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一轮总复习32《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基础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考冲刺: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知识讲解(基础)【中考展望】1.对于实践操作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情趣与价值,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近年来实践操作性试题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多次出现.2.估计在今年的中考题中,实践操作类题目依旧是出题热点,仍符合常规题型,与三角形的全等和四边形的性质综合考查.需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图形的设计与操作问题,主要分为如下一些类型:1.已知设计好的图案,求设计方案(如:在什么基本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何种图形变换等).2.利用基本图案设计符合要求的图案(如:设计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面积或形状符合特定要求的图形等).3.图形分割与重组(如:通过对原图形进行分割、重组,使形状满足特定要求).4.动手操作(通过折叠、裁剪等手段制作特定图案).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需要运用各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外,还需要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对图形进行分析、计算、证明,以获得重要的数据,辅助图案设计.另外,由于折叠操作相当于构造轴对称变换,因此折叠问题中,要充分利用轴对称变换的特性,以获得更多的图形信息.必要时,实际动手配合上理论分析比单纯的理论分析更为快捷有效.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题,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查.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方法点拨】实践操作问题: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关键是要学会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所给的实际问题,揭示其数学本质,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数学问题.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基本步骤为:从实例或实物出发,通过具体操作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问题,检验猜想.在解答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操作、观察、思考、想象、推理、探索、发现、总结、归纳等实践活动过程,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感知发生的现象,从而发现所得到的结论,进而解决问题. 动态几何问题:1、动态几何常见类型(1)点动问题(一个动点)(2)线动问题(二个动点)(3)面动问题(三个动点)2、运动形式平移、旋转、翻折、滚动3、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4、解题思路(1)化动为静,动中求静(2)建立联系,计算说明(3)特殊探路,一般推证【典型例题】类型一、图形的折叠1.(2016•济南)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B=8,AD=10,点E是CD中点,将这张纸片依次折叠两次;第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与点E重合,如图2,折痕为MN,连接ME、NE;第二次折叠纸片使点N与点E重合,如图3,点B落到B′处,折痕为HG,连接HE,则tan∠EHG= .【思路点拨】如图2中,作NF⊥CD于F.设DM=x,则AM=EM=10﹣x,利用勾股定理求出x,再利用△DME∽△FEN,得=,求出EN,EM,求出tan∠AMN,再证明∠EHG=∠AMN即可解决问题.【答案】45°.【解析】解:如图2中,作NF⊥CD于F.设DM=x,则AM=EM=10﹣x,∵DE=EC,AB=CD=8,∴DE=CD=4, 在RT△DEM中,∵DM2+DE2=EM2,∴(4)2+x2=(10﹣x)2,解得x=2.6,∴DM=2.6,AM=EM=7.4,∵∠DEM+∠NEF=90°,∠NEF+∠ENF=90°,∴∠DEM=∠ENF,∵∠D=∠EFN=90°,∴△DME∽△FEN,∴=,∴=,∴EN=,∴AN=EN=,∴tan∠AMN==,如图3中,∵ME⊥EN,HG⊥EN,∴EM∥GH,∴∠NME=∠NHG,∵∠NME=∠AMN,∠EHG=∠NHG,∴∠AMN=∠EHG,∴tan∠EHG=tan∠AMN=.故答案为.【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翻折变换、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把问题转化,证明∠AMN=∠EHG是关键,属于中考填空题中的压轴题.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纸片ABCD,现需将该纸片剪拼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如果限定裁剪线最多有两条,能否做到:________(用“能”或“不能”填空).若填“能”,请确定裁剪线的位置,并说明拼接方法;若填“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能.如图所示,取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E,F,G,H,连接EG,FH,交点为O.以EG,FH为裁剪线,EG,FH将四边形ABCD分成Ⅰ,Ⅱ,Ⅲ,Ⅳ四部分,拼接时图中的Ⅰ不动,将Ⅱ,Ⅳ分别绕E,H旋转180°,将Ⅲ平移,拼成的四边形OO1O2O3即为所求.沿CA方向平移,将点C平移到点A位置.类型二、实践操作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DC=,高CE=,对角线AC、BD交于H,平行于线段BD的两条直线MN、RQ同时从点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匀速平移,分别交等腰梯形ABCD的边于M、N和R、Q,分别交对角线AC于F、G;当直线RQ到达点C时,两直线同时停止移动.记等腰梯形ABCD被直线MN扫过的面积为,被直线RQ扫过的面积为,若直线MN平移的速度为1单位/秒,直线RQ平移的速度为2单位/秒,设两直线移动的时间为x秒.(1)填空:∠AH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_;(2)若,求x;(3)若,求m的变化范围. 【思路点拨】(1)如例2图-1所示,平移对角线DB,交AB的延长线于P.则四边形BPCD是平行四边形,BD=PC,BP=DC=.因为等腰梯形ABCD,AB∥CD,所以AC=BD.所以AC=PC.又高CE=,AB=,所以AE=EP=.所以∠AHB=90°AC=4;⑵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及,需要分类讨论.①当时,有.∴②当时,先用含有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然后由列出方程,解之可得x的值;(3)分情况讨论:①当时,.②当时,由,得=.然后讨论这个函数的最值,确定m的变化范围.【答案与解析】 解:(1)90°,4;(2)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和.①当时,∵MN∥BD,∴△AMN∽△ARQ,△ANF∽△AQG..∴②当时,如例2图-2所示,CG=4-2x,CH=1,.,由,得方程,解得(舍去),.∴x=2.(3)当时,m=4当时,由,得==.M是的二次函数,当时,即当时,M随的增大而增大.当时,最大值m=4.当x=2时,最小值m=3.∴3≤m≤4.【总结升华】 本题是一道几何代数综合压轴题,重点考查等腰梯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最值及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等的综合应用.解题时,(1)小题,通过平移对角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是我们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2)小题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及,需要分类讨论.这点万不可忽略,解题时用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3)小题仍需要分情况讨论.对于函数,讨论它的增减性和最值是个难点.讨论之前点明我们把这个函数看作“M是的二次函数”对顺利作答至关重要.3.已知等边三角形纸片ABC的边长为8,D为AB边上的点,过点D作DG∥BC交AC于点G,DE⊥BC于点E,过点G作GF⊥BC于点F,把三角形纸片ABC分别沿DG、DE、GF按图①所示方式折叠.点A、B、C分别落在A′、B′、C′处.若点A′、B′、C′在矩形DEFG内或其边上.且互不重合,此时我们称(即图中阴影部分)为“重叠三角形”.(1)若把三角形纸片ABC放在等边三角形网格图中(图中每个小三角形都是边长为l的等边三角形),点A、B、C、D恰好落在网格图中的格点上,如图②所示,请直接写出此时重叠三角形A′B′C′的面积;(2)实验探究:设AD的长为m,若重叠三角形A′B′C′存在,试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重叠三角形A′B′C′的面积,并写出m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备用图供实验探究使用).【思路点拨】 本题是折叠与对称类型操作题,折叠实质为对称变换,故轴对称的性质运用是解本类型题的关键.另外,本题对新概念“重叠三角形”的理解正确才能求得m的取值范围.【答案与解析】解:(1)重叠三角形A′B′C′的面积为.理由:如题图,△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其高为,面积为.(2)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重叠三角形A′B′C′的面积为,m的取值范围是≤m<4.理由:如图(1),AD=m,则BD=GC=8-m,由轴对称的性质知DB′=DB=8-m.DA′=DA=m.∴A′B′=DB′-DA′=8-m—m=2(4-m),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及折叠过程知AA′B′C′是等边三角形.∴它的高是..以下求m的取值范围:如图(1),若B′与F重合,则C′与E重合.由折叠过程知BE=EB′=EF.CF=FC′=FE.∴BE=EF=FC=.∵∠B=60°,BD=2BE=,,即.若,如图(2),点B′、C′落在矩形DEFG外,不合题意. ∴.又由A′B′=2(4-m)>0,得m<4.∴m的取值范围是.【总结升华】亲自操作实验有助于突破难点.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图形的设计与操作及运动变换型问题例2】【变式】阅读下面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已知△ABC中,P为BC边上一定点,过点P作一直线,使其等分△ABC的面积.解决:情形1:如图①,若点P恰为BC的中点,作直线AP即可.情形2:如图②,若点P不是BC的中点,则取BC的中点D,联结AP,过点D作DE∥AP交AC于E,作直线PE,直线PE即为所求直线.问题解决:如图③,已知四边形ABCD,过点B作一直线(不必写作法),使其等分四边形ABCD的面积,并证明. 【答案】解:如图③,取对角线AC的中点O,联结BO、DO、BD,  过点O作OE∥BD交CD于E,  ∴直线BE即为所求直线类型三、动态数学问题4.如图①,有一张矩形纸片,将它沿对角线AC剪开,得到△ACD和△A′BC′.(1)如图②,将△ACD沿A′C′边向上平移,使点A与点C′重合,连接A′D和BC,四边形A′BCD是形;(2)如图③,将△ACD的顶点A与A′点重合,然后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点D、A、B在同一直线上,则旋转角为度;连接CC′,四边形CDBC′是形;(3)如图④,将AC边与A′C′边重合,并使顶点B和D在AC边的同一侧,设AB、CD相交于E,连接BD,四边形ADBC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说明你的理由. 【思路点拨】(1)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出即可;(2)利用旋转变换的性质以及直角梯形判定得出即可;(3)利用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得出BD∥AC,AD=CE,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平行四边形;证明:∵AD=AB,AA′=AC,∴A′C与BD互相平分,∴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2)∵DA由垂直于AB,逆时针旋转到点D、A、B在同一直线上,∴旋转角为90度;证明:∵∠D=∠B=90°,A,D,B在一条直线上,∴CD∥BC′,∴四边形CDBC′是直角梯形;故答案为:90,直角梯;(3)四边形ADBC是等腰梯形;证明:过点B作BM⊥AC,过点D作DN⊥AC,垂足分别为M,N,∵有一张矩形纸片,将它沿对角线AC剪开,得到△ACD和△A′BC′.∴△ACD≌△A′BC′,∴BM=ND,∴BD∥AC,∵AD=BC,∴四边形ADBC是等腰梯形.【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剪拼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等腰梯形的判定、直角梯形的判定方法等知识,熟练掌握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高清课堂:图形的设计与操作及运动变换型问题例1】【变式】(2015秋•莘县期末)如图,△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2),B(4,0),C(6,4)以原点为位似中心,将△ABC缩小,位似比为1:2,则线段AC中点P变换后对应点的坐标为  . 【答案】()或().【解析】解:如图,∵A(2,2),C(6,4),∴点P的坐标为(4,3),∵以原点为位似中心将△ABC缩小位似比为1:2,∴线段AC的中点P变换后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或(2,).故答案为:(2,)或(﹣2,﹣).5.如图①,在梯形ABCD中,AD∥BC,∠A=60°,动点P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A→B→C→D的方向不停移动,直到点P到达点D后才停止.已知△PAD的面积S(单位:cm2)与点P移动的时间(单位:s)的函数如图②所示,则点P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 秒(结果保留根号). 【思路点拨】根据图②判断出AB、BC的长度,过点B作BE⊥AD于点E,然后求出梯形ABCD的高BE,再根据t=2时△PAD的面积求出AD的长度,过点C作CF⊥AD于点F,然后求出DF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CD的长度,然后求出AB、BC、CD的和,再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得解.【答案】(4+2).【解析】解:由图②可知,t在2到4秒时,△PAD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在AB上运动的时间是2秒,在BC上运动的时间是4-2=2秒,∵动点P的运动速度是1cm/s,∴AB=2cm,BC=2cm,过点B作BE⊥AD于点E,过点C作CF⊥AD于点F,则四边形BCFE是矩形,∴BE=CF,BC=EF=2cm,∵∠A=60°,∴BE=ABsin60°=2×=,AE=ABcos60°=2×=1,∴×AD×BE=3,即×AD×=3,解得AD=6cm,∴DF=AD-AE-EF=6-1-2=3,在Rt△CDF中,CD===2, 所以,动点P运动的总路程为AB+BC+CD=2+2+2=4+2,∵动点P的运动速度是1cm/s,∴点P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4+2)÷1=4+2(秒).故答案为:(4+2).【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图②的三角形的面积的变化情况判断出AB、BC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在梯形的问题中,作过梯形的上底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线是常见的辅助线.中考冲刺: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巩固练习(基础)【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在Rt△ABC中,∠C=90°,AC=BC=6cm,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以每秒cm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沿BC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将△PQC沿BC翻折,点P的对应点为点P′.设Q点运动的时间t秒,若四边形QPCP为菱形,则t的值为().A.B.2C.D.32.如图,AB是⊙O的直径,弦BC=2cm,F是弦BC的中点,∠ABC=60°.若动点E以2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A的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0≤t<3),连接EF,当△BEF是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A.B.1C.或1D.或1或 3.(2015•盘锦)如图,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运动,点N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D→C→B的路径向点B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点B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AMN的面积为s,运动时间为t秒,则能大致反映s与t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B.C.D.二、填空题4.如图,已知点A(0,2)、B(,2)、C(0,4),过点C向右作平行于x轴的射线,点P是射线上的动点,连结AP,以AP为边在其左侧作等边△APQ,连结PB、BA.若四边形ABPQ为梯形,则(1)当AB为梯形的底时,点P的横坐标是;(2)当AB为梯形的腰时,点P的横坐标是.5.如图,矩形纸片ABCD,AB=2,点E在BC上,且AE=EC.若将纸片沿AE折叠,点B恰好落在AC上,则AC的长是.6.(2016•东河区二模)如图,正方形ABCD中,AB=6,点E在边CD上,且CD=3DE.将△ADE沿AE对折至△AFE,延长EF交边BC于点G,连接AG、CF.下列结论:①△ABG≌△AFG;②BG=GC;③AG∥CF;④S△FGC=3.其中正确结论的是  . 三、解答题7.如图所示是规格为8×8的正方形网格,请在所给网格中,按下列要求操作:(1)请在网格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A点坐标为(-2,4),B点坐标为(-4,2);(2)在第二象限内的格点上画一点C,使点C与线段AB组成一个以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且腰长是无理数,则C点的坐标是________,△ABC的周长是________(结果保留根号);(3)画出△ABC以点C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的△A′B′C,连接AB′和A′B,试说出四边形是何特殊四边形,并说明理由.8.(1)观察与发现小明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平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实践与运用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 9.如图(1),已知△ABC中,AB=BC=1,∠ABC=90°,把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DEF的直角顶点D放在AC的中点上(直角三角板的短直角边为DE,长直角边为DF),将直角三角形板DEF绕D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在图(1)中,DE交AB于M,DF交BC于N.①证明:DM=ND;②在这一旋转过程中,直角三角板DEF与△ABC的重叠部分为四边形DMBN,请说明四边形DMBN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是如何变化的;若不发生变化,求出其面积;(2)继续旋转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延长AB交DE于M,延长BC交DF于N,DM=DN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继续旋转至如图(3)所示的位置,延长FD交BC于N,延长ED交AB于M,DM=DN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结论,不用证明.10.(2016•绵阳)如图,以菱形ABCD对角线交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0,﹣),直线DE⊥DC交AC于E,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着A→D→C的路线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DE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直线DE的解析式;(2)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当t为何值时,∠EPD+∠DCB=90°?并求出此时直线B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连接PP′交BC于点D,若四边形QPCP为菱形,则PP′⊥BC,CD=CQ=(6-t),∴BD=6-(6-t)=3+t.在Rt△BPD中,PB=AB-AP=6-t,而PB=BD,∴6-t=(3+t),解得:t=2,故选B.2.【答案】D;【解析】∵AB是⊙O的直径,∴∠ACB=90°;Rt△ABC中,BC=2,∠ABC=60°;∴AB=2BC=4cm.①当∠BFE=90°时;Rt△BEF中,∠ABC=60°,则BE=2BF=2cm;故此时AE=AB-BE=2cm;∴E点运动的距离为:2cm或6cm,故t=1s或3s;由于0≤t<3,故t=3s不合题意,舍去;所以当∠BFE=90°时,t=1s;②当∠BEF=90°时;同①可求得BE=0.5cm,此时AE=AB-BE=3.5cm;∴E点运动的距离为:3.5cm或4.5cm,故t=1.75s或2.25s;综上所述,当t的值为1、1.75或2.25s时,△BEF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3.【答案】D.【解析】(1)如图1,当点N在AD上运动时,s=AM•AN=×t×3t=t2.(2)如图2,当点N在CD上运动时,s=AM•AD=t×1=t.(3)如图3, 当点N在BC上运动时,s=AM•BN=×t×(3﹣3t)=﹣t2+t综上可得,能大致反映s与t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选项D中的图象.故选:D.二、填空题4.【答案】(1);(2)0,;【解析】(1)由题意知,当AB为梯形的底时,AB∥PQ,即PQ⊥y轴,又△APQ为等边三角形,AC=2,由几何关系知,点P的横坐标是.(2)当AB为梯形的腰时,当PB∥y轴时,满足题意,此时AQ=4,由几何关系得,点P的横坐标是.5.【答案】4;【解析】由折叠可知∠BAE=∠CAE,因为AE=EC所以∠CAE=∠ACE,所以∠BAE=∠CAE=∠ACE,三角的和为90°,所以∠ACE=30°,所以AC=2AB=4.6.【答案】①②③.【解析】①正确.因为AB=AD=AF,AG=AG,∠B=∠AFG=90°,∴△ABG≌△AFG;②正确.因为:EF=DE=CD=2,设BG=FG=x,则CG=6﹣x.在直角△ECG中,根据勾股定理,得(6﹣x)2+42=(x+2)2,解得x=3.所以BG=3=6﹣3=GC;③正确.因为CG=BG=GF,所以△FGC是等腰三角形,∠GFC=∠GCF.又∠AGB=∠AGF,∠AGB+∠AGF=180°﹣∠FGC=∠GFC+∠GCF,∴∠AGB=∠AGF=∠GFC=∠GCF,∴AG∥CF;④错误.过F作FH⊥DC,∵BC⊥DH,∴FH∥GC,∴△EFH∽△EGC,∴=, EF=DE=2,GF=3,∴EG=5,∴△EFH∽△EGC,∴相似比为:==,∴S△FGC=S△GCE﹣S△FEC=×3×4﹣×4×(×3)=≠3.故答案为:①②③.三、解答题7.【答案与解析】(1)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2)如图画出点C,C(-1,1).△ABC的周长是.(3)如图画出△A′B′C,四边形ABA′B′是矩形.理由:∵CA=CA′,CB=CB′,∴四边形ABA′B′是平行四边形.又∵CA=CB,∴CA=CA′=CB=CB′.∴AA′=BB′.∴四边形ABA′B′是矩形.8.【答案与解析】解:(1)同意.如图所示,设AD与EF交于点G.由折叠知,AD平分∠BAC,所以∠BAD=∠CAD. 又由折叠知,∠AGE=∠AGF=90°,所以∠AEF=∠AFE,所以AE=AF,即△AEF为等腰三角形.(2)由折叠知,四边形ABFE是正方形∠AEB=45°,所以∠BED=135°.又由折叠知,∠BEG=∠DEG,所以∠DEG=67.5°.从而∠α=90°-67.5°=22.5°.9.【答案与解析】解:(1)①连接DB,利用△BMD≌△CND或△ADM∽△BDN即可证明DM=DN.②由△BMD≌△CND知,,∴.即在直角三角板DEF旋转过程中,四边形DMBN的面积始终等于,不发生变化.(2)连接DB,由△BMD≌△CND可证明DM=DN,即DM=DN仍然成立.(3)连接DB.由△BMD≌△CND,可证明DM=ND仍成立.10.【答案与解析】解:由菱形的对称性可得,C(2,0),D(0,),∴OD=,OC=2,tan∠DCO==,∵DE⊥DC,∴∠EDO+∠CDO=90°,∵∠DCO+∠CD∠=90°,∴∠EDO=∠DCO,∵tan∠EDO=tan∠DCO=,∴,∴OE=, ∴E(﹣,0),∴D(0,),∴直线DE解析式为y=2x+,(2)由(1)得E(﹣,0),∴AE=AO﹣OE=2﹣=,根据勾股定理得,DE==,∴菱形的边长为5,如图1,过点E作EF⊥AD,∴sin∠DAO=,∴EF==,当点P在AD边上运动,即0≤t<,S=PD×EF=×(5﹣2t)×=﹣t+,如图2,点P在DC边上运动时,即<t≤5时, S=PD×DE=×(2t﹣5)×=t﹣;∴S=,(3)设BP与AC相交于点Q,在菱形ABCD中,∠DAB=∠DCB,DE⊥DC,∴DE⊥AB,∴∠DAB+∠ADE=90°,∴∠DCB+∠ADE=90°,∴要使∠EPD+∠DCB=90°,∴∠EPD=∠ADE,当点P在AD上运动时,如图3,∵∠EPD=∠ADE,∴EF垂直平分线PD,∴AP=AD﹣2DF=AD﹣2,∴2t=5﹣,∴t=,此时AP=1,∵AP∥BC,∴△APQ∽△CBQ,∴,∴, ∴,∴AQ=,∴OQ=OA﹣AQ=,在Rt△OBQ中,tan∠OQB===,当点P在DC上运动时,如图4,∵∠EPD=∠ADE,∠EDP=∠EFD=90°∴△EDP∽△EFD,∴,∴DP===,∴2t=AD﹣DP=5+,∴t=,此时CP=DC﹣DP=5﹣=,∵PC∥AB,∴△CPQ∽△ABQ,∴,∴,∴,∴CQ=,∴OQ=OC﹣CQ=2﹣=, 在Rt△OBD中,tan∠OQB===1,即:当t=时,∠EPD+∠DCB=90°.此时直线B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为.当t=时,∠EPD+∠DCB=90°.此时直线B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为1.

资料: 5702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