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复习丁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沂水春风复习丁

ID:1183340

大小:595.3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7-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沂水春风复习 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概括本课的具体内容孔子问志,弟子谈志,孔子评志,从中体现了孔子的治国理想。成语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俟()     莫()甫()  哂()铿()乘()喟()    沂()雩()sìmùfǔshěnkēngshèngkuìyíyú给下列字注音 一、通假字1、鼓瑟希()2、莫春者()3、唯求则非邦也与()二、词类活用1、端章甫()2、鼓瑟希()3、风乎舞雩()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曾皙后()稀暮欤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名词作动词弹奏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形容词作名词,小:小司仪。大:大司仪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三、文言句式1、毋吾以也:2、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以吾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 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5、为国以礼()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介词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介词结构后置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2、求,尔何如3、子路率尔对曰4、尔夜风恬月朗5、问君何能尔你们你……的样子这,那这样,如此 如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如火如荼5、(李斯)自以为不如非如果至于或者如同,像比得上 方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地方数千里3、博学而无方4、精于方药义,指是非准则方圆方法,办法处方,药方 与1、吾与点也2、唯求则非邦也与3、彼与彼年相若也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与之璧,使行赞同通“欤”,语气词连词,和结交,亲附给予,授予 1、子路之志及性格子路:有抱负,坦诚,勇于任事;但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2、冉有之志及性格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之志及性格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4、曾皙之志及性格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洒脱。 《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对学生回答善于区别评价,有委婉善意批评的,有鼓励教育的,有不吝赞赏的。师生心态自由舒张,学生如坐春风,表现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颇有长者风范,无愧于大教育家的形象。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⑴、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⑵、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分析)答案:(1)、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2)、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答案:(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