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童趣教学案例

ID:1187526

大小:3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7-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童趣》教学案例密山镇中心学校杨秋芬一、教学设计《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帮助学生认识这种新的语体,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本课教学主要目的。《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草丛、虫蚁、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妙趣横生,从现实事物中体会到各种物外之趣。这与学生现实生活很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可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体会作者的“情趣”,并向作者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2.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3.翻译文言文,把握大意。4.反复朗读,熟读背诵。(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读——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趣”2.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3.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体认作者的“趣”。4.联(延)——培养学生自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2.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教学重点: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教学难点: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三、教学过程(一)、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幻灯片打出)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2.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3.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二)、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三)、诵读感知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2、朗读课文(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老人回忆往事的恬淡、悠然;饱含愉悦)(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3、译读课文(1)教师结合课后练习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 (2)教师布置: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各翻译一段,全班翻译全文。(3)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4)小组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点拨,进行组间交流。4、再读课文,读好停顿,体会情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8)见/二虫斗草间。(9)盖/一癞虾蟆。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四)、品读赏析1.刚才理解了文意,下面进行第二次合作。第二次合作探究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③沈复童稚时的“趣”在哪里?(可从内容、写法、修辞等方面赏析) 2.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3.学生向全班展示。教师准备:(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两眼能受强光刺激,又视力极佳,更善于观察(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作者创设了美妙的意境,表现他的好奇心和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小小素帐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5)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用小孩的眼光,在前面想象的基础上,看癞虾蟆自然是庞然大物了,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这是大词小用;观二虫斗兴趣正浓,忽被蛤蟆破坏,岂有不怒之理,写出心情和神态;惩罚癞虾蟆,可能是为小虫复仇,也可能破坏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4、研讨探究(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群鹤舞空草丛、虫、土砾森林、野兽、丘壑癞蛤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3)、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四)、知识积累1、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2、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3、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我]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省略主语、谓语)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省略宾语)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省略主语)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为之怡然称快([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4、其它重点词语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徐喷以烟(徐,慢慢地。)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五)、延伸拓展(1)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2)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课外阅读一篇表现童趣的文章,摘抄部分内容。3.写一则自己的“童趣”,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物——平淡无奇趣——其乐无穷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果——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的乐趣、心灵的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并没有太多的畏难情绪,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的手段有很多,我认为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朗读教学,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做本课的教学重点,万不可一味的看重语法和翻译,否则会把许多学生拒于门外。本课的翻译也很重要,但是应该是为朗读做的铺垫,要通过翻译让学生更加清楚准确的把握朗读的停顿、节奏以及作者的感情,本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言之美,建立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能更好的将古文和现代文结合起来,吸取古文的精华,古为今用,将语文学习得更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