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练习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比较•探究:《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练习题

ID:560769

大小:5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比较感悟 读书杂谈 谈读书的三种姿势 黄生借书说 ‎⊙收获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 ‎1、读读写写下列词语,并根据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手不释卷 余暇   泛览 博徒  嗜好 正襟危坐 ‎ 心无旁骛 虚怀若谷 精义 当仁不让 通感 天条 ‎*2、任选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观点明确,语句连贯。‎ ‎      ‎ 二、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①读读背背。 朗读课文《黄生借书说》,和同学比一比,看谁朗读得更好,再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② 口头翻译课文,看看谁翻译得好。‎ 三、阅读课文《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里的从“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至“这时,你就站起来了”的文段,回答问题。‎ ‎1、这些文段着重论述的是读书的哪种姿势?‎ ‎ ‎ ‎  ‎ ‎ ‎ ‎2、其理论根据是什么?事实根据是什么?‎ 答: ‎ ‎ ‎ ‎ ‎ ‎3、就该文段的内容,找出《孔孟论学习》中相对应的名言。‎ 答: ‎ ‎ ‎ ‎*4、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结尾“这时,你就站起来了”一句话的理解。‎ 答: ‎ ‎ ‎ ‎ ‎ ‎ ‎ ‎⊙发展空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05年南京中考)。‎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 墉 ‎   今天我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你过来瞄了几眼,说:“奇怪,这个达文波特为什么没表情?她赢球没露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当时我笑笑,对你说:“就因为她没有得失心,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高手哇!”‎ ‎   其实,很多顶尖高手在赛场上都这样。我记得2000年全美高尔夫职业赛时,“老虎”伍兹到最后一天早上,还落后七杆,下午居然反以两杆赢得冠军。他对记者说:“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什么戏剧性,因为当时只专心比赛,我关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杆。”‎ ‎   比赛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谁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发挥出原有的水准,谁就能获胜。因为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你看世界溜冰大赛,选手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个个神勇?连名不见经传的都能连着三转跳。但是到了正式比赛,面对满场观众和电视转播,却又一个接一个摔跤。‎ ‎   除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想想,如果一张弓总被拉满,即使不用时,也用东西撑开,它能有力量吗?当然没有!它平常必须放松,到张弓射箭的时候,才能表现最佳的弹性。‎ ‎   所以好的选手.无论他是运动员,还是作文、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在他比赛之前,甚至前一阵,都会特意让身体休息。只有在真正比赛时,才使出全力。有些人甚至在动静之间,判若两人。‎ ‎   我以前有个学画的女学生就如此,她上课时羞羞怯怯。好像连有问题都不敢开口,但她居然是华人圈有名的演艺天才。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我后来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台上能魅力四射,都因为私下尽量收束自己,保留发光发热的能量。他们的“一飞冲天”,来自“三年不飞”:他们的“一鸣惊人”,来自“三年不鸣”。‎ ‎   你记不记得去年年初我们在北京时.有人在席间谈到太空人杨利伟?说上太空的前一晚。有人偷偷到他房门外听,里面传出呼呼大睡的声音。第二天,太空船穿出大气层,那最危险的时候,杨利伟的心跳居然也不过七十几下。养精蓄锐,临危不乱.他才能成功啊。‎ ‎   孩子,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大的比赛,希望你能记住我说的这番道理。‎ ‎1、信中作者希望女儿记住的“这番道理”是什么?‎ 答: ‎ ‎    2、下列名言中,与文中“女学生”一例所要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一项是( )‎ ‎     A.才能是长期努力的报酬。一一福楼拜      B.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孙子      C.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默生      D.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3、第二段中“戏剧性”在文中指什么?第四段中“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什么?‎ ‎    答:“戏剧性?指 。 ‎ ‎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 。 ‎ ‎*4、向年轻人讲道理的文章不少,本文却耐读易接受,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 ‎⊙轻松一刻 孙绍振谈学语文 我开始学语文的时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家逃难到乡下,日本鬼子和汪伪的军队老在后面追。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谈得上上学!但是,爸爸妈妈让孩子念书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每到一个村镇,第一件事就是找学校,没有学校就找私塾先生。没有私塾先生,爸爸就自己教。教法很简单,就是第一天把生字讲一讲,把那没有标点的句子用红笔点断。一天也就是点一页左右。分量并不重,剩下时间,就是自己翻来覆去地念。课本是很枯燥的,但是,把古文朗诵念出一种调皮的腔调(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洋花唱曲”的),却很好玩。第二天,爸爸还没有起身,就让我们弟兄三个轮流在他床前背诵。回到城市,插入正规学校,我的语文一直名列前茅。现在看来,这是因为早期的背诵培养了我良好的语感。 ‎ ‎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规定了所谓的《国定教科书》,那是很枯燥的。现在只记得蒋介石给蒋经国的信,开头是“经儿知之”。但是,我的语文教师潘祖谨不大理睬“国定教科书”,常常把冰心的《寄小读者》成批地印发给我们,有的还当作“说话”课的教材。在课堂上,她鼓励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她推荐古代文学经典,除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外,还有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还有一本很有趣的书,叫做《苦儿努力记》,是一个法国作家写的——念大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连老托尔斯泰都很重视这本书,把它从法文翻译成俄文。潘老师最大功绩是使我对语文有了兴趣。 ‎ ‎ 上潘老师的语文课实在是一种智慧的享受。即使在我当了许多年的教授以后,回想起来,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她的智慧真是有点惊人。我至今还记得,在一堂课上,她说中国古典诗歌的七言诗歌,有一种吟咏的调子。即使把它去掉开头两个音节,它的调子还是一样。例如: ‎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开头两个字删节掉,变成: ‎ ‎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甚至再删去两个音节,也还是一样: ‎ ‎ 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 ‎ ‎ 她的这个智慧一直像种子一样埋在我心头,直到30多年后,成了我一篇最有学术质量的论文的动因。 ‎ ‎ 不久以后,我考进了初级中学,那时刚刚解放,对于新的意识形态,老教师一窍不通。上课常常是吵吵嚷嚷。 ‎ ‎ 我们班的课堂秩序却很好。这是我们的幸运:来了一个新教师,名叫周陀星。他和潘先生一样,总是把报纸上、刊物上的好文章和书店里的新书有声有色地加以介绍。周老师很重视批改作文,每一次都有相当详细的评语,不过比之潘老师有比较多的文学理论色彩。由于他的诱导,班上掀起了一股作文的热潮。有一次,头一天做了作文,第二天一大早就闯到周老师宿舍里。他还没有起身。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作文分数。我也问了。他说:“87分。”我随便说了一句:“啊,才87分!”他说:“87分还嫌少?我打作文分,从来还没有超过86分。”一下子,我在班上神气起来。说真的,那种又害羞又得意的感觉至今留存在我的心中。正是这两位老师把文学的种子播在我的心头。 ‎ 高中时期,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的,他教课令人丧气。但是,这位语文老师也非常重视批改作文。我的作文常常得到他的表扬。他还组织课外阅读,让我们写读书报告。他营造的文学氛围弥补了他教学上的不足。这位老师对我作文常常鼓励有加,使我产生了一点“野心”:向报刊投稿。经过多次失败以后,终于成功了。我在上海的《青年报》上发表过诗和散文。这在当时是一种轰动性的荣誉。 ‎ ‎ 现在有些教育改革的专家在争论“苦读”还是“乐读”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苦不苦,乐不乐,关键在于爱不爱。爱不爱,主要看你迷不迷。如果不迷,光是为了考试而学,那怎么能不苦呢?如果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出于一种内心的命令,不让你读,不让你写,才叫难受,才叫苦呢。 ‎ ‎ 进入大学以后,虽然授课的教授大都是全国著名的泰斗,但是,并不是每一教授都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也不是每门功课,都令人喜欢。尤其是一些理论课程,特别是语言学,还有汉语史,古代音韵,神秘莫测,令人望而生畏,读起来真是很苦。但是,几乎所有的教授,都以他们的渊博的学识激起了我对理论的兴趣,尤其是朱德熙先生的雄辩,使我着迷,当初以为最枯燥的现代汉语,后来居然成了最喜爱的课程。 ‎ ‎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照此类推,最好的老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当然,兴趣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从没有兴趣到很有兴趣,这中间还有一个克服惰性的过程。最好的老师能够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变成向往的乐园。所以,我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改变语文课程不讨人喜欢的现状,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精神生命的家园。 ‎ ‎(选自教师阅读网·学者专栏)‎ 比较感悟 读书杂谈 读书的三种姿势 黄生借书说 ‎⊙收获平台 一、二、略。‎ 三、1、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 ‎2、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绝无仅有的。一般地说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读《荷塘月色》,反复读几遍,你就会觉得并不是每一句、每一段都同样的好,而是有些段较好,有些段就不那么好。‎ ‎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4、略。‎ ‎⊙发展空间 ‎1、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要保持体力。‎ ‎2、B.‎ ‎3、“戏剧性”指最后关头反败为胜。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一个人身体总处于紧张状态。‎ ‎4、以亲切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女儿交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事例说理。(言之成理即可)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