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1《论语》十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2.1《论语》十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ID:1188978

大小:471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2-07-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第1课《论语》十则 【词句积淀】一、字音辨识不踰矩()()诲女()轻裘()无憾()曲肱()戚戚()答案:yújǔhuìqiúhànɡōnɡqī﹒﹒﹒﹒﹒﹒﹒ 二、熟语积累1.敏于事而慎于言:处事机敏,出言谨慎。2.浮云富贵: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3.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 三、名句默写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3._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4.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答案: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不义而富且贵3.君子坦荡荡4.天下归仁焉 【文言归类】一、通假字1.可谓好学也已(“______”通“______”)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同“______”,______)答案:1.已矣2.知(第三个)智聪明、明智 二、一词多义1.就答案:动词,靠近/动词,就职/动词,完成、达到目的/动词,登上就有道而正焉()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轲自知事不就(《荆轲刺秦王》)()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2.施3.目答案:2.动词,表白/动词,施行、实行/动词,设置、安放/动词,用3.名词,纲目、具体要点/动词,递眼色/名词,网上的眼无施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张衡传》)()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请问其目()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纲举目张() 4.安答案:形容词,舒适、安逸/形容词,安稳/动词,养/动词,安置、安放/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红楼梦》)()沛公安在(《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5.焉答案:助词,表陈述语气/疑问代词,哪里/兼词,相当于“于此”,意思是“在这里、从这里”/语气词,啊就有道而正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6.而答案:并列关系连词/顺承关系连词/转折关系连词/修饰关系连词敏于事而慎于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敝之而无憾()曲肱而枕之()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活用(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2)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3)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作动词吃(2)名词作动词合乎义(3)名词作动词实践,实行﹒﹒﹒ 2.动词活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________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使……得到关爱﹒﹒﹒ 3.形容词活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_________答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古今异义一日克己复礼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一天。答案:一旦,表示假设。﹒﹒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敏于事而慎于言。()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判断句。“……是……也”表判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事”“于言”后置。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语句品评】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句意品读】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过多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样就算是好学了。这句话重点讲对君子的道德要求。【知行启迪】自古以来,许多人为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进而迷失自我;然而也有许多人舍弃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做出利国利民的贡献。如钱学森、兰辉等。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句意品读】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同时,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知行启迪】“安贫乐道”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做人的标准之一,人要坚守道义和人格。问题奶粉、馒头、牛奶、汽车等层出不穷,再一次考验着我们中国人的良知。 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句意品读】孔子认为,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故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经常忧愁。【知行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包容万物,不计个人得失。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心向学;即使面对种种不公和别人的诽谤,也坦然处之,其心胸之宽广让人敬佩。 【备选链接】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句意品读】孔子将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又把君子细分为知者与仁者。因智慧而超脱的人像流动的水一样快乐;信奉仁义道德的人像沉静的山一样恒久。知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知行启迪】现实生活中,“知”与“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如面对需要帮助的弱者,我们既要科学地施救,又要理智地保护自己,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知”和“仁”。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句意品读】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个人都要用礼来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也就是说,“仁”就是人对礼的自觉,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知行启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人处世要谨慎善为,不看消极面,不偏听偏信,不胡说八道,一言一行,要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如果每一个人的视、听、言、动都虔诚、仁义、知礼,人与人之间也就和谐相处,整个社会也就秩序井然。 【精要研习】1.本文的前几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明确】(1)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 (3)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4)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谦虚求实的品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恒定的志向,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味其中的快乐。 2.请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明确】孔子主张“慎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的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3.试分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中的三种境界。【明确】“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知之”“好之”“乐之”,这三者有密切的关联,层层深入。“知之”是一种认识,“好之”是一种兴趣,“乐之”是一种情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要以所学为乐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样,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 4.研读文章,通过子路、颜渊、孔子的志向,试分析三人的性格特点及道德境界。【明确】人物志向特点境界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豪爽仗义追求仁德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谦虚谨慎不违仁德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胸怀博大接近仁德 【备选要点】1.读课文第二则,试分析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阶段,并做出评价。【明确】(1)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②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③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2)评价:①孔子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②指出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课的知识,请结合“克己复礼”谈谈“仁”和“礼”是什么关系。【明确】(1)“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孔子希望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的规定。 (2)“仁”和“礼”的关系:①“仁”是“礼”的基础。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是说明“仁”是“礼”的基础;这里说“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说明“礼”又规定了“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要以“仁”为基础,靠“仁”来维护,离开“仁”,“礼”就徒具形式。②“礼”是“仁”的依托。“仁”的具体内容是由“礼”的要求来规定的,离开“礼”,“仁”就无所依托。“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一内一外,互为表里,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探究平台】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你是怎样认识的,结合所学《论语》篇章,谈谈你的看法。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孔子的“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己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