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件22(07人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沁园春长沙课件22(07人教版必修1)

ID:1167973

大小:639.5 KB

页数:74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国现当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词。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沁园春·长沙》属于新诗中的旧体词,借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以及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抒发了毛泽东同志的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雨巷》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主要的象征性意象,表现了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本单元内容概括 《再别康桥》通过对康桥秀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本诗外形整齐有序,音韵和谐,词藻华丽,体现了新格律诗“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中国贫苦母亲勤劳淳朴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歌颂。 本单元均为中国现当代诗歌。现当代诗歌在近几年高考中直接考查鲜有涉及,只有2005年福建卷对《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进行了考查。但是中国现当代诗作与中国古诗词在学习目标和能力要求上是一致的,而中国古代诗词在新课标《考试大纲》中一直被列为必考内容,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现当代诗歌在高考中还经常以仿写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理解。例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17题。高考试题分析 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四节。我是雪我被太阳翻译成水我是水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是续写三、四两节。首先,格式要和一、二节一致。“我”是陈述主体,句式上要用“是”字句、被动句和“把”字句。其次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节与节之间的连续性。“雪”因“太阳”而化成“水”,“水”滋润“种子”使之成长为“植物”。答案:示例一:我是植物/我被春天翻译成花朵//我是花朵/我把秋天翻译成果实示例二:我是树/我被春雨翻译成新绿//我是新绿/我把春天翻译成生机 学习现代诗歌,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及作品的风格流派,做到知人论世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鉴赏现代诗歌。单元学习指导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走进精彩课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曹丕对秋的感悟,一曲秋歌唱透了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对秋的另一番感悟。而作为我国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对秋更是有着自己的感悟,一首《沁园春·长沙》表露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凌云的壮志,一扫秋日悲凉的气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沁园春·长沙》,一起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明确“现当代诗歌中的旧体诗”概念。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3.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学习目标 知识总结 3.词语释义①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②漫江:满江。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④百舸:许多船。舸,大船。⑤争流:争着行驶。⑥竞自由: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竞(jìnɡ),争着。⑦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⑧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⑨苍茫:旷远迷茫。⑩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指盛衰。⑪携来:携,同。来,助词。⑫百侣:很多的伴侣。这里指战友。⑬峥嵘:原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⑭稠:多。⑮恰:正当,正值。⑯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⑰书生意气:这里指同学们意气风发。意气有三种意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在这里用的是第一种意义。⑱挥斥:奔放。⑲遒:强劲有力。⑳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游泳。遏:阻止。 4.近义词辨析(1)独力·独立:“独力”指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如“独力经营”。“独立”,①指单独地站立,如“独立山巅”;②指自主地存在,如“他们宣布独立”;③指不隶属于某高一级单位的,如“独立师”;④指不依靠他人,如“独立完成作业”。(2)意气·义气:“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如“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高昂”;也指志趣和性格,如“他们两个意气相投”;还可以指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这几天,他正在闹意气”。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名词,如“这人很讲义气”;也指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和感情,形容词,如“你看他多么义气”。(3)寥廓·辽阔两者都有“广阔”之意。但使用对象不同。“寥廓”指高远空旷,多形容天空。“辽阔”指地域广阔,空间宽广,多形容土地、海洋。 如:①往远处看,在光的指引下,大地苍茫,没有尽头,越来越辽阔。②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4)遏制·遏止同:都有人为制止之意。异:“遏制”指制止;控制。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便活动,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等)。“遏止”指阻止。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对象常是来势凶猛而突然的重大事件或事物,如战争、进攻、暴动、潮流等。 (5)激扬·激昂“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①激浊扬清;②激动昂扬。“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指(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①激扬的欢呼声中,他健步登上领奖台。②群情激昂,正是发起冲锋的好时机。 5.成语辨用(1)豆蔻年华·风华正茂·年富力强:“豆蔻年华”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与其他两词词义相差甚远。风华正茂·年富力强:二者都形容年纪轻,精力好。不同的是:“风华正茂”指风采与才华正当美好的时候,形容年轻人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多用作谓语,如“那时的我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做什么都能得心应手”。“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如“新一代市委领导班子成员,大多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组成”。 (2)峥嵘岁月·蹉跎岁月:二者相同的语素是“岁月”,都与时间有关系。不同的是:“峥嵘岁月”指不寻常的岁月,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蹉跎岁月”指白白地把时间耽误了,如“十年浩劫,一代人蹉跎岁月,遗憾终生”。(3)风云人物·风流人物:“风云人物”指在一定的局势下应运而生的言论、行动等对政局有影响的人物,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真可谓是一位风云人物。“风流人物”指对一个时代有影响、有才学的人物,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6.文体常识(1)词词兴起于隋唐,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就是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照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58字以内;59至90字为中调;长调为91字以上。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共46字,属于小令;《蝶恋花》共60字,则为中调;《念奴娇 赤壁怀古》则属于长调。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沁园春”的格式特点“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明帝的沁水公主园林得名。该词牌为双调(分两段,上下阕或上下片),114字。上阕(片)13句,56字,四平韵;下阕(片)12句,58字,五平韵。(3)诗歌的分类对于我国诗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划分结果。下面仅就诗歌的内容、形式、历史时期对诗歌进行分类。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形式划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按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当代诗歌。需要说明的是,按历史时期划分时,可以笼统地分为古代和现代诗歌两大部分,也可称为旧体诗和新诗。 旧体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现代诗歌是指从“五四”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细致地精确地又可以把它们划分为现代和当代诗歌两部分,即“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为现代诗歌,建国以后的作品为当代诗歌。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主体是新诗,但其中也包括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本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就是一例。 7.创作背景1925年10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在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经过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8.毛泽东诗词名句名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 咏梅》)(1961.12)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选自《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选自《蝶恋花 答李淑一》)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 北戴河》)(1954夏)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临江仙 赠丁玲》)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选自《七律 到韶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选自《七律 长征》)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选自《七律 答友人》)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七律 登庐山》) 9.课文译释《沁园春·长沙》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汹涌澎湃地向北远去。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就在这橘子洲上,我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同粪土一般。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都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10.结构图示沁园春·长沙 1.怎样诵读词?鉴赏诗词有哪些简单步骤?(1)首先,词本来就是配乐演唱的,特别适于吟诵,体现词与音乐的联系的,就是词牌。因此,诵读前应了解与词牌相关联的一些格律知识。《沁园春》为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诵读时,首先应读出韵脚,本词韵脚依次为:头、流、由、浮和游、稠、遒、侯、舟。其次,要读出“领字”。词中“领字”多用于慢词,有单字领句,也有二三字领句,以单字领句为多。单字领句有领一句的,有领两句的,也有领三句或更多的。例如:重难点解析 《沁园春·长沙》上片中“看”字,一直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片中“恰”字,一直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诵读时要读出领字和所领内容之间的停顿,要读出清晰的节奏。比如“问”领起“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间逗号可停顿短一些。把“苍茫大地”和“谁主沉浮”联得紧一些,而“问”后面的停顿需略长一些。再次,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要抓住“独”“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2)鉴赏诗词应从以下角度入手:一看诗歌题目,大致把握诗的主旨。二看诗歌的作者,知人论世。三看诗歌内容,深刻了解。四看题干问法,确定答题方向。五看小注,印证理解。六看诗中名句。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不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 这是由自然过渡到人事,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此两句承上启下,在词中这样的句子叫“换头”。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上阕往往写景叙事,下阕往往抒情言志,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4.如何理解毛泽东词中的秋天?写万物“竞自由”目的何在?毛泽东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词人为之“怅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而词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 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竞自由”,浓缩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物竞天择,自由平等正是那个时代的追求。在全词中,这三个字不仅完成了动静切换,而且承接了由“万类”到人类的转换。随后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全词推向高潮。 1.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文本回顾]《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多处运用了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主要是动作的对比等。作文写作 [知识应用]“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一件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了差别时,就容易引起注意。所谓对比就是一种差别,不过不是一般的差别,而是对立。在写作中,对比是一种运用得最广泛的手法,对比能给读者带来格外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在写作的构思阶段就可以考虑一下:描写环境时,可否设计不同的有对比性的场面;叙述事件时,可否编排能用来进行对比的不同的情节、细节等。巧妙运用对比,会使你的文章中心更加突出,还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深度。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文本回顾]《沁园春·长沙》上片所写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万山”“层林”,还是雄鹰、游鱼,都充满了勃勃生机,给人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知识应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同学们首先要了解景和情的关系,分析时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根据景物描写的具体词句,准确概括其特征,然后总结景物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写作实践中,同样要处理好景和情的关系。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都要让景和情紧密结合起来。 3.高度概括、凝练、精妙、传神的语言[文本回顾]《沁园春·长沙》一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有些字词锤炼得十分精彩,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翔”字准确描绘出游鱼的轻快自如等。[知识应用]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考查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分析这些词语时,既要透过字面把握其深层含义,还要注意涉及到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所抒发的情感,且不可就字解字,让分析停留在表层。 同时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精心遣词炼字,让语言生动起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4.课文素材指南[文本回顾]“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当是每一个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适应的话题]这则材料可应用于“青春”“理想”“志向”“责任”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之中。运用时可结合毛泽东的生平和名言来阐发,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等。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立下革命大志,并开始了革命的活动,胸有凌云之志,生命自会精彩。毛泽东胸怀天下,气魄非凡,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都表现出超群的沉着冷静、积极乐观。带着这种崇高的理想,他以坚苦卓绝的精神奋斗,奋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让自己的生命达到了让人仰望但难以超越的高度。 [精彩运用]你的健康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力量,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风采。青春因此而充满活力,你可以努力去做,开创你钟爱的事业。这世界真大,你可以把目光投向远处,然后执著地踏上跋涉的征程。你的勇气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激情,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动力。世界对你而言是一片空白,你可以用自己行动的画笔,重重地去描绘。你会遇到很多困难,要学会总结经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你的年龄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优势,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资本。只有在此刻,你才能够做出人生事业的多项选择。尤其是,此时你有能力承受失败和挫折,你有机会脱颖而出,你有时间从头再来。 你的单纯是一堵墙。这是青春给你的个性,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品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你都应品尝一下。你不需要所谓的成熟,你没有必要在乎别人如何评价。因为单纯,青春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如何鉴赏诗歌意境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解题方法 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词人眼中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从词人眼中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题的得分率。 答题模式: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创设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题目。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这两首词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很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应结合词句分析。2.结合词人所处时代及写作背景来回答。答案:1.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词则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2.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将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每个人都面临着“考验”,学业、事业、人际关系、金钱等时时在考验着人们。面对困难,考验意志;面对重任,考验勇气;面对公益,考验责任;面对金钱,考验灵魂;面对朋友,考验真诚……请以“考验”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0字。写作练习 立意上求突破。“考验”涉及的内涵考生都比较熟悉,因而立意容易雷同。我们不妨独辟蹊径,从生命、灵魂的角度来思考,写人的灵魂在考验中升华,生命在考验中闪光等新鲜内容。构思上求突破。写记叙文,可以安排曲折的情节,经典的场面,感人的细节;写议论文,可以增加点杂文色彩,运用些形象化手法。思维比较活跃的考生,可以采用拟人化思路,写动物、植物所经历的生命考验,以此感悟人生,追求“寓深刻于生动之中”。 选材上求突破。敢于选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入文,如“中国制造”面临国际市场考验;中国外交甚至亚洲安全面临考验;股市大盘高台跳水,股民心理受到考验等。语言上求突破。按照《考试大纲》作文语言“有表现力”的要求,语言表达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多用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拟人句、对比句、对偶句,借助修辞的力量求突破;二是多用生动的词语,特别是表现声音、色彩、动态的词语,在语言的美感上求突破;三是多引用,特别是诗文警句、名人名言等,在丰富语言内涵上求突破。 考验周银鹏经过千锤百炼的考验,凤凰在涅槃中重生,造就了生命的永恒;经过风霜雨雪的考验,腊梅在寒冬里绽放,彰示生命的辉煌;经过山雨狂风的考验,苍松在绝壁间耸立,谱写生命的诗篇……考验是岩石中成长的小草,不怕风吹雨打,显现生命的底色;考验是秋风里绽放的菊花,迎着寒风严霜,展示骄人的身姿。考验丈量意志与毅力,考验区分懦弱与坚强。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今成大事者必先经历苦难的考验,上帝总是把自己的宠儿放在艰难的环境中,让他们在成长中经受磨炼,从而锻造出超凡的毅力与意志,最后成就一番事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璞石经受雕琢的考验,显露出宝玉的温润与华美;贝壳承受难忍的煎熬,造就了珍珠的晶莹与剔透;蚕蛹接受茧中黑暗与孤独的考验,化为美丽与自由的蝴蝶。考验是成功的前提,不经考验的人,难成大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千锤万磨,使竹子脚踏实地,节节拔高;“剩水残山无态度,疏梅料理成风月”,风霜雨雪,使梅花傲然绽放,独显骄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烈烈火焰,使小草倔强勇敢,生机勃勃。“出淤泥而不染”,方显荷花纯洁淡雅;“菊残犹有傲霜枝”,方显菊花坚贞高洁;“海棠独立细雨中”,方显叶绿花更红……花如此,人亦然。考验锻造意志,意志造就成功。 在人生征途中,我们会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但是,正是这些考验孕育着鲜花与掌声。考验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道门槛——玄奘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取得了佛法真经;哥伦布在“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考验中发现了美洲大陆;司马迁在遭受酷刑的考验中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贝多芬在耳聋的考验中完成了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让我们迎着考验,走向成功!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常在考验中。不经历一次次磨难的考验,上帝不会轻易地赐你成功。考验造就自信,考验锻造坚强,考验升华人生! 点评:文章立意于考验与意志、毅力、成功之间的关系,突出考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大意义,切合题意,中心明确。文章内容丰富,作者引用大量名言诗句,从不同的方面印证考验的意义,充实了文章内涵,彰显了文章主旨,增添了语言力度。引用兼排比的铺排句式,富有气势与文采。 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满分作文欣赏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过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勇于探索,精彩人生黑龙江一考生主题词勤奋 探索 精彩人生鸟飞鱼跃,草长萍移;日升月落,潮涨汐退。正是因为勇于探索,我们才会进步;正因为我们会进步,才有精彩的人生。探索,让人变得更强。著名科学家霍金,虽然身患绝症,但他仍乐观地面对人生。因为他对茫茫宇宙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他用自己仅可自由活动的两根手指在键盘上为我们揭开了黑洞的奥秘。他勇于探索,用睿智的双瞳看透人生的真谛。他虽然身置轮椅,但他的思想却已飞跃千里,在宇宙中探索未知的新天地。 因为探索,霍金可冲破病魔的阻挠,变得更强。探索,让人变得无畏。郑和下西洋为轩黄华胄开创了历史的奇迹。他的事迹妇孺皆知,但又有多少人可身临其境地想想他的苦、他的难呢?党派分争,远离国土,他无可奈何;大海无情,在大自然的眼中,人类的力量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但郑和却有一颗坚定无比的心,他要探索,他要探索海的另一边,他要探索未知的国度。大风大浪,他挺过来了,他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是世界人心目中的英雄!因为探索,郑和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变得无畏。黄沙漫漫,虚境幻影,险象迭生,但不要放弃探索的脚步,往前一步,就是生命的绿洲! 长江滚滚,雷响电涌,命悬一线,但不要放弃探索的船,多驶一步,就是成功的彼岸!道尔顿勇于探索,他发现了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因而他有了精彩的人生。安藤百福勇于探索,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因而他有了精彩的人生。乔利勇于探索,他研制出了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因而他有了精彩的人生。生命是虚无的,除非有了知识;知识是呆板的,除非我们奋斗;奋斗是盲目的,除非勇于探索。让我们泛舟在人生之河上,以勤奋为桅,知识为帆,勇于探索,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本文被评为考场优秀佳作,亮点有二:1.围绕材料,作者提出了“勇于探索方能创造出精彩人生”的观点。论证侧重阐述探索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探索,让人变得更强”“探索,让人变得无畏”。霍金、郑和之例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语言上很有气势。整饬的句式,富含哲理,为文章增色不少。(胡雪萍) 鬼斧神工“鬼斧神工”(ɡuǐfǔshénɡōnɡ)的意思是形容一件物品的制作技术高超,巧夺天工,不像是人工创造出来的。这个成语出自《野叟曝言》:“以鬼斧神工之技,成天造地设之文。”鲁国有个技艺非常高超的木匠,名叫庆,人称梓庆,他能制作各种精巧的木器,人们看了都非常佩服。有一次,他用木头削雕成一个臑。它外形美观,花纹精细,见到它的人一致夸它好;可是又都非常惊奇,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而像出于鬼神之手。成语故事 鲁国的国君见了这个用木头制作的臑后,也连声喊绝,特地问梓庆说:“你是用法术制作它的吧!”梓庆笑笑说:“我是一个凡人,哪里有什么法术?”国君听他这样说,有点不大相信,又问道:“那你是怎样制作它的?”梓庆说:“我在制作这只臑的时候,聚精会神,没有杂念,并不想借此获得什么赏赐、封官等等,而是忘掉名和利,集中心思考虑怎样才能制作好它。就在这个时候,连自己四肢的形态都忘了。然后,再到山林去仔细观察,找到完全合用的木材。与此同时,心目中对臑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再加工制作。加工制作时,心里只想着臑,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它上面,避免主观成见。经过这样的专心致志和精雕细刻,就能制作出好的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