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练习

ID:1188585

大小:70.2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7-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诫子书一.选择题(共7小题,满分35分,每小题5分)1.(5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淡泊(pō)淫慢(yín)B.养德(dé)枯落(kū)C.险躁(zào)穷庐(lú)D.修身(xiū)悲守(bēi)2.(5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非淡薄无以明志B.非宁静无以至远C.淫慢则不能厉精D.险躁则不能治性3.(5分)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B.宋何罪之有C.水陆草木之花D.愿借子杀之4.(5分)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与时驰学而时习之B.静以修身可以为师矣C.非淡泊无以明志博学而笃志D.三人行三十而立5.(5分)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年与时驰 译文:年龄随同时光而逝去。B.意与日去 译文: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C.多不接世 译文:对社会没有任何的贡献。D.将复何及 译文:又怎么来不及!第16页(共16页) 6.(5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广才B.非淡泊/无以明志C.夫学/须静也D.淫慢/则不能励精7.(5分)很多人喜欢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家训,请欣赏如图这幅书法作品,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娟秀飘逸,点画遒美,使人百看不厌。B.行笔灵活连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C.字形扁方,有明显波动性,富于生命力。D.烟云缭绕,龙蛇飞动,极其彰显个性。二.填空题(共2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5分)8.(5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年与时驰  (4)将复何及  (5)意与日去  (6)悲守穷庐  9.(5分)请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选项填空。第16页(共16页) 当年南开校门侧,曾悬一大镜,镜旁镌有箴词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①  :勿傲、勿暴、勿怠。②  :宜和、宜静、宜庄。”学生出入,知所儆戒。A.颜色B.气象。三.基础知识(共2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5分)10.(5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淡泊  淫慢  险躁  年与时chí  suì  成枯落悲守穷lú  11.(5分)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1)夫君子之行古义:  今义:  (2)夫君子之行古义:  今义:  (3)非学无以广才古义:  今义:  (4)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  今义:  四.语言运用(共3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5分)12.(5分)结合《诫子书》,答题。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13.(5分)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为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出下半句。(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严家训时时记,  第16页(共16页) 14.(5分)如图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为自己书斋所绘的一幅画,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这幅画画面的主要内容(画中的文字不必介绍)。(2)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志趣?五.名著阅读(共2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5分)15.(5分)你在课外也许读过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会知道其中的很多故事,不妨试试完成下面的题目。(1)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智慧的化身。请列举出三个与他相关的故事,注意语言要精练。(2)在今湖北襄阳市有三顾堂,其正门外悬挂着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你知道这其中的“两表”“三顾”“一对”各指什么吗?两表:  三顾:  一对:  16.(5分)文学常识填空。(1)《诫子书》的作者是  ,字  ,被称为“  ”,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  。第16页(共16页) (2)对那些心气浮躁、生活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诫子书》中的“  ,  ”来劝勉他们。六.综合读写(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17.(5分)文言文翻译讲求“信、达、雅”,“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简明优雅。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翻译作业,请你从“信”、“达”、“雅”三个方面帮他修改一下,并说明理由。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③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而才干来自学习。④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变多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问成功。⑤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⑥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⑦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不是着急也没用么?(1)信  (2)达  (3)雅  。七.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18.(5分)加点字解释(1)静以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  致:  远:  (4)非志无以成学  (5)险躁则不能治性险:  治:  (6)非学无以广才  第16页(共16页) (7)淫慢则不能励精淫:  慢:  励:  (8)年与时驰  (9)将复何及  (10)诫子书诫:  书:  八.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19.(5分)阅读课文《诫子书》,回答问题。(1)课文中提到学习与哪些因素有关?(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3)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九.作文(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20.(5分)微作文。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意义吗?请结合《诫子书》一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100字左右)第16页(共16页) 答案一.选择题(共7小题,满分35分,每小题5分)1【解答】A.有误,“淡泊(pō)”应读“bó”;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2.【解答】A.句中“薄”应写做“泊”;B.句中“至”应写做“致”;C.句中“厉”应写做“励”;D.正确。故选:D。3.(5分)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B.宋何罪之有C.水陆草木之花D.愿借子杀之【解答】“夫君子之行”句意为: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之:的。A.不同,句意为:(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到,去,往;B.不同,句意为:宋国有什么罪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C.相同,句意为: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之:的;第16页(共16页) D.不同,句意为:希望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之:他,指“侮臣者”;故选:C。4.(5分)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与时驰学而时习之B.静以修身可以为师矣C.非淡泊无以明志博学而笃志D.三人行三十而立【解答】A.不同,时间/按时;B.不同,来/凭借;C.相同,志向;D.不同,虚数,多个/数词。故选:C。文言实词解题方法1.课文迁移法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2.语法分析法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3.对句判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第16页(共16页) 4.字型推断法5.【解答】ABC.翻译正确。D.翻译错误。正确的翻译为:又怎么来得及。故选:D。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6.【解答】ABC.正确;C.句意: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夫/学/须静也。故选:C。第16页(共16页)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7.【解答】A.楷书的赏析。B.行书的赏析。C.该作品是隶书,赏析是对隶书作品的赏析。所以正确。D.草书的赏析。故选:C。【点评】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是: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复习重点是隶书、楷书、行书。二.填空题(共2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5分)8.【解答】(1)句意:不学习就无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广:增长。(2)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3)句意:年华随时间流逝。驰:流逝。(4)句意: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及:来得及。(5)句意:意志随岁月消磨。意:意志。(6)句意:悲凉地守着贫穷的房子。庐:房子答案:(1)增长(2)振奋第16页(共16页) (3)流逝(4)来得及(5)意志(6)房子9.【解答】颜色:古义,脸色的意思;气象:古义,人的举止、态度。根据空格后的语境,“勿傲、勿暴、勿怠”是指人的态度,“宜和、宜静、宜庄”指人的脸色、神色。所以,第一空选用“气象”,第二空选用“颜色”答案:①B②A三.基础知识(共2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5分)10.【解答】答案:dàn;yín;zào;驰;遂;庐11.【解答】(1)句意:有道德修养的人。夫:古义,用在句首,引起议论;今义,多用作“丈夫”“夫妇”等词语中,指男子。(2)句意:有道德修养的人。行:古义,操守;今义,行为。(3)句意: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广:古义,增长;今义,广阔。(4)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险:古义,冒险;今义,危险。第16页(共16页) 答案:(1)用在句首,引起议论多用作“丈夫”“夫妇”等词语中,指男子。(2)操守行为(3)增长广阔(4)冒险危险四.语言运用(共3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5分)12.【解答】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13.【解答】答案:示例:好家教辈辈传【点评】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对或者相反。平时注意总结就会得心应手。14.【解答】(1)该图主要整体上看起来是书屋一隅。摆着两束花的窗户前有一个书桌,上面摆满了各种笔墨和书籍。书桌两边各有一个柜子,上面也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书桌前搭着毛巾的椅子斜斜地放着。整个屋子看起来很凌乱,但乱中有序,也溢满文人的气息。(2)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志趣高洁。生性爱书。五.名著阅读(共2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5分)15.第16页(共16页)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把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刻画了魏蜀吴三国各色人物,如狡猾奸诈的曹操,忠肝义胆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诸葛亮在书中是智慧的化身,有关他的事很多,如借东风、三气周瑜、舌战群儒、空城计等。(2)本题考查对联意思的理解。“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悬挂在三顾堂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在隆中有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出山后,为了刘备父子的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了著名的前后《出师表》。答案:(1)借东风、三气周瑜、舌战群儒。(2)《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三顾茅庐隆中对16.【解答】本题考查的是《诫子书》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诫子书》中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被后人称颂,流传至今。答案:(1)诸葛亮 孔明 卧龙 三国 忠武侯(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六.综合读写(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17.第16页(共16页) 【解答】(1)③句“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翻译不符合文言原文,“静”指内心而非环境。“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应该更正为“学习必须静心专一”。(2)④句“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变多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问成功”读来生硬,原句翻译不通顺。应该改正为“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强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3)⑦句“不是着急也没用么?”口语化过于明显,与文章风格不符。应该改为“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答案:(1)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静”指内心而非环境。(2)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强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原句翻译不通顺。(3)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句意以正确,但偏口语化,与文章风格不符。七.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18.【解答】(1)句意: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3)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的目标;(4)句意: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志:立志;(5)句意: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治:修养;(6)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使……广博,增长;(7)句意: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8)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9)句意: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复:又;(10)句意:劝诫儿子的书信。诫:告诫、劝勉;书:书信。第16页(共16页) 答案:(1)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3)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达到;远大的目标;(4)立志;(5)轻薄;修养;(6)使……广博,增长;(7)放纵;懈怠;振奋;(8)疾行,指迅速逝去;(9)又;(10)告诫、劝勉;书信。八.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19.【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文章,可知作者认为学习与以下因素有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努力学习,看轻世俗的名利;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刻苦学习;明确志向;不轻浮暴躁,怠惰散漫。(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作者就学习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文中信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根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作者还要求儿子注意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第16页(共16页)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不要老了之后后悔来表述。答案:(1)与这些因素有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努力学习,看轻世俗的名利;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刻苦学习;明确志向;不轻浮暴躁,怠惰散漫。(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3)告诫自己的儿子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4)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来后悔。九.作文(共1小题,满分5分,每小题5分)20.【解答】答案: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这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儿子的要求。我觉得今天对于我们仍然很有现实意义。他告诉我们: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清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也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第16页(共16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