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因数和倍数 教学反思论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因数和倍数 教学反思论文

ID:1198037

大小:62.0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7-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吉安市北门小学陈林清《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一a=n表示b能被a整除,b一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不过我先不给你们看,先让你们来猜猜。照片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请你猜猜照片上至少几个人? 生:3个。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儿子的爸爸是一个爸爸,爸爸的爸爸又是一个爸爸,所以有两个爸爸。爷爷的儿子是一个儿子,爸爸的儿子又是一个儿子,所以有两个爸爸。师:正像同学所说的,爸爸或儿子是不能随便叫的,是相对与另一个人而言的。得说清楚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师:看来人和人之间是具有一定关系的。我们都是学数学的,那数和数之间是否也具有一定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数和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 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师:首先,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都是整数,它的面积是12,那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呢?想好了就可以把眼睛睁开。生1:长是6,宽是2。生2:长是4,宽是3O生3:长是12,宽是1。师:长是7行吗?为什么?生:不行,因为找不到一个整数与7相乘得12。师:7不行,长是8行吗?生:不行。由于学生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这个知识非常熟悉,我创新使用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长和宽的情况,并通过“反正法”:长是7行吗?为什么?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和思考,从而渗透“整数”的含义,这时数和形也在学生头脑中有机结合。同 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更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也正好渗透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这样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课堂,为后面教学的展开做好了铺垫。(3)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一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4)收放有度,处理好讲授与探究的关系。讲授与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与发现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数学知识领域,有许多内容是人为规定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传道,‘的作用。比如本节课初步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我采用讲授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师:看来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只有这3种情况。那在这里,4,3,6,2,12,1就与12有着特殊的关系。在数学上,像4x3=12,这时4就是12的因数,12就是4的倍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研究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不包括0。师:刚才我们说了4和12的关系,那3和12又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时学生只是停留在“鹦鹉学舌”的思维状态中,关键是由表及里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以及找因数、倍数的方法。因而后面的教学我大胆放手,通过对15、18、20、24几个具体数的研究,让学生逐步有顺序、有规律的找出它的全部因数、倍数,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