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国大典》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国大典》 教案

ID:1194239

大小:47.78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2-07-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课开国大典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 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 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2.然后指名背诵。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   )主席台。(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   )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3.讨论。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2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4.齐读第3段。(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三)学习课文第5段。1.指名读课文第5段。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六)巩固练习。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七)小结。(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七子之歌[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学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让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澳门”一节。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第一节。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七子”的历史资料。阅读闻一多的诗作。《七子之歌》歌曲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今天,咱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七子之歌》。   2.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3.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你明白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我们仿佛听到,澳门在呼唤祖国母亲,在呼唤回归。你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了1999年迎接澳门回归而作,它在1925年就诞生了。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   5.这首诗歌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首诗,表达儿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感激和怀念。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读通  1.这首诗作者是谁呢?(闻一多) 简介作者闻一多。可以由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来介绍。    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身经历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   2.理解题目的意思。“七子”指的是什么?根据搜集的资料,了解“七子”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作者把它们比作祖国的七个儿子。   3.教师范读诗歌。   4.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读音。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诗歌,将诗歌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指名读生字“澳、虏、啕”,组词,如:澳门、俘虏、号啕  7.指名读诗歌,注意读准“襁褓、啖、嗍、号啕、狞恶”的字音。   8.交流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妈港:葡萄牙人给澳门起的名字。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狞恶:(面目)凶恶。    号啕:形容大声哭。  三、再读诗歌,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诗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学生就课文质疑。    如: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书写的6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澳: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是“奥”字,不要多一横。    虏:半包围结构。第三笔不要把“横钩”写成“横”。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写字并组词。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歌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找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认读生字。    听写生字、新词。   2.“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出示地图:指出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二、诵读理解,体会感情  1.学习“澳门”一节。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澳门离开母亲太久了,怀着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  (2)从哪儿体会到的?(板书:太久了,梦寐不忘,我要回来)在这三百年里,他们抢去的是“我”的肉体,但抢不去的是什么?(“我的灵魂”、那颗中国心)理解“梦寐不忘”。(睡觉做梦都不忘记) (3)你还从哪儿能体会出来?(“我要回来”)你能在读中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漂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谁还想来试试?(齐读)同学们,你们了解澳门吗?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同学们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吗?(指名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读。背诵) 过渡:“澳门”这一节诗表达了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强烈的感情。“香港”和“澳门”是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也是多么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受母爱的温暖哪。   2.学习“香港”一节。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这节诗。    理解诗中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字典,或同学讨论。    有感情地读: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小组成员齐读、男女生分读、每人一句表演读等。)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吗?什么时候回归的?(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出示香港、澳门回归资料。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他会有怎样的心情?是的,祖国统一不仅是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四、作业   1.把这两节诗的生字词写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澳门一节。  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节选)  离开太久       身份虽微     澳门香港            梦寐不忘       地位险要                 我要回来!3詹天佑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5、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根据经验你猜想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渗透命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字词情况。交流自学情况,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讲给同位听。  3、交流课外搜集的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沟通课内外联系,丰富知识积累,帮助理解人物及课文内容)  三、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1、思考: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分段,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提纲挈领,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突出主线,引发探究。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根据课文内容,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五、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1、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可按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  例:  A、在()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六、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詹天佑是个杰出的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人”“詹天佑是个一丝不苟的人”……都可以。只要学生够结合文中的事例,词句,进行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情升华,促进积累。)  七、创意表达,拓展思维。  教师激情引发: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4古诗二首[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准备]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登原遣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入题。而今又到重阳,诗人王维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难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打动了许多游子的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小诗。   3.读题,解题。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在华山之东。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读写“茱”“萸”二字。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我独自在外乡,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时,佩戴茱萸,会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读感悟   1.轻读诗句,找出题目的中心字——忆。全文围绕这个“忆”字写了诗人的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心情——孤独、思亲怀乡;       表现——倍思亲、遥想。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品味“独”“异”二字。    (2)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倍”“每逢”二词说明了什么?       创设情境想象:王维还会在什么日子或佳节,思念亲人呢?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3)指导朗读,读出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齐读三四句,思考: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在欢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缺了点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采访诗人王维:你如何知道远方的亲人们正在思念自己呢?客居他乡,你又有什么样的心声?   (3)指导朗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4.学生练习朗读全诗。  四、延伸拓展   1.背诵默写本诗。   2.你还了解王维什么?师补充诗人简介及推荐其作品。   3.搜集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每逢倍思亲  孤独与思念  遥知遍插少一人  遗憾与期盼骑马上天山[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积累佳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4.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教学准备]课前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天山的诗文、图片等相关资料;情景音乐磁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用文段,创境导入   1.“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无论谁读到这样的句子,都不禁对文中的所描述的地方——天山充满了向往之情。   2.今天,天山不再遥远,我们有幸随著名作家碧野一道“骑马上天山”,去领略天山美丽的风景,去亲近她明媚的面容。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疆、撇、蹄。   4.默读全文,边读边标出文中提示游览路线的句子。  三、自主阅读,理清线索   1.理清路线:碧野先生仿佛是我们的向导,带着我们畅游天山,你能找到提示我们游览路线的句子吗?指名读。    他游览的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   2.自读品味:顺着这条线路,作者饱赏了天山哪些景物?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美美地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交流,质疑解疑。  四、主题展示,丰富认知   1.天山留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呢?——奇、美。    你了解天山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它的资料呢?    2.“美丽的天山”主题展示——学生展示有关天山的资料。    师相机补充出示天山图片,介绍天山。   3.诗人笔下的“天山”也令人神往。诵读积累有关天山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清•洪亮吉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汪曾祺   4.小结,评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五、课后研读,丰富积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词句之美。   2.练写生字,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及诗词。                   第二课时  一、感知美   1.碧野先生写道:“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那近在脚下的天山又如何呢?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天山,去感受天山最真切的美。入题。  二、亲历美   1.小组合作,出示学习任务:    (1)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天山的什么美景?有什么特点?    (2)这个片段(或句子)有何独特的韵味?    (3)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感受表达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雪峰、密林、野花三个片段进行发言,相机引导。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朗读思考:这段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云影的?你认为形容得贴切吗?      你还能找到类似描写手法的句子吗?想象雪水、浪花的景象,说说你还会怎样形容它们?      讨论:写了天山的寂静为何还要写溪流、游鱼的活跃?      请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配乐齐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思考交流:描写了天山的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出塔松的特点的?      出示塔松图片,你还有什么奇妙的形容?      讨论:文中说马蹄溅水、几声鸟鸣“增添了密林的幽静”,这样写是不是互相矛盾?      男女生比赛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自读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此时的你正骑马走在花海之中,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渴望?      交流感受。      快把我们的心情读出来吧。指导读,配乐读。   3.升华:置身于溪流花海之中,满眼的明媚,扑鼻的芳香,怎能不使人心情舒畅、浮想联翩呢?难怪作者对天山赞不绝口呢。     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对天山的赞美。  三、延续美   1.天山如此美景,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搜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天山写几句赞美的话,或写一首小诗。你还可以变幻成天山上的一片云、一条小鱼、一朵花等,以它们的口吻来写也很好。   2.师生展示作品,交流,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课外读读《天山景物记》以及碧野的其他作品。  板书:                 骑马上天山炎暑 → 秋天 → 春天              雪峰:雪水壮观奇、美 溪流清澈密林:广大、稠密、幽静 野花:艳、大、多、高6威尼斯之夜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体会作者对这个城市的无比喜爱,激发学生关心国外风土人情、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了解威尼斯之夜的特点与魅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威尼斯的相关资料图片,配读的音乐磁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中国的江南水乡之夜幽静而美丽,今天,我们将随一位外国作家,去领略异国水城之夜的恬静与优雅。   2.入题,读题,设疑问:从题中你有什么感兴趣的或想知道的?   3.梳理学生问题,相机出示作者及威尼斯相关资料,与学生交流。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指导:蔚、镀、膏。   4.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句,思考:作者对“威尼斯之夜”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是哪些情景给了她平静、安谧、静止的感受呢?过渡到探究课文。   三、品读感悟   1.听读感受:师配乐朗读,请学生闭目倾听并感受,威尼斯的夜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喜欢其中的什么情景?   2.理清结构: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威尼斯的夜晚有哪些主要特点?你能找到提示我们主要特点的句子吗?指名说,朗读。   3.自读品味:    (1)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特点来展开描写的?    (2)选择你所喜欢的一两处景物读一读,勾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与收获,或者是疑问。   4.交流反馈。   5.朗读回味。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和朗读,你想说些什么来夸夸威尼斯的夜晚、赞美威尼斯的风景?    把你感受到的威尼斯的美读出来。自由练读,配乐朗读。  四、拓展提升   1.你还想了解威尼斯的什么?课后查阅相关图片资料,感受威尼斯神奇的魅力和迷人的风情。   2.找几篇外国文学作品读一读。  板书:                  威尼斯之夜                  妩媚、可爱                 平静、安谧、静止                  清新、恬静 7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4.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文辞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感悟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理解,达到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校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我们在那里感受成长的快乐。在校园里,我们有时会享受成功,有时会遭遇失败。在我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哭、会笑。哭笑之间,理想和信念在我们心中悄悄萌芽。校园是我们童年记忆的摇篮。今天我们就走近《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跟着课文一起回顾我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要求:听清楚诗句中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学习生字。    要求:把诗句读通,读准。   3.检查与反馈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4.指名读诗。    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读出了什么感受?想怎么朗读?    (1)我们喜欢在林子里静静地倾听,倾听那神秘而又有趣的声音指导:这两行诗揭示了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心理。要指导学生读出好奇、神秘的感受。    (2)我们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吸,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指导:这两行诗表现了儿童充满诗意的幻想,赋予了翠绿的叶子和幼笋以人的特征,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无声中发生。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得轻,读得优美。    (3)我们听云雀的歌儿从叶片滑落,我们听蚂蚁的号子清脆又迷人指导:在这两行诗中,云雀的歌儿变得有形,歌儿从叶片上滑落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而蚂蚁像人们一样在劳动中吹起了号子,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这些充满纯真的想象,要指导学生读得优美,读出儿童探索大自然的欣喜与快乐。    (4)我喜欢在林子里写作诗歌,你喜欢在林子里构思散文;你佩服我诗歌里和谐的节奏,我佩服你散文里蕴涵的神韵。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采一篮篮蘑菇,为生物组饲养的小兔送去美味的山珍;我们常常在林子里捕捉一只只彩蝶,为我们的实验室献上美丽的标本。      指导:这两节诗描绘了校园活动精彩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活动中的快乐。    (5)校园门口的树林是童年的摇篮,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充满温馨,那里有我们稚气的笑语和真诚的眼泪,即使明天长成大人,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      指导:这一节诗要读出孩子心中真切的感受,读出童年校园生活中的温馨、快乐与纯真。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汉字:    你发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汉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掌握一定方法来记忆。  2.观察汉字的结构。  3.示范:    蕴:“蕴”字笔画较多,注意下部左右写得稍紧凑些,笔画间隔匀称。    饲:“饲”与“词”、“伺”的读音与字形都要区别开。  4.请个别学生示范。   5.指导练习。  四、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校园生活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光临 倾听 滑落 神秘 标本 和谐 佩服 轻柔 摇篮 温馨   2.回顾: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里有什么?我们在那儿做什么?    板书:神秘的声音童年的足迹  二、感悟诗歌意境,指导朗读   1.浏览课文,哪些小节描绘了树林中神秘的声音?哪些小节描写了我们在树林的活动。   2.合作学习: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四人一小组交流感受,再把自己的感悟大胆地读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反馈与交流:   (1)指导感悟、朗读课文1、2小节。     A.哪些同学研读了课文1、2小节,指名读文。     B.树林里有什么声音?那些声音是怎样的?“叶子轻柔地呼吸”、“幼笋爆出地心”、“云雀的歌”、“蚂蚁的号子”中,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声音?给你留下什么的感受?      小结:“叶子轻柔地呼吸”让人感受到叶子成为了有思想的生命体,令人充满好奇;幼笋向往着光明,克服了重重困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而“爆出地心”,令人充满敬畏;“云雀的歌”美而清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蚂蚁们整齐的“号子”,表现了在集体生活中成长的快乐。这些声音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C.听到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     D.感悟品读相关诗句。     E.指导朗读1、2小节。   (2)指导感悟、朗读课文3、4小节。    A.指名读3、4小节。    B.思考:“我们”在校园门口那片树林里展开了什么活动?    C.在这些活动中会感受到什么?     小结:“我们”在林中“写作诗歌”、“构思散文”,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们”“采蘑菇”、“捉彩蝶”会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在活动中感受了校园生活的美好、纯真与愉快。    D.用快乐、满足的语气,有感情朗读第3、4小节。   4.升华情感,指导创作    (1)在校园生活中,还会发生些什么?    (2)观看学生校园生活录像。    (3)指导创作:     在校园的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三、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校园生活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第5小节,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3.这节诗歌能表达你对学校生活的全部感受吗?你还想说什么?    继续创作:    校园是童年的摇篮,    校园是。   4.小结: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是童年的摇篮,它孕育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梦想。校园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家,远大的理想就在这里萌芽。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展翅飞翔。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继续完成诗歌续写。  板书:             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神秘的声音   有趣的活动              童年的摇篮8课[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8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正确书写8个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这句话的含义。   4.促进学生与本文“对话”,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重点]   1.认识掌握本课新字新词,自主积累,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2.介绍作者背景。    巴德·舒尔伯特是本杰明•舒尔伯特之子,1914年3月27日生于纽约,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3.小结:《我的第一首诗》讲的是巴德·舒尔伯特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情,作者学会怎样对待批评与表扬。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品读。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字音,然后用自己的一句话说说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上批注,标记有疑问的地方。   3.反馈:读读你感悟最深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悟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大家一起来讨论。(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第二课时解决。)   4.朗读初步指导:    (1)指导读母亲和父亲的评价及“我”的反应。如,母亲的赞美、父亲的严肃、“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都应努力读出来。    (2)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三、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    鼎(dǐng)指导读准后鼻音;骚(sāo)平舌音;辅(fǔ)不能读“hǔ”。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3.指导写字。    (1)指导观察汉字字形与结构。    (2)示范:      鼎:是个象形字,笔画比较复杂,中间是个“目”字。      嚷:共20画,右边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笔画间隔要匀称。    (3)请个别学生示范。    (4)指导练习。  四、作业    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作文,第一次写字,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面对这些第一次,我们都会获得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的不同评价。说说你记忆最深刻的第一次。  二、梳理课文   1.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特写的第一首诗,也得到父母的评价,是怎样的评价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母亲真美父亲很糟   2.同学们品读这两种评价,你发现了什么?同一首诗为什么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呢?这一切还得从故事开始说起。  三、合作学习1至13自然段   1.分组合作学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就初步研读了故事内容,这一节课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继续研读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讨论人物的心理活动,分角色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2.通过学习,你认为哪些句子要重点研读,为什么?怎么读?怎么表现?    研读“母亲”:    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真美!巴德,真是你写的吗?”(惊喜、欣赏、赞美)     “不过,本,巴德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劝慰道,“他写了一首诗,写得美极啦!”(赞美)    “本,你有时就是让人闹不明白。”妈妈生气了,“巴德还小,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生气)    研读“父亲”:    终于,我听见爸爸将诗稿放回盘子里,直截了当地说:“依我看,写得很糟!”(严格、批评)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孩子写不出诗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当诗人不可。”(固执、严厉)    研读“我”:    我面红耳赤地承认了,心里充满了骄傲。(开心、骄傲)    我简直等不及了——(着急、以为会得到赞美)    在他读诗时,我的脸几乎要埋进了盘子里!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紧张、担心)    我抬不起头来,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伤心、难过、失望)   3.学生表演故事。   4.评价交流。   5.小结。  三、精读14—16自然段   1.讨论:通过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知道了母亲的评价让“我”期待与欣喜,父亲的评价让我失望与难过,同学们喜欢哪种评价呢?   2.作者的第一首诗究竟写得怎样?“我”是什么时候有那样的认识?在课文什么地方?读一读。   3.很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件事情,“我”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指名读。   4.理解句子:    (1)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不能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些“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作者庆幸什么?这段话怎么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追求真实存在,不为外力所左右。    (2)“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的感悟。      小结:赞美使人陶醉,批评使人沮丧,而这两种声音一直伴随作者成长,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需要竭尽全力保持平衡——既不骄傲、也不泄气,因此学会自我判断,走向成熟。   5.小结: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也使“我”学会怎样正确地看待肯定与否定,使“我”学会“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源自于父母深深的爱。    板书:正确对待驾稳风帆爱  四、拓展与延伸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课文给你的启示。   2.读名言,写名言,促进感悟。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巴德•舒尔伯特   3.你能抄写类似的名言吗?你也可以自己写写有意义的话。   4.总结。  五、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母亲:真美      父亲:很糟                     爱                     我                   正确对待                   驾稳风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