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为政以德》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为政以德》课件

ID:1181491

大小:277.0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政以德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以德治国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①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②“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富民”。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E、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5、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6、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70字)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7、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的社会。(1分)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秩序)。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涵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8、“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试分析两者关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哪些启发和借鉴?(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分) 孔子:韩非子:(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1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哀公问于由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由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子曰:“百姓足,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民,辱①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②曰强。”(《商君书》)[注]:①辱:地位卑下;②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2分) 儒家:法家: (2)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3分富民贫民。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就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赏赐,就会为国死战。相较之下,法家考虑更多的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王一人的功利,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有较多的人民性立场,对现实很有借鉴意义。 1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5分) 甲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乙文: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1)甲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哪些基本手段?(2分) (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你觉得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一样吗?(3分)正己、爱民、富民、教民。不一样。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1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注]①戴盈之,宋国大臣。(1)有若与孟子的话都体现了儒家的的政治主张。(1分) (2)关于赋税,有若与孟子的主张有不同之处,请简析。(4分)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有若认为百姓“足”与“不足”同哀公的利害关系密切,主张应减轻百姓赋税;而孟子主张对于不合道义的赋税,应立即停止征收,不必等待来年。 1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4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3分)(1)(1分)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2)(3分)以民为本的思想。施行“彻”制,减轻赋税。前一问给1分,后一问给2分。 1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以道作人君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道德经》)注:①好还:容易得到报应。(1)孔子和老子共同的治国主张是什么?(1分)(2)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论“道”上的差异。(4分(1)以德治国(1分)(2)孔子反对刑罚,主张为政者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领、教化百姓,强调了为政者的德化作用;老子认为,人君要用道来领导百姓,不以兵力称强,否则就必然得到报应,强调的是用兵的危害。(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1分)(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