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

ID:566263

大小:58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基本原则:打破与重组 记叙文是讲故事的文体,或展开一个事件,或展开多个事件,无论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记叙文,无不如此。我们讲一个故事,总是习惯于沿着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地讲述下去;但艺术的美感往往来自于对习惯思维的打破和颠覆,来自于“同”中的一点“不同”。因此,打破事件讲述的自然顺序,并按照艺术规律对之进行重新组合,就成为记叙文写作思路构思能力提升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最重要的方法。‎ 一.截取重组法 一个故事或几个故事,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本身总是有先后顺序的,学生习惯于沿着这个自然顺序构思写作。譬如一根线,从线头开始,逐次走到线的末端。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其实很简单,先是“截取”这根线中的某一段,再将剩余的线段“重组”进去就行了。‎ 所谓“截取”,就是在事件中截取你最想表现的某一部分,而不是将事件照单全收。以那根线为譬,我们要的不是一根线,而是这根线的某一截。当然,截取哪一部分才最有效果,这就需要看文章主题的需要了——最能表现主题的那一部分自然就是最需要截取的。‎ ‎“截取”之后,就是“重组”‎ ‎。也就是说,被截取掉的那些部分不是扔掉不要了,而是重新组合进了文章之中,被剪裁下的那些部分被合理的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时候,我们往往用到记叙文常用的“插叙”、“倒叙”、“补叙”等技巧。‎ 因了“截取”,文章的叙事不再松垮拉杂,而是呈现出一种“集中”和“紧凑”的叙事态势;又因了“重组”,文章的叙事更加全面,于“集中”和“紧凑”之中增加了“从容不迫”和“峰回路转”的美。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会使文章呈现“张弛有度”的艺术美感,才会讲好故事。‎ 例如这样一个故事:“我”跟他是好朋友,我们总是一起玩耍、吃饭、上街,尤其是我们都喜欢打篮球,在篮球场上是好搭档。有一天,由于一件小事我们俩别了嘴,恼火之际甚至动了手,于是我们都不说话了。一个下午“我”去打篮球,谁知道他也在,而且不巧竟分在同一组,我们都觉得很别扭,互相不说话,也不配合;一次不经意的传球,我上篮得分,心里有一点触动,也给他传了个球,他笑了;之后我们之间的配合更加娴熟。正在兴头上,我崴脚了,他跟朋友一起搀扶着我上学校卫生所,我们之间又和好如初了。‎ 这样的故事是中学生最常见也最爱写的了,但总是写不好。原因就在于叙述的顺序过于常规。上文的故事是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来的,是一连串的小故事的集合,重心在后面的故事上。故事发展的“线”很清晰:以前关系很好的那些小事——一次打架闹翻——这次打篮球和好。我们可以“截取”最后的那个故事作为文章的主要故事,然后运用插叙的方法,将之间的故事一一穿插于其中。‎ 我们可以这样安排:直接从最后的故事写起,文章开头可能变成了这个样子:‎ ‎“他也在?”‎ ‎“这篮球还怎么玩?”抱着皮球,我顿时泄了气。‎ 接着,下一段当然是插叙跟他之间的“恩怨”,将那件打架的事简要写出。‎ 再接着写分组,可能是这样的:‎ ‎“竟然还分在一组!”‎ 接着写打篮球的别扭,多用心理描写,短小有力。写偶尔的小配合,写配合渐渐默契,写心理的微妙变化,写崴脚,他跟同学搀扶“我”去卫生所。‎ 这时候,转入插叙,内容是“我”跟他之间当初的铁哥们关系。‎ 接着转入现实,最后文章自然结尾。‎ 二.断点重组法 在数学原理上,我们都知道看起来完整的一条“线”,其实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一件事或几件事看起来是一个整体,是“成块”的,“成线”的,其实不然,它也是由无数个“点”连缀而成的。打破惯有的“线性思维”,采取“断点”并且将之“重组”就可以创作出一篇很有新鲜感的美文来。‎ ‎“断点”,就是将一条线切割成很多的“点”。一个故事是一个完整的“线”的链条,而这个链条却由很多的“点”‎ 组成,譬如一条珍珠项链,看起来是一条完整的项链,但分割开来却又是一颗颗独立的珍珠,被一根线串了起来而已。要学会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切割多个小小的“点”。‎ ‎“重组”,就是将这些切割成的“点”按照写作要求进行挑选、组合,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起来。这是一个重新熔铸的过程,文章的优劣往往取决于组合能力的大小。重新组合而成的文章必须符合几个基本的原则:‎ ‎1.通过这些“点”的叙述,能使读者看到一个整体的故事的“线”。似断实连,犹如大海中的几座小岛,看来是孤立的,但在海平面的下面,它们又是连接着的;2.点与点之间的连接自然平顺,斧凿之气不浓;3.在诸多个体的“点”之上,必须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观念将它们统一在一起。‎ 断点重组之后的文章,打破了惯有的线性思维,代之以一种以点带面思维方式,给读者以补充想象的空间,无形中增加了文章的审美空间。‎ 我们来分析一下下面一篇学生作文,看文章的断点重组运用得如何:‎ 那些心动的日子 于悠悠清香中,翻开了那一张张泛黄的书页;于飒飒风响中,揭开了那一层层带纱的脸庞;于丝丝细雨中,拂起了那一片片零落的闲花。‎ 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溢出胸口,我看见了那一地的璀璨。‎ 曲终人未了 清泉绿水间,一叶扁舟徜徉于上,滑动了点点水痕,皎洁的月色笼罩着这份恬静。宛转中含着破碎的二胡从亘古的天空中传来,带着那份无法言喻的悲凉。这是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他在历经苦难后用辛酸血泪撞击而成的夜曲。用心聆听着他那布满创疤的心,有一种想为他哭泣的冲动,我心动了,为他的流离。‎ 画意此情销 一片明晃晃的光芒中,向日葵正在嚣张地艳丽,每一片蜷缩的花瓣在扭曲中一点点绽放。它努力地叫嚣着,张狂着,奋力追逐太阳的光芒。这是梵高的《向日葵》,是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一句“我不想以仅一次的生命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造就了他的遗世和孤立,他在社会的缝隙中坚强地生活,最终倒在在金灿灿的花丛中。我用心敬仰着这幅画,仰望着他,我心动了,为他的追求。‎ 泪眼意朦胧 一个瘦弱的女子斜依阑干,细听潇雨,似有似无的叹息,随泪滴流了下来,沾湿了青衫。“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日子已殆尽,如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在乱世中争渡,也曾失归路,现在的小船漂呀漂,已载不动满腔愁苦。李清照这一奇女子,我凝视着她的苍白,我心动了,为她的凄苦。‎ 那些心动的日子,在寂静中越发凸显。我整理着这些心动,感动的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在心动间,我早已收获了无尽的温暖。‎ 优秀例文1:‎ 诗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这是个下着小雨的清晨,我们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山不高,有溪水流淌而去,寒风扑面。‎ 小雨。雨在空中回旋飘飞,密密地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这沥沥稀稀的雨,向着远处延伸,终于成了一帘白幕,把天地万物遮挡得严严实实。我们在雨中前进,任这上赐的甘霖湿透全身每一个角落,从头到脚,由嘴到心,那心里有诗在流淌,它漫过心坎,静静溢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路。路在雨中醉了,醉成一片烂泥。它们偎依在你的脚下,奔放地献给你那橘黄色的吻。路在这雨中醉了。醉得没有了前行的路。“多歧路,今安在?”我们站在雨中怅然。‎ 山。路就在山腰上。山并不高,她不是北方高大挺拔的汉子,她是这水乡里生长的姑娘。雨的润洗,这姑娘愈发俊朗了,用迷人的笑迎着我们。于是我们也醉了,我们摒弃了路,越过草丛,越过荆棘,援着树木,攀上大石,向着山顶进发。山的肌肤是暖的,散发着腾腾的热气:山的笑容是绽开的,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这山比不上“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却也如此令人陶醉。‎ 水。站在山顶,远远的小城环抱在水的怀里。“一条古时水,在我手心流”‎ ‎。我们都摊开手掌,让雨水在上面汇集。那些细小的沟渠刹那间就填满了,汇成小流,汇成溪,汇成江河,汇成大海,终成一片汪洋。我们都感动了,泪水也就势汇进手中的海里。你知道吗,站在这山上,我们看到了一片海,那是我们心中的海,比真正的海更加波涛汹涌,肆意汪洋。‎ 风吹起来了。“风啊,你吹起来吧,摇动我呆滞的目光,成两条波光涟潋的溪流,我将以你的慈爱,重以手指,蘸着时间。”我已经忘却了这诗人的名字,却永远记得这诗。风吹起来了,带来远方的寒意,远方的歌,远方的希望。‎ 我们站定,向远方致敬。这是一次平常的攀登,却也是一首清新的小诗。‎ 我们都说,要永远诗意地歌唱,诗意地生活。‎ 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歌啊,我们自己的诗。‎ 叶芝说,我将不停地走啊,不停地歌唱。‎ 优秀例文2:‎ 雪 韵 汤莹 雪,飞舞着的,或静止着的雪,都是那么令人陶醉。‎ 飞雪。喜欢眼前飞舞着的雪花,它才是“雪”的白色,才是“花”‎ 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们忙碌地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涌入窗隙,仿佛自有它们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大海汹涌的波涛和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切切的密语声,礼拜堂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欢乐的鸟的歌声……‎ 但在它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 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映照着行路人匆匆的脚步,又在我们的玻璃上札札的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静雪。雪终于停了。世界静寂无声,冰凉而玲珑,能唤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幸福的氛围。有人说雪是被贬谪到凡间的仙子,端庄轻灵,御风莅临人间,妆点成圣洁的美丽;也有人说雪是不羁的流浪汉,肆意飘荡,在风中快乐地飞旋,呼朋引伴处处为家;更有人说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不知是谁带头,把雪与梅化作一比。雪盈梅瓣,何曾输梅一段香?梅香沁雪,哪来逊雪三分白?雪韵无俗,清纯无瑕,不染世间一丝罪恶;梅瓣多情,暗香扑鼻,淡对世间一番寒彻。仔细想来,这傲雪的梅,和这梅香中的雪,的确有着太多太多的情愫。‎ 想堆起一个大大的雪球,做成一个童年时的雪娃娃;抑或约上三五好友一起继续儿时的游戏。可当这些昔日的儿童再次踏入雪的世界,那些笑声却已沉淀为永久的回忆。是时间,将一切更迭;是时光,让一切变质。雪,依旧是那年的那场雪,而我们却不再如那年一样。‎ 雪,被过路的风再一次吹起,几经飘浮,雪落回了地面,似乎一次也没有改变。可我知道呵!我知道日子又更换了一次,启明星在唤起东升的太阳了。‎ ‎◆相关训练:‎ 有这样一篇记叙文,故事的梗概和写作顺序是这样的:中考体育考试临近了,我为考试的这30分很是担心。体育课上,老师搞了次模拟测试,我考了28分,前两项还好,都是满分,但‎1000米跑,对我这个身材相对较丰满的人来说的确吃不消,我很是苦恼。但不管怎样,总算坚持了下来。后来,我暗下决心,要给自己实行“瘦身”计划,于是,后来的一个月里,我做了很多锻炼。这一天,学校组织去六中分校进行考试前的实地模拟考试。那天天气很好,在六中分校门口我们看到了高考光荣榜,校园很大气很漂亮。开始测试了,前两项都顺利过关,又到了关键的‎1000米跑,经过不懈的努力,成绩提升了4秒,总分达到了29.5分,我瘫倒在草地上,欣慰地笑了。‎ 请运用“断点重组法”,对该文进行重新组合,文意不变。‎ 三.交互映衬法 文似看山喜不平。我们总是不喜欢平淡无奇的文章。而平淡无奇的主要原因,在于文章构思的平淡无奇。‎ 古井死水,无波无澜,无外物相扰也;一只青蛙,一只蜻蜓,即可死水微澜,有外物相激也。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风与水激而起波澜也。‎ 文章若想风生水起,定要在重点描述一事物的时候有另一些事物与之相对待;定要在重点展开一思维的同时有另一些思维与之相对待。两种事物或两种思维交相辉映,这就是交互映衬法。‎ 交互映衬,其实质是在原有的叙事链条中“植入”某些与之相映衬的链条,无形中实现了对原有链条的“打破”,继而重新组合。需要注意的是详略问题。一般来说,原有的叙事链条是详细的,“植入”的链条则是简略的。‎ 交互映衬法可以有几个基本的方式:‎ ‎1.相对式映衬。即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包括相反关系)。譬如我们写“天晴”,一定要从“雨天”写起;我们写“笑容”,最好从“愁容”写起。‎ ‎2.烘托式映衬。即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主次的,一个来烘托另一个。譬如写“我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辛苦”,再以“一个初三学生的妈妈的辛苦”来映衬。‎ ‎3.变化式映衬。即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后者由前者变化而来。譬如写“笑”,可能笑之前是“平静”或“烦恼”,后来才转化为“笑”。‎ 我们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 ‎1.当我们要展开某一个情节的时候,一定要设置另一个情节来与之相配(记叙);譬如,你要写跟一个朋友关系特好,最好要有关系恶化或是关系平淡的情节来相配。‎ ‎2.当我们要抒发某一种情感的时候,一定要有另一种或一些情感来与之相配(抒情);譬如,你痛下决心,想认真用好周末的时间,不再玩游戏,睡懒觉,抓好每一分钟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那么最好以周末给你带来无尽欢乐相配。实现一种欢乐、留恋和决心之间的映衬。‎ ‎3.当我们要描写某一种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另一种描写的角度(描写);譬如,当我们在描写一株水仙花的时候,可以实际地描写它的姿态、颜色等,但更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人或一个另外的事物,对之进行拟人化或比喻化的描写;可以写它现在的样子,也可以想象它后来的样子,等等,这叫虚和实的映衬。还是这株水仙,你可以描摹它实际的姿色,也可以写出你心中的水仙的形象,这叫主与客的映衬。‎ ‎4.当我们发表自己的观念的时候,一定要有另一种观念来与之相配(议论)。譬如,你在照镜子的时候突然有所颖悟:原来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这个发现必然有“人在熙攘中迷失自我”相搭配。‎ 例如这样一篇文章,故事梗概和顺序是:张老师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又是我们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他经常叫同学到他办公室去“喝茶”,凡是去喝过茶的同学,回来后都多多少少有些变化。我和我的几个朋友迷上了游戏,几个朋友相继被叫去 ‎“喝茶”,回来后都低下头学习去了。我心里有些嘀咕,也有些抵触,决定对抗到底。几天后,我被喊去“喝茶”,经过一番交谈,我改变了看法,决心戒掉游戏,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 当堂点拨:‎ 四.小中见大法 以小见大,就是在写作时选取细微的个性鲜明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以认知、教育、启迪或趣味的技法。‎ 这里所说的“小”,指的是文章选择的切入点(角度)小,非指“小事情”;这里所说的“大”,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或精神,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所在。‎ 对小的切入点的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文章叙事的变化,其实是我们对故事的另一种打破与重组。它的要点是“抽取”、“设置”与“重组”。首先是“抽取”。在整体的人物事件中将我们最需要的某个细小的点“抽取”出来,就实现了对人物事件整体的“打破”,然后按照写作需要,对整个人物事件进行重新组合。“设置”,就是当我们在“抽取”的过程中无从下手的时候,可以大胆地为人物或事件“设置”一个切入点,然后重新组合故事。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确属“无中生有”,必须符合生活逻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如何选择小的切入角度 ‎1.实物切入法 记叙性文章所选择的材料一般是人物或事件。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假如我们把目光放在这些综合的整体之中,那么我们所选择的角度就有些过大了。不妨在综合性整体性的人物或事件中选择某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物,展开文章。由于只是切取了整体中的某个部分,因而文章的切入点就会比较小。‎ 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经常问自己一些问题。诸如:发生这件事的时候,他手里拿着什么?是一本书还是一束花?事件是围绕一个什么东西展开的?是一个座位还是一条跑道?《上甘岭》上传递的是一个苹果,《七根火柴》点亮的是责任和希望,《羚羊木雕》串起的是友谊和谅解,《不会变形的金刚》告诉我们成长的烦恼;假如要写一位离别多年的朋友,你会从哪里想起?是一张照片,一块橡皮,一束草花,还是一座已经停摆的小表?这样去想,文章很可能就会从这里或那里切入。‎ 手 帕 早上打开书包时,发现里面安静地躺着一块手帕。对折又对折,叠得整整齐齐,四四方方,浅灰色的那一面朝上,里面的那一面是白色,上面有一朵大的印花。我知道,那是妈妈放进去的。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在我过去的十年中,有关手帕的故事。‎ 隐约还记得上幼儿园时的场景,老师让每位小朋友准备一块手帕带到学校来。妈妈给我准备了一块纯白色的小手帕,由于每个人的手帕都挂在统一的位置,她还怕我们互相拿错,就在手帕的一角用红色的线缝上一个圈,于是在每次洗手后,总能一眼看到一个红色的圈圈,总能很快地找到我的手帕。‎ 之后的记忆便开始清晰。小学,妈妈准备了新的手帕给我,放在我睡觉的枕头下面。因为我常感冒,夜里凉,总流鼻涕,手帕便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妈妈会在白天给我洗干净,挂在阳台上,淡黄色的底子带一圈绿色的边,像是朵花儿开在阳台的衣架上。‎ 那块淡黄色的手帕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有些破便扔掉了。记得当时我心中还很不舍,于是又换了新的手帕,灰色搭黄色格子的,上初中住校,被妈妈塞入了我的行李,一直用到现在。‎ 升高中我是没有考上的,妈妈找托人,让我到二中上学,她平常是从不求人的。高一军训时要住校,还因为手帕跟妈妈起了些争执。我想行李是越少越好,可妈妈偏让我带块手帕,说军训热,可以用来擦汗。我不想带,便说那块手帕是脏的,还没洗。妈妈忙打开包,拿出她的那块塞到我行李里,还说,本来就买了新的手帕,我一块她一块,两种颜色,本来说让我挑一块喜欢的,结果在门市上忘了带回来。我没再说什么。结果军训那几天,用得最多的就是那块手帕。军训结束回家后,妈妈把那块手帕也带回了家,问我要哪一块,我想都没想,说:“就用你的这个。”说话时,突然感觉很幸福。‎ 早上走得匆忙,是妈妈给我装的书包。到学校打开书包时,发现里面安静地躺着一块手帕,对折再对折,叠得整整齐齐,四四方方,浅灰色的那一面朝上,里面的那一面是白色,上面有一朵大的印花。我知道,是妈妈放进去的。‎ 我想,手帕再换多少块,母亲是永恒的。以后,妈妈老后,我要给她隔时地换手帕。‎ 相关联系:例如这样一篇文章,故事梗概和顺序是:张老师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又是我们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他经常叫同学到他办公室去“喝茶”,凡是去喝过茶的同学,回来后都多多少少有些变化。我和我的几个朋友迷上了游戏,几个朋友相继被叫去“喝茶”,回来后都低下头学习去了。我心里有些嘀咕,也有些抵触,决定对抗到底。几天后,我被喊去“喝茶”,经过一番交谈,我改变了看法,决心戒掉游戏,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 ‎2.习惯切入法 在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中,总会有人物的活动,假如我们能深入考察人物特点,抓住人物某些很具代表性的习惯语言或习惯动作,并从这里切入,就会形成较小的切入角度。另外,有时候人物的某句话或某个动作并不是习惯,而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刻,也是可以作为切入点的。‎ 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诸如:我要写的这个人物有什么显著的特点?是爱笑?笑着的时候的样子如何?眼睛?鼻子?眉毛?是爱板着脸?板着脸的时候的样子如何?个子高低?身子胖瘦?行为习惯是什么?爱抽烟喝酒,身上总是有烟草味道?爱穿高跟鞋,走路总是什么姿态?爱说什么口头禅?爱穿什么颜色样式的衣服?习惯做什么代表性的动作?大家背地里总是称呼他什么?等等。这些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文章切入的细小的角度。‎ 要不要叫醒她 要不要叫醒她?‎ 她睡得好熟呢。‎ 还是叫起来吧,免得下车吹了风会着凉。‎ 于是,我等待着,等候父亲或者母亲坚持的,又不想惊吓了孩子的,叫我醒过来。‎ 那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常在假期出游,为了贪看晚霞的光彩,为了多辨认几颗星星,回家总得天黑以后,我和弟弟差不多一上车就睡了。那时路上多是农田,并没有可看的街景,四周一片静寂的黑,偶尔有住家的灯光闪过,稀稀疏疏的,原本就很像一场梦境了,更加催人入梦。因为车上的人多,很多时候就睡在父母亲的怀抱里。道路并不平坦,颠簸,是梦里始终不变的节奏。‎ 每一次快到家我自然就会醒来,却并不睁眼,仍流连在睡的边缘,全身的知觉在等待。可以听见父母商量着,要把我们叫醒,恐怕忽然醒来吹了风会生病,母亲叫了我的小名,我揉揉眼睛醒过来,是被母亲叫醒的哦,像是一种撒娇,还要皱皱眉头,好不甘愿的样子。父母叫唤弟弟不醒,决定将弟弟裹在父亲的大衣里,抱回家去,我们一起下车,走进寒冷的冬夜。‎ 看着走在前面的父亲抱着幼小的弟弟,我有些嫉妒,如果我再小一些,再轻一些,父亲就会抱着我回家了。‎ 开始联考的升学岁月以后,觉得睡眠永远不够,星期日不用上课的早晨,多希望时钟坏了;父母亲忽然忘了家里还有一个我的存在,可是,我总听见门外的交谈:‎ ‎“要不要叫醒她?”“她好像很晚才睡啊。”“是呀,最近都是这样,可是,就快考试了,不拼一下不行的。”“要不然,过十分钟再叫醒她吧。”‎ 安静下来的空气中,我已完全清醒,闭着眼睛等那得之不易的十分钟,过去。那是做父母的挣扎与不忍,我等着他们来叫醒,精神饱满的醒来,让父母以为这十分钟的功效显著。即使为人师表,清晨起来上课,也要倚赖母亲叫唤,这么多年成了习惯。‎ 一个人到香港教书,初抵达时,住在大学宾馆里,陌生的新环境,陌生的新生活,我陷在难以言喻的焦虑里,并没有什么不如意,我只是无法入睡。连续好几夜,我完全没有睡意,天亮以后,却又精力充沛,在焦烈炙阳下,奔波寻找一个适合的居所,安顿下来。如果一直不能睡,可以支撑多久呢?我开始觉得好奇,好像不干自己的事。‎ 找到房子那夜,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天亮以后,我仿佛听见父母亲的声音:要不要叫她起来……‎ 在等待中,感觉到太阳光从百叶窗筛进地板,缓缓爬上枕被;听见鸟雀此起彼落的鸣唱,我只是等不到父亲或者母亲,走进房里,叫我醒来。那天早上,我一直没有等到,于是自己睁开眼睛来,在床上默默坐了许久,觉得非常孤单。搬到新家,从买家具到锅碗瓢勺杯子的采购,都得自己来,我终于体会到白手起家是怎样的滋味,忙碌之中,许多心情都冲淡了。‎ 一九九七年的香港,秋日刚来,天就凉了,不时下着雨。我在购物中心潦草解决晚餐,挤进人潮中抢购两床棉被,提着大包小包上了社区小巴士,往回家的路上驶去。快要抵达时,我听见后座一对父母亲,用广东话低声商量着,我正好听懂了他们的话:‎ 要不要叫醒她?‎ 年轻的父母决定抱着小女儿下车,我走在他们身后,看着那父亲将女儿用外套裹在怀里,那母亲一旁撑着伞,踩过积水的马路,回家。我忽然明白了,很多年以前,当我还是幼小的时候,也曾这样被抱在怀中,温暖地护持着小小的梦。‎ 我只是忘记了,并不是不曾拥有。‎ 因为两只手拿了太多东西,我无法撑伞,雨水淋湿了我的头发和衣裳,但是不再有凄清孤独的感伤,很快地,我会把新家打理好,接来父母亲一起住。然后,在醒和睡的边缘,等待那一声:要不要叫醒她?‎ 安心的睡去,愉悦的醒来,真是一种幸福。‎ ‎3.环境切入法 写人或记事的文章,总少不了环境的描写。假如我们将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环境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意更开阔,而且充满象征。‎ 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多问自己诸如这样的问题:发生这件事的那天是什么天气?有什么背景?有没有树、花、草?是春天、秋日还是夏天?是傍晚、午后还是雨后?是在更阑人静时还是人潮熙攘处?有什么场面?是在热血沸腾的球场上还是在冷落的窗前?当时的心情如何?有没有可以借助外界传达心情的可能?等等。经常这样想,就有可能在文章中选择某种环境作为切入点。‎ 例文改写:‎ 如下面这篇文章,试用《今天天蓝》为题目进行改写,要求将“今天天蓝”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括号内并下划线的句子为改写句):‎ 集市见闻(今天天蓝)‎ 我跟着我的朋友去上街。他那么高大,跟着他,我也感到实在。‎ 买了一件小背心,我们就来到肉市上。今天是星期天,朋友说,要“改善”一下了。(天气格外好,天特别特别蓝,像一块巨大的水晶,一丝云也没有。)人真多……‎ 我们来到靠右的棚角,那儿,一个老头儿正在把肥嫩的羊肉从架子上拿下来,旁边几个买主是女的。‎ 朋友漫不经心地踱过来,我也跟着,我永远服从他。(市场里人影攒动,弥散着鸡粪、油烟、鱼腥的味道,有顶棚隔着,似乎天色一下子阴了下来。)‎ 过了好久吧,几个女人提着肉大声讲着话走了。我的朋友这才踱过去,慢悠悠说声“二斤”,然后侧着身子,像是要掏钱。‎ 可真让我吃惊,我的朋友突然伸手攥住老头的秤杆,眼斜视着他,那眼光太吓人了。‎ ‎“我一直看着你的把戏,”我的朋友低低地说着,声音阴森森的,“每次称肉,你都是嘴上叫着让人看秤看秤,可那个提秤的小拇指,喏,死顶在秤杆上,哈哈,对我,你竟然也不放过。走吧,管理站就在那边。”‎ 老头一句话也没有,垂下头,秤盘里的肉滑落到案子上。我看着朋友的脸,我感到自豪了,为有这样一个朋友。‎ 两人僵着。一会儿老人突然抬起头,走过去,割下一条羊腿,用报纸裹了一下,重重放到我的朋友面前,然后收拾摊子,像是要走。‎ 我的朋友轻轻一笑,松下紧绷的脸,掏——我认为他要掏钱——可他掏出来一支烟,点上火,又对我一笑,然后,提起羊腿,向我打了个响指,走了。‎ 我一直糊里糊涂的,我追上去,紧问一句:“怎么回事?”‎ 朋友高大的身子在人群里晃着,也不回答。这边老头似乎在骂天。我的心跳得厉害。出了肉市,我才赶上去。朋友把烟蒂投到水沟里,对我眨眨眼:“怎么样?”‎ 我似乎猛地醒悟了,血一下子涌上头顶。‎ ‎“‎ 市场很乱,多留点心,一利大家,二利自己。跟我学着点,老弟。”‎ 我的步子放慢了,我无话可说。‎ 我看着他的后影,那确实高大的后影,可我感到一阵空空洞洞的风,冷冷地穿胸而过。‎ 距离拉得很远了,他停下来等我。‎ 我不想走了,一步也不想走。一种羞辱压迫着我,我避开急匆匆的人流,钻进路边的林带里。‎ 风是急匆匆的,阳光烤着发白的路。人们说笑着,阳光里来来往往。(天气格外好,天空瓦蓝瓦蓝的,如纯净透明的蓝水晶,一丝云也没有。)‎ 有谁知道,这样好的一个星期天,这样好的一条街上,我将失去一个朋友。‎ 这篇记事的记叙文本身已经足够出色,假如我们换个角度,从“今天天蓝”的角度重新组织文章,就会使文章增添一层象征的意味:瓦蓝瓦蓝的天,象征着纯净、透明,而朋友原本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高大,但现在一切都变了;结尾处增加的一处描写,与人心的堕落正好形成对比,深化了作品的意义。‎ 相关联系:例如这样一篇文章,故事梗概和顺序是:张老师是我们的政治老师,又是我们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他经常叫同学到他办公室去“喝茶”,凡是去喝过茶的同学,回来后都多多少少有些变化。我和我的几个朋友迷上了游戏,几个朋友相继被叫去“喝茶”‎ ‎,回来后都低下头学习去了。我心里有些嘀咕,也有些抵触,决定对抗到底。几天后,我被喊去“喝茶”,经过一番交谈,我改变了看法,决心戒掉游戏,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 ‎4.意象切入法 运用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将文章串联起来,可以增大文章的表意空间,使文章笼罩在某种独特的氛围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意象,要能够与文章的内容形成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象征性的联系。‎ 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多问自己诸如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想起陶潜我们就想到了菊花,想起周敦颐我们就想到了荷花,想起孔子我们就想到了山,想起庄子我们就想到了水,想起海子我们就想到了乡村的麦田,想起梵高我们就想到了金灿灿的向日葵?想到某位一辈子呆在乡村的老人,你会联想到一棵树吗?你会不会把这位老人跟一棵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街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 这篇文章以“永远的蝴蝶”为题目,文中又两次写到蝴蝶,是将“蝴蝶”作为了文章的切入角度和线索。蝴蝶,美丽而凄伤的意象,用来比附“樱子”在作者心中的影像极其传神,又能很好地暗示出作品的悲剧意义,传递作者内心的极大伤痛。‎ 本文的切入角度和线索还可以是“雨”。也就是说,本文是双线结构或多线结构。‎ ‎(二)如何展开写作 ‎1.设置为线索 切入点,无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细小的事物,还是一片流云,一朵春光,都可以设置为文章的线索,使之贯穿全篇,不时而适时地出现,文章就会开合自如,集中而又灵动。‎ 例如上文所举的《要不要叫醒她》《永远的蝴蝶》等文章,切入角度既小,又设置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开合自如。‎ ‎2.展开具体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 要注意对切入点进行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例如《要不要叫醒她》一文的划线部分,就是对切入点的具体描写。‎ 优秀例文:‎ 那些雏菊飘香的日子 卧室的窗上终日别着一束花儿。‎ 看着那些花儿一天天的衰败,干枯,失水的花瓣,有些已脱离了萼片。‎ 我仍然固执地让它留在那儿,依稀可以辨出它风姿绰约的曾经。‎ 看着它,想起了你。‎ 那是一束雏菊,你最喜爱的花。‎ 七岁那年暑假,我被送到乡下的奶奶家。我提着鞋,赤脚走在干净结实的青石板桥上,你风风火火地冲来,险些把我撞下桥去。‎ 后来才知道你就住在奶奶家隔壁,听奶奶说有小朋友要来长住,让你高兴得忘乎所以。‎ 冗长燥热的夏日午后,一切都要静止了似的,大人们都进入午睡,院儿里的竹竿晾着短衣短袖,知了挂在打了卷儿的枝叶上轻轻晃着。‎ 你悄悄进来,拉我出去。‎ 看着你神气地跨上车,潇洒地指指后座,我顿时感到“凄神寒骨”,怯生生地问你:“姐姐,你会骑吗?”你只大我两岁。‎ 终究我还是心惊胆战地坐了上去。‎ 风从身边滑过,猎猎作响,你说:“今天天气真好啊!”我在后座被你的车技与凸凹不平的山路颠簸得“一把辛酸泪”。‎ 但我没有后悔和你一起去,你把我带到一个雏菊满野的山坡上。你说那是你最爱的花儿。‎ 我看着那些小雏菊们迎着艳阳笑,微风轻拂,花浪涟涟。流苏般鹅黄的花蕊,毛茸茸的,片片小巧细长的花瓣如牛奶浸润过的白。‎ 我离开的那一天,你送了我一小束雏菊,我给你唱儿歌:‎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为什么要说“再见”呢?‎ 那些雏菊飘香的日子,有我,有你。‎ 另:‎ 愈细腻,愈美丽 ——描写的艺术空间 一句话:思路构思解决了记叙文的“骨架”问题,描写则解决其“血肉”问题。‎ 一个基本原则:记叙文的“材料丰富”来自于丰富的“生活细节”。‎ 一个方法:“生活细节”来自变“表达”为“表现”。‎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