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 说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 说课

ID:1203481

大小:42.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8-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社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专题编写,旨在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这个故事流传很久了,从自己儿时没有上学就听妈妈讲过。小女孩一直是自己心中一个美丽而又虚幻的小仙女,那时我坚定地认为她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有了奶奶再也不会挨冻挨饿了。今天作为一个成年人再来看这篇童话理解更加深刻意义更加深远,对安徒生的敬佩更添些许了!9 文章中作者的想象丰富、合理,符合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和她当时的心理。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现实处境和她在擦火柴时看到的种种幻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更加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2、学情分析:我班学生在儿时已经读过这篇童话故事,对故事的情节已经很清楚,所以通过自读课文,他们可以理清了文章脉络,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出段落,课前对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及其代表作品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这也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阅读这篇童话的期待,这些会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的故事情节,比较容易读懂,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及其对幸福的渴望追求则是需要教师下大力气进行引导的理解难点。在授课前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为什么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两个幸福是什么意思?我将把这些问题融入到教学中去。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9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2、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一、复习导入,引出疑问二、品读课文,走进幻像三、交流感悟,体会情感;四、深化升华,倾诉心声。(一)复习导入,引出疑问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特别重视创设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开课时,我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出小女孩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有的说是一个寒冷的小女孩,有的说是一个孤独的小女孩,还有的说是饥饿的小女孩,更有学生说是缺少关爱的孩子,也有学生说是可怜的,总之说法各异,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我引导孩子:你们说的都对,小女孩的确向你们所说的,那么我们看这些词都说明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这时学生用“可怜”概括出来。然后我以“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是否得到幸福了”的过渡语言引入新课。9 (二)品读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幻像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其中默读思考,写出感悟是我班学生已经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开课后,我让学生自学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的部分,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将看到的画在书上,感悟写在旁边,我在行间巡视,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适时加以指点。(三)、交流、感悟。1、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感情:给学生充分时间学习后,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问,帮助学生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在学生交流时,抓住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在第一次小女孩划燃火柴前,抓住关键问题:“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呢?”在这里出示幻灯片:【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会答道:他不敢抽出一根,因为他的一家要靠卖火柴度日,他怕爸爸会打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追问:那她为什么还是“终于”抽出一根呢?学生很容易的回答出是因为她太冷了。教师出示:小女孩终于擦燃了火柴,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你怎样理解这个“拢”字?学生说到火焰很小,有的孩子还说道他怕火焰被风吹灭,说明她很珍惜这小小的火焰。更有学生说他为了让火柴燃烧的时间长一点。出示句子:【9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话,刚才还是用小手拢住的火焰,现在在她看来像一只小小的蜡烛,又像是一个大火炉,看到火炉,感到温暖,对于寒冷中的小女孩来说感到什么?学生回答是幸福。从火柴的火焰想象成蜡烛、火炉,她放大了获得温暖的幸福,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温暖吗?这种幸福感吗?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小女孩在幻像中获得的幸福。(指名读,评议读的情况)可以根据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范读。当火柴熄灭了,他的面前是什么?学生们回到现实,感受现实的残酷。在学生交流第二次划燃火柴看到烤鹅这部分,学生画的句子是(桌面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他们感悟到小女孩看到食物感到很幸福,因为他太饿了,理解很正确,但是不够深入,这时我加以引导:此时的幸福是有只烧鹅,而且那烤鹅还会背上刀叉自己走向小女孩,多么美妙的事情!让人感到什么?幸福在一步一步向她走来,她与幸福一步之遥,这就是批注。适时教给孩子做批注的方法。你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出这种感情来。在孩子练习朗读过程中我还提示孩子身处这么美妙的事情中,表情也要快乐些呀!然后指名读书。通过读书不仅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幸福在小女孩的幻象中一步一步走近,也要感受到这种幸福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的残酷现实。第三次看到的圣诞树,让9 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看到圣诞树的快乐,发现孩子的朗读不到位,就引导孩子:小女孩现实生活中坐在什么地方,在她的幻象中他又是坐在哪里?你能想象是什么在向他眨眼睛?学生回答是快乐。快乐在向他眨眼睛,仿佛快乐在向他招手。小女孩想要接住这份快乐。对于一个孤独的孩子来说,能拥有过年的快乐多么幸福呀。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感情自然融入读书之中。火柴熄灭,他的面前只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现实生活又是那么悲惨。第八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学生只知道它起过渡作用,但是不明白作者这样写是颇有用心的,它暗示了小女孩的死,也预示着在下一次擦然火柴时看到的将是奶奶。在教学中我将它的作用告诉学生。让学生学会这种写作方法。在交流小女孩第四次划着火柴这部分,学生对[“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感触颇深,都有自己的想法,听了他们的发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叫起来”?)学生答道怕奶奶随着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他太需要有人疼爱她了,在这里我采用师生对读的方式,引领孩子读出小女孩害怕着急的心情。在交流第五次划着火柴这部分,要求学生对“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进行理解,学生们理解到没有没有寒冷,没有既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对于小女孩来说只有天堂了,意味着小女孩死去了。然后引出更深一层的问题“9 小女孩又一次擦燃火柴,而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尤其是第一次明显不同。为什么?”学生们经过以上的学习,明白了小女孩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也需要精神方面的关爱。以上教学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幻象能了解小女孩的内心渴望,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细细体会。感受小女孩在幻象中获得的幸福。2、了解意图,体会感受整合五次幻景,感受作者如此安排顺序的意图,了解什么是“虚写”。感受它的写作效果。引领学生回顾小女孩的幻象是由物质到精神,逐渐升级的。温饱是人的基本需要,快乐、疼爱是更高一级的精神的需求,其实小女孩这样的幻象都是为了得到——幸福!文章从第五自然段开始,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先写虚,再写实,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正是文章最大的特点。(板书:虚实结合)作者在这里写每次幻景那么美好,决不是仅仅为了增加童话色彩,像同学们小时候感觉得那样好玩,而是在用美好的幻景来反衬悲惨的现实,给人以更强烈的震撼,读来辛酸不已。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现实与幻象的对比,体会出幻想的美好,现实的残酷,从中让孩子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课文,了解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了写作效果。3、区分幸福,体会中心教师通过“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划光了所有的火柴,冻死在墙角边,但她嘴上带着微笑。因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中有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9 这样的语言引出本课开始时问题,学生回答道到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那么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只有死了就彻底告别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就是幸福了。衬托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不满。这时我告诉学生,作者这样结尾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安徒生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写下这样的一句话:当我走向上帝,辛酸和痛苦在消失,留下的是一片美景。更能说明他这样结尾的目的。我也以此激发学生再读《安徒生童话》,更进一步了解安徒生的兴趣。四、深化升华,倾诉感受学习了这篇文章,学生们对文章最后的幸福各有各的理解,在这里通过小练笔写写,既检测了对文本的理解,又练习了写作。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生学习效果测试题。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小女孩死去了,但是他是多么的幸福,这是因为()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1.本节课,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指导,在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同时,注重对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创建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2.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力求通过朗读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让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9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品词析句中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概括的能力。3.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在创设情境中一同走进那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走进小女孩的幻境更走进了她所向往的幸福的天堂。为学生在今天不同时代背景下理解文章主旨做好铺垫。4、课前搜集有关安徒生的生平资料及其代表作,有的学生做成ppt在班上展示与同学交流。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