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苏轼
苏轼(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
东坡居士
”
,世人称其为
“
苏东坡
”
。汉族,眉州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书法名列
“
苏、黄、米、蔡
”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
-
1101
),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
”。
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豪放派词人
代表。
唐宋八大家
之一
.
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
他与他的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三苏”
,
作品有
《
东坡七集
》
、
《
东坡乐府
》
等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
1082
)春,当时时苏轼因
"
乌台诗案
"
,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背
景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朗读
诗意
山下那短短的兰芽浸入小溪中
,
松林间的一条沙石小路干净得没有一点泥
,
暮色中阵阵春雨,远处子规啼叫。
谁说人老了
,
精神比不上年轻人?你看门前兰溪流淌的河水尚能奔向西。不要让白发人学黄鸡一身暮气。
.
1.
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下阕:写作者虽身处闲境,仍然力求振作的精神。
2.
“
黄鸡”的本意是
诗中是指
指黄鸡报晓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3.
词的上阕写景,依次描绘出那 四个画面。
兰芽浸溪,沙路无泥,
萧萧暮雨
,
子规暮啼
4.
“
暮雨”和“子规”烘托了怎样的心情?
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
5.
苏轼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又何必自伤自怜,哀叹衰老呢?
上阕写了什么样的风光和环境?有什么效果?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上阕
写景
兰芽浸溪
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
子规轻啼
下阕
抒情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总结
这首诗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
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
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
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
你们说对吗?
”
赠
言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
.“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
.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