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3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3

ID:1168251

大小:71.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沁园春长沙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是谁,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是谁,留给后人的一篇篇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是他——时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与回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二、诵读全诗三、赏析上阕(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的秋之诗句。2.从词的上阕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试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3.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上阕扩展成一段写景散文。4.有感情地诵读[提示]1.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下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四、赏析下阕: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泽东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知人论世)1.13岁的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因家境贫寒被同学疏远,写下《七绝咏蛙(1906年秋)》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2.1909年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3.论世:1925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创建党支部。正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面对绚丽秋景,回忆往昔岁月。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思考】1.怎样理解“怅”字?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心有所思,心有所念,是一种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2.下阕所写少年的特点是什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3.本诗为我们描绘出哪四幅画面?“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五、咀嚼语言: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3.“击”改成“飞”好吗?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五、板书设计:艺术境界→壮景与豪情统一崇高人生境界→个人与国家统一六、教后感我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以“立人”为本教育新境界。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