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ID:1177444

大小:5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7-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在岗实践作业:《在山的那边》商州区龙王庙初中张宇一、教材依据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在第1-5页。二、设计思想1.这首诗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2.,这首诗对初一学生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三、教学目标²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出语气,品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山”和“海”蕴含的意义,体会本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隽永的特点,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²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通过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3.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四、教学重点1.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五、教学难点朗读技巧的训练。六、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七、学法指导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加入情感,再次朗读体会。 2、分节读,感受两节诗的大意。 3、合作探究,品味。八、教学准备1、多媒体2、学生认真预习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等问题,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里,述说了他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2、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3、教师检查预习(投影出示,学生交流、巩固)并给加线的字注音,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理解词意: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hā漫湿màn一瞬间shùn(二)、整体感知: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讨论问题:1、范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2、仿读课文——读准字音,师生共同指正。3、熟读课文——读出节奏,把握内容及感情。讨论: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 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4、精读课文——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讨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表达了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5、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6、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研读与赏析(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品味诗句,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这里指“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将大山拟人化了,形象生动。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问题: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心里扎下了根。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再读一读。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5、用怎样的语气读“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6、如何理解“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及诗的主旨。(四)、课堂小结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五)、布置作业:①熟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②课后练习: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六)、板书: 物象  大山——大海             ︱  ︳    意象困难  理想信念            哲理: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实现理想十、教学反思本首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联系全文,特别是“我”的经历,品味美词美句,从中感悟人生。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师生点评等形式,然后学生在读中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品味美词,未能充分联系整个句子及上下文,学生对词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教学中应加以引导。二是学生发言占用时间过多,如果老师引导不当,会造成虎头蛇尾,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时间不够。三是学生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一堂来,讨论问题时学生小组内合作不够,学生参与面非常低,总是几个人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可能与新环境、新同学有一定关系。而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学生分组的匀衡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等都有待我在今后工作中多深入思考,这样,学生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会有质的飞跃。附件:2、新课程教案封面设计 学科分类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课程标题《在山的那边》工作单位商州区龙王庙初中所属县(区)校商州区作者姓名张宇手机电话15029894819邮政编码726003现使用教材及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级七年级第几册七年级上册申报级别区级学科分类指中学、小学及具体学科,如中学语文、小学数学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