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①训诫( )②屡次()③迂回( )④啜泣()⑤耸立()⑥纳罕()⑦颤抖()⑧瘦骨嶙峋( )⑨头晕目眩()落下()着眼()jièlínxúnchuòhǎnxuan`chan`lǚyūsŏnglàzhuó
心惊肉跳小心翼翼高不可攀:悬崖勒马:头晕目眩:灰心丧气:形容十分恐惧不安。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形容难以达到或接近。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头脑发昏,眼睛发花。有时也形容被事情繁琐弄得不知所措。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丧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
整体感知1、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顺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费城我和5个小男孩,父亲“我”在爬上悬崖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鼓励和指点下,“我”终于脱险。
2、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两大部分?(划出起止段落)遇险和脱险两部分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为下文遇险和遇险的表现作铺垫。研读赏析
2、找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脱险1、我是怎么脱险的?在父亲的鼓励和指点下战胜恐惧,一步一步最终脱险。2、文中多次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3、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又照着做有了信心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巨大的成就感
4、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疑难解析2、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作者只是实写这一事件发生时的环境,由于作者对这“悬崖上的一课”记忆深刻,也就连带着记住了当时天气的闷热。
2、“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却发现原来是我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一是真实的再现,“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4、石架大约7米高,父亲为什么不自己去把孩子抱下来?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知道,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5、阅读最后一段,说说“我”从这悬崖上的一课中学到了什么人生经验?这对你有怎么样的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我们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讨论1、本文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郭晶晶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课堂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做出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