地把那把炒米嚼了下去。‎ ‎ 突围开始,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的一阵枪声把敌人吸引了过来。‎ ‎ 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子沟的北山村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似一阵地激烈……‎ 4‎ ‎ 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山坡上,发现了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身体。‎ ‎ 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之后,就和其他战士一起,把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的遗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 几十年过后,一位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大个子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大个子战士与小个子战士和炊事班老班长被敌人围困 发展 ‎①‎ 高潮 ‎②‎ 结局 ‎③‎ ‎ 2.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说说其妙处。‎ ‎ ‎ 参考答案 ‎ 1.①大个子战士与小个子战士争吃一把炒米被老班长制止。②大个子战士吃下一把炒米成功突围。③大个子战士掩埋小个子战士和老班长的遗体。 2.呼应开头;点明小个子战士与老炊事班长之间的关系;使故事更加完整真实。‎ 致范进师兄 范进师兄: ‎ 你好!因为你是小说里的人物,我们看得到你,你却看不到我们。清晰地记得就在那个三月里的一个上午,范师兄你从课本里走来了。你的形象很有喜剧感,你的命运充满了心酸。然而,你中举了,那报帖上写着“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于是,你中邪了,多少年的期望和失望,捆绑在一起,变成一股邪气,以爆破的方式发泄出来,让你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 我敢肯定,那是我们全体学生听得最认真的一堂语文课。我们从一个忙于应试的学生的角度来解读你,考上了举人多好呀,自尊来了,一向骂你“癞虾蟆”的岳父叫你“贤婿老爷”‎ 4‎ 了;财富来了,一向视你如草芥的张乡绅来给你送房子了。居然有这么一种考试制度,能让一个老实巴交、毫无公关能力的迂夫子从泥土上升到霄汉。说科举制度黑暗,当时实在感觉不出来。在笑声中,我想起了当时校园里所挂的名牌大学的招生广告,我们是流着口水看这些广告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深深理解你。 ‎ 范师兄,我是一个农村子弟。父母作为农民,勤勤恳恳拉车种地,从不会抬头找关系。于是,我和你一样,前途就全交付给了考试。实不相瞒,那时候的你,还真是我的精神偶像,读书读累的时候,我没有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拿起那本破旧的初中课本,反复温习你的那一份惊喜,那一份成就,以此缓解心理压力。我知道师兄你的境界不高,知道你的觉悟很低,但是你和我们很贴近,你对我们来说,很真实。 ‎ 一声喜惊雷,我从严酷的高考战争中胜出了,虽然考的是师院,没法跟范师兄的举人相比,但总算有张文凭在手里了。在此刻,我觉得我们虽然相隔几百年,但我们超越时空如此接近! ‎ 范师兄,我和你一样突围了。突围后我绝不嘲笑你的疯癫。因为经历过那几年的挫折,我真的读懂了《儒林外史》,它写的何止是清朝那些事,写的也是我的那些事。 ‎ 范师兄,对于你,仰视或俯视,你就在那里,不古不今;谩骂或赞扬,功名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公正或严酷,考试就在那里,不悲不喜;嘲笑或赞美,境界就在那里,不高不低。 ‎ ‎1.“范师兄,我和你一样突围了”,句中“突围”的含义是什么?‎ 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 ‎2.细读选文,联系课文《范进中举》,比较这两篇文章在主题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 1.指“我”突破高考的重围,考上了师院,跳出了农门,改变了命运。‎ ‎ 2.本文对范进给予同情,欣赏范进为改变命运而付出的努力;而《范进中举》更多的是讽刺范进,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读书,一心想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那么,下文中的“大地上的读书人”,又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 大地上的读书人 ‎ 几年前,我去了宜宾李庄。小镇偎依在长江边,风景恬静平淡,一如我成长的村庄。一大群白鸭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凫水,觅食,抖翅膀,嘎嘎乱叫;更远处,是浓淡迤逦的一道道山岭,一朵朵白云……‎ ‎  其实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镇。‎ ‎  上个世纪抗战硝烟弥漫,偌大的中国似乎摆不下一张书桌。无数的文化单位开始西迁,迁向中国的腹地,迁向有深山大河屏障的僻远城乡。一大批赫赫有名的读书人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等,选择了这个贫穷而偏僻的小镇蜗居,保存学术的薪火。‎ 4‎ ‎  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人都寄居于庙宇、祠堂、农舍、仓库。空气潮湿,缺医少药,很多人因此染上沉疴。最要命的是,没有书,没有实验器材。唯一带有存书的机构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让读书人稍微得以慰藉。但是,要到这里殊不容易。我曾经在李庄镇外寻索,穿过一大段弯弯曲曲的田埂,还有一片树林,然后爬500多个台阶,才找到山峰顶部的一个山庄,这就是当年的史语所办公遗址,现在已改为学校。‎ ‎  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我突然感觉回到了少年时代。‎ ‎  不同时代的读书人,都是在大地上读书,天作幕,地作席,人立天地间,携一书,与千年的精神脉络相守。外面的风雨雷电都化作这一画面的背景,渐渐消隐,而在书间、在人间印证过的心灵之音却渐次成为主角。‎ ‎  这样的生活苦吗?我翻遍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在李庄留下的文字,看到的只有读书、研究、做学问的丰满记忆,更多的是对国运、天下事的远视,而不见对物质困苦的埋怨。‎ ‎  如果可以穿越,我说不定能看到这一幕:在如豆的煤油灯下,考古学家董作宾躬身在简陋的斗室,手写考古史上开天辟地的皇皇巨著《殷历谱》,每写一句,三搁其笔,往返于古籍和甲骨文标本之间,核对求证;同济大学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和夫人、儿女以及学生,携带大盆小盆,兴致勃勃地到野外捕捉青蛙并收集蛙卵做实验。在李庄的田野沟渠间,人跑蛙跳,你追我赶,泥水四溅;中国营造社的梁思成,兴致勃勃地画下李庄旧旧的东岳庙的建筑构式图,旁边是同济大学学子的琅琅书声……‎ ‎  在彼时的李庄,世界很喧哗,有人做了高官,有人发了国难财,也有读书人因此眼红,放弃书桌,奔向豪门之间。剩下的那一群读书人,面带菜色走在大地上,孜孜埋首于卷册笔墨之间,自得其乐。‎ ‎(选文有删改)‎ 参考答案 ‎ 是对国运、天下事的远视。‎ 4‎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