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教案)五年级下册美术《近大远小》
加入VIP免费下载

(赛课教案)五年级下册美术《近大远小》

ID:1169581

大小:18.34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6-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近大远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的其他内容相比,显得更加具有理性思维,观察体悟之美。在苏教版美术教材中,有序列性的呈现了对于美术知识的梯度内容。从《点线面》、《黑白灰》、《对比的艺术》再到本课内容,均是建立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需求基础上美术语言的学习。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对比观察、实验论证,从中发现规律,加深认识,建立概念,并尝试运用这一规律表现生活场景,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高绘画表现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课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归类呈现生活中的视觉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聚焦分析,实验体会,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再解释视角、视平线、消失点等相关美术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树;进而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尝试相结合,演示一幅典型的表现景物近大远小的画,让学生直观感悟到借助视平线和消失点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运用美术知识指导绘画实践的目标。最后通过对大师绘画作品和比较,让学生发现运用恰当手法表现近大远小视觉规律的美。在自主绘画创作中让学生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创作的转变。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知道什么是视角、视平线、消失点。2.能运用纸材制作表现近大远小的小学具,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3.通过观察、分析、制作和绘画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及带来的视觉效果,掌握运用消失点、视平线、透视线的绘画方法表现出空间感。教学难点:学习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表现方法,掌握在平面媒体上创作三维空间的方法。教学准备:视频、PPT、实验小教具学生准备:自己搜集的照片卡纸框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视频欣赏校园生活,城市风光一、    观察比较,发现视觉现象1.图片对比,交流导入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一个视频短片描述了我们生活中哪些场景。(刚才我们看的视频里有美丽的校园,繁忙的城市交通,风景宜人的运河风光带)(定格比较)火车、建筑、河流这些场景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2.学生讨论,发现现象。生:发现不同图片中的景物都呈现出近处大远处小的视觉现象。师小结:物体在一样的大的情况下,在我们的眼睛看来确实是近大远小,这一视觉现象,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从美术的视角来观察研究生活中这一独特的视觉现象。3.揭示课题近大远小(教学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到交通工具,再到河流风光的视频欣赏,让课堂将生活与美的发现关联在一起。对场景的定格,从观察入手开始一节课的探索研究。)二、    欣赏辨析,探索视觉成因 1.     欣赏观察5张图片,感受生活中的近大远小.A:师:仔细看这五张图,里面有近大远小吗?学生同桌讨论B:看看我们身边的环境,是否也有近大远小。小结:由此可见,近大远小这种视觉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2.     实验探索(卡纸教具),揭示近大远小的原因师: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做个小实验,感受一下近大远小的现象。透过取景框里的边线比较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观察发现:当卡纸平放时,没有什么变化,当我们把它向后退倒,在视觉上就像是近处大了远处小了。Ppt,揭示原因 师解释现象。因为人是有视角的,物体透过人的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得到的只是错觉,却能真实的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教学意图:通过以归类方式呈现的图片,让学生发现,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观察,使得研究更加有指向性,有意义。实现了从感性发现到知识建立的过程。)3.     拓宽视野,欣赏组图中的不同角度(俯瞰,向上等的远近变化)。A:仔细看这些图,它们分别是什么视角? 学生观察讨论,寻找视角。小结:不同角度的看都可以带来近大远小的视觉。B:观察图片。从这些图片里除了发现近大远小,那么远处和近处比起来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小组讨论)如远处的山和近处的山,哪个更清楚?近处的走廊和远处的走廊比起来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板书:近实远虚近宽远窄…(教学意图:在前面常规视角的基础上进行拓宽,从生活中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会角度带来的视觉变化。同时进行更加聚焦且深入的观察,发现在近大远小的同时,还会相应出现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等现象,为绘画表现中的处理建立理性认知基础。) 三、示范体悟,探寻绘画方法1.讨论尝试,寻找隐藏的视觉消失点。以走廊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消失点、视平线。师:顺着走廊向前望去,发现它们越来越近,仿佛挨打一起,在远处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你能找出来吗?(学生与老师共同寻找)师:这个消失点就称作:视觉消失点。而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一条水平线。是我们假想出来的一条线。教师伸出手臂在与眼睛齐平的方位虚划一条水平线,说:我的视平线是在我的眼睛的前方,你们的视平线在哪里?指给我看一下。学生也伸出手臂在自己的眼前方划一条水平线。其实找到这些消失点,我们也就找到了隐藏的线条,绘画的方法。2.结合学习,理性观察出示林荫道照片,如果用我们学习的方法来看看这幅风景,可以怎样画呢?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尝试寻找视觉消失点,画出基本线条,其它学生观察。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线条,在黑板上示范绘画出基本结构线。并出示完整示范作品。 (教学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节点。在前面逐层深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故宫长廊》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视觉消失点和视平线。然后再自主寻找,通过教师的示范,直观的感受到这些线条就是绘画的辅助线条,是构图布局的关键。从而实现学生对近大远小这一透视规律的绘画技法的掌握。)四、    深入欣赏,感受空间之美1.     欣赏画家作品,并运用技术进行图片比较,发现运用规律的妙处。A:西方画家的作品:荷兰画家梅因德尔特·霍贝玛(1638——1709),《林荫道》师: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地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C:梵高《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生:充满活力的笔触,重点表现了海滩上的船只。同样也有近大远小。B: 中国画的作品:吴作人《任重道远》出示两幅绘画,对比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画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那一幅更有意境? 学生讨论后总结发现:通过骆驼的大小变化,表现出大漠的苍茫与宽广。尤其是远处的骆驼用淡淡的墨色概括表现,给人别样的意境。(教学意图:通过欣赏西方绘画里经典之作,让学生感受到近大远小在艺术创作冲呈现出的美感。再通过对《任重道远》一幅画的两种表现方式的比较,让学生在深入欣赏中体会到画家在具体创作时运用虚实对比,技法对比也表现出了绘画的意境美,也就明白了这样绘画有什么独特之处。)2.     欣赏学生作品《学校门前的路》、《小巷深深》出示两张学生作品,思考:他们表现了什么场景?想想自己可以画什么?五、    学生创作,尝试表达空间1.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选择的场景;2.     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可选择自己旅游时见过的场景,也可以画今天欣赏的图片。教师提出绘画创作要求。要求:运用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努力表现出画面的纵深感。在画的时候利用近实远虚的规律,重点刻画前面的场景,后面要概括表现。3.     教师巡回辅导;4.     作业展示,师生互评。 (教学意图:从发现现象到分析建立,再到体会艺术表现之美,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在此环节则是要将自己的感受,结合所学知识用笔表现出来。实现从内而外的输出。这里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用合适的表现方法来创作。教师则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视觉消失点和视平线等初次表现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示范和指导。)六、    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之美1.     图片呈现:生活中的设计,巧合的摄影等。2.     课后延展:在自己的生活中继续观察,体会近大远小的变化,尝试运用这个视觉现象进行有趣的创作。(教学意图:从平面创作的艺术转品向生活中的建筑、摄影,让学生感受同一种视觉现象的多元表达方式,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索和创作,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创作进行勾连,从而达到艺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