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案1

ID:557216

大小:4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案 李 璟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李璟及其代表作品。‎ ‎ 2、了解全词的含义,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难点】‎ ‎ 了解全词的含义,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5’‎ 指名学生背诵《鹊踏枝》。‎ 二、 新授 ‎‎25’‎ ‎(一)简介作者 投影示:‎ ‎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 ‎ ‎(二)指导学生自学 ‎ 自由低声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轮流朗读,对朗读中存在的读音、停顿错误进行纠正 ‎2、完成下列检测题 ‎(喊两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不看书的情况下独立完成)‎ ‎⑴注音:‎ ‎①菡萏( ) ( ) ② 韶光( )‎ ‎ ⑵解释: ‎ ‎ ①菡萏 ②西风 ③韶光 ④梦回 ‎ ‎(对黑板上学生的答案进行判断、更正、明确,并抽查一两个其他学生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 3、指名学生逐句讲解,老师根据学生讲解的情况补充、更正,并通过出示投影来明确。‎ ‎4、在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指导学生注意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读出情感;听录音跟读,体会情感;全班齐读。‎ ‎(四)分析鉴赏 ‎ (基本程序:老师投影出示题目;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讨论;老师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补充、更正;老师出示投影明确;学生逐条完成教学案上的填空)‎ ‎ 1、分析上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 ⑴王国维对此二句极为称赞,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美人迟暮”出自何处?什么意思?‎ ‎ 出自 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 ”,“美人”“迟暮”原指楚王衰老,这儿指 。“菡萏香销翠叶残”也是同样的意思。‎ ‎ ⑵王国维为什么称赞这两句?‎ ‎ 王国维称赞诗人用 的笔法,通过香草美人的描写表达对国事深广的忧虑。‎ ‎ 2、分析“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 ⑴“ ”“ ”“ ”等自然景物“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 ⑵“韶光”的“憔悴”既指美好时节的景物的凋残,也是 ,还指 。因而,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和国势衰落的情景。‎ ‎ 3、“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 ⑴这两句词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托深远: ‎ ‎ ⑵“梦回鸡塞远”是 景,写思妇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 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 ‎ ⑶“玉笙吹彻”为 景,“寒”字写人的内心 ,渲染了 感伤心情。 ‎ ‎ 4、分析“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 ⑴小楼吹笙并没有减少内心的怨恨,从“多少泪珠无限恨”可见;‎ ‎ ⑵“无限恨”包含了 之恨, 之恨, 之恨;‎ ‎ ⑶“倚阑干”不作情语,但蕴藉深沉,为我们刻画了一个 的主人公形象;秋雨绵绵,梦境邈远,玉笙呜咽,含泪倚柱,构成 的意境,使全词 的气氛愈加浓烈。‎ ‎(四)总结全词 ‎ 这首词上片写 ,下片怀 。作者在思妇的对景伤情、感叹青春易逝中,渗透了自己不堪迟暮的 心情。而词句意境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又象征着南唐的没落,寄托了作者的 。‎ 三、课堂作业 ‎‎15’‎ ‎ 1、背诵全词。(必做题)‎ ‎ 2、扩写名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必做题)‎ ‎ 3、“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选做题)‎ ‎【知识积累】‎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早 行 ‎ 陈与义 ‎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