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仁者爱人》课件

ID:1181863

大小:2.4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给(jǐ)予毛坯(pī)强劲(jìng)人心惶(huáng)惶B.山崖(yá)霎(shà)时掳掠(lüè)沁人心脾(pí)C.馄饨(tun)不屑(xiè)嫉(jí)妒令人咋(zhà)舌D.神甫(fǔ)订(dìng)正烙(lào)印摄人心魂(hún)每课一练 1.C(C项“令人咋舌”的“咋”应读“zé”。“咋”有三种读音:zǎ、zé、zhā。但zǎ、zhā两音只用于方言,平时并不考,zé音用于书面语,唯一只有“咋舌”一词。)【解析】本题考查都是常见字的读音,其中“给、劲、咋、烙”都是多音字。这些常见字在必修教材中都出现过,学生并不生疏。“霎时”的“霎”、“嫉妒”的“嫉”、“神甫”的“甫”容易造成习惯性误读。此题考查“注音有错误的一组”,难度比“注音正确的一组”有所降低。“馄饨”是最常见的一种面食,“饨”一般读轻声,间或也重读,读音为tún。 仁者爱人 第一课时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何谓仁?何为爱人?解题小结: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就是承认人的人格,承认人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应该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 探究一:“仁者”的内涵是什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入:在家里,做状语。弟:通悌,尊敬兄长。谨:做事认真。信:有信用。爱众:博爱大众。亲仁:亲近有仁德的君子。学文:学习文化典籍,特指儒家经典文化。 【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德为先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吾道一以贯之(宾语前置)何谓也?(宾语前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判断句)道:学说、理念 如何理解“忠”“恕”?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忠”:对人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言之就是推己及人。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其他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朱熹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解说,他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也就是说要竭尽自己的全力,推己及人,以求人待己之心待人,真诚坦荡;以体己之心体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加:强加诸:之于(兼词)尔:你及:达到 【评析】“恕”的重要内容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是个大商人,善于赚钱。大概孔子认为,你把别人的钱弄到自己腰包里来,难道还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6.30)博施:广泛地给予。济:救助,周济。事:仅,止。其:大概,恐怕,表推测。病:难,以为难。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即推己及人。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仁爱的人一定是善于为别人着想的人,如何做到?从正面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身的愿望来体察别人的需求,这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从反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这是孔子“仁”的原则于方法,也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昵(nì)称质(zhǐ)量衣钵(bō)因噎(yē)废食B、刍(chú)议熟稔(rěn)露(lù)脸瘙(sào)痒难忍C、奇葩(pā)笑靥(yǎn)当(dàng)真物阜(fù)民丰D、绮(qǐ)丽木讷(nè)顷(qǐng)刻入不敷(fū)出每课一练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之本--孝悌孝悌内—孝外-悌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修身谨信、爱众、亲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仁之则--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5.12)(6.3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仁之上--圣博施济众仁之方--能取近譬特点--------推己及人 1:盍各言尔志何不2:敝之以无憾使......破3:愿无伐善夸4:无施劳夸耀,表白5:老者安之使之安逸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他立志以德待人育人,以德治国治家,力图让整个社会呈现和谐幸福的理想景象。 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轻财重义,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忘物————重伦轻利:义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颜子忘善————重德重功而不夸耀:仁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一定稳定,胸怀博大,境界更高。圣人忘己———教诚爱深:圣 小结什么是“仁者爱人”呢?“仁”,首先指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以上通过他与弟子的谈话来表现他的仁德爱民的思想,经由他自己表达了自己的良好愿望。思考:孔子是如此想的,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去实践的呢?且去听去看他的言行举止吧! 第二课时 探究二:在文中“爱人”有哪些具体表现?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此章明孔子重人贱畜也。 (6)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人道主义思想【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这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此章记述孔子参加丧礼时的哀痛之心。——恻隐之心【评析】可见孔子的慈悲之心、仁者之心。对别人悲伤的感同身受,是一个人崇高人格的组成元素之一。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仁厚之心【评析】对待弱势群体,孔子是尊敬、照顾、爱护。这就是“仁”在日常举止中的体现,也是“礼”的体现。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本章叙述孔子以诚敬的心情对待三种人。【评析】仁者内心一片仁慈,行为一派恭敬。同时也说明: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仁者的做派和气质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本章记孔子具有仁人之心。一、用渔竿钓鱼而不用带有很多钩子的大绳获取,用带有生丝的箭去射鸟,而不用罗网去捕获,有不贪求、不多杀生的意思。二、在射鸟的时候,不射杀正在鸟巢中的鸟,因为白天鸟在巢中,一般是正在孵卵或者哺育幼雏,大鸟被射死则幼雏也难以存活,其中有怜惜生命的含义。 1.问人:重人不重财2.于有丧者侧:尊崇礼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4.见齐衰者……必趋:恻隐之心5.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爱之心仁的实践---爱人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与:通欤语气词死:殉难相:辅助霸:称霸匡:正微:没有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本应为君王自杀殉节,以死尽忠,也就是“为君而死”,这样才符合道义,符合仁德。二、孔子认为管仲为仁的理由。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提倡殉道,而不提倡殉君。管仲不为君死,而能援救天下更多的人,相对于抛弃天下众人而死于君王一人来说,更接近道义、仁德。一子贡认为管仲非仁的理由: ——大信与小信,大节与小节【评析】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有经世济民之才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节大信;从孔子对“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仁——儒家价值体系“仁”延伸到父母——孝“仁”延伸到兄弟——悌“仁”延伸到子女——慈“仁”延伸到夫妻——义“仁”延伸到朋友——信“仁”延伸到国家——忠“仁”延伸到人类——仁民“仁”延伸到自然——爱物 孔子的仁爱观“仁者爱人”,即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人”包括官员和百姓,富人和穷人,健全人和残疾人等所有人。子夏具体化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的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的人道理论。孔子的仁爱,不仅“爱人”,而且“爱物”,推广到天地万物。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孔子的仁爱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它以身体力行为基本。实践仁爱的途径、做法是“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