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苏少版美术第六册第三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风》苏少版美术第六册第三课

ID:1166939

大小:4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风》执教:尹娜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教材分析:《风》是“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中的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神奇的大自然变幻无穷,本课以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风为内容题材,让学生回忆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时所见到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通过绘画或剪贴的形式表现出来,即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对自然界的感知。用这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为创作题材,可以让学生更关注生活及自己周围的事物,也更容易让学生放开思路,展开联想,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情分析: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关于风的感性体验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能够进行分析和简单的描绘。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表现技法,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风的奇妙,学习风的表现方法。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绘画,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更好地感受大自然及生活的美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回忆刮风时周围人和事物的变化,学习风的表现方法。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体验,巧妙运用材料大胆表现对风的感受。课时:第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绘画材料、范例。学生:毛笔、颜料、油画棒、彩纸、固体胶、剪刀、彩带、围巾、风车等材料。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感受体验。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奇妙现象——风, 可以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来一起感受感受,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体会风带给你了怎样的感觉。(学生室外奔跑感受)2、(回到室内)师:谁来把你刚才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风在哪里?(学生讨论)飘舞的彩带、转动的风车、飞扬的裙角……风不再是流动的空气了,风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设计意图:通过室外奔跑以及借助一些材料的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风,让学生明白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是可以通过飘舞的彩带、转动的风车等动起来的事物体现出来的,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一、授新课。1、记忆交流。①图片。师:你听,什么声音响起来了?(出示课题,播放背景音乐《变幻之风》)师:什么是风?风就是天边卷起的白云,风是飘向空中的蒲公英,风还是拂面的柳梢和歪着脑袋微笑的花朵……对风中的图片进行简单的介绍。②视频。师:风美不美?可是它也不是一直这么温和,有的时候它也会发发脾气,就像台风、龙卷风,米老鼠就碰上了一场龙卷风,(播放视频)。③拓展。师:风有的时候的确会给人们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但只要合理的运用,它其实就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知道这是什么吗?(风力发电机)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从而促使发电机发电,在我国西部和沿海地区应用的特别广泛。设计意图:对事物的认识得越深刻对其表象和反馈就越细腻、具体,这一环节我通过图片、视频和拓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风。图片赏析力求挖掘学生的深层记忆,并让其全方位认识风,强化学生的感受;视频的观看旨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拓展的部分增加了文化含量,激励他们探索自然。2、名画赏析。师:多神奇的风啊,它就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一份礼物!古今中外很多画家的作品里都表现出风来了,我们来一起向他们学习学习:出示《撑阳伞的女人》,师:这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阳光下一位女性正撑着伞站在草地上,你看见画里的风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扬起的裙角、飘舞的丝巾,还有随风摆动的小草,画中的人、画中的景都随着风动起来了!师:再来比较比较这两张画,分别是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 的一幅水墨画和法国画家柯罗的油画作品。感受到画面中的风了吗?这两幅画中表现的风一样吗?从哪看出来的?(学生讨论)所以,我们也可以利用风中景物的不同姿态来表现不同大小的风。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名画培养学生观察力,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画面里表现出风的感觉,以及如何利用风中景物的不同姿态表现大小不同的风,为接下来的尝试训练环节做好铺垫。3、尝试表现。师:总而言之,我们在画风的时候就应该把这种动起来的感觉表现出来。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课件出示人、树、风车、衣服),你能想象出风吹过来的时候它们会有怎样的变化吗?请你试着用会动的线条来快速的画一画,你可以选择其中的几样,也可以把它们全都组织在画面里。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画?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比一比!(师生一起尝试表现)师:看一看我们的画面里表现出风的感觉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教师在学生尝试现的作品中发现有问题的要及时指出,如风中的物体往两边倒这样的错误。)设计意图: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创造和表现得以提升,学生尝试表现的过程,是知识应用的过程,更是学习检验的过程。教师的同步范画对表现风吹来时的动起来的感觉是一个有效的指导,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4、思维拓展。师:老师这还有两张画,和我们刚刚看到的那些画相比有什么不同?多了些什么?画家用奔放的笔触、旋转的线条把流动的风给表现出来了。加上一些这样的线条,画面中被风吹的效果会更强烈。师:老师也想来试试了,你看,一阵大风吹过来了,这几个小朋友被晃晃悠悠的吹上了天空,连房子都要被吹倒了,我们一起给这张画加上一些风的效果,我用白色的油画棒来画一些舞动的线条,风很大,表现风的线条可以粗犷一些,看不出来怎么办?用油水分离的方法,拿小板刷蘸上些颜料,多加一点水,轻轻一刷,看,风出来了!师:咦,这儿还个小朋友正在跑步呢,我们还可以给他们怎样加点速?(学生讨论)我们的手也可以做工具,(教师用手在画面上擦抹出风的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到风正呼呼的从他们她的耳边刮过? 师:不好了,可怕的龙卷风刮过来了,把一个小姑娘都卷上天了,龙卷风是用怎样的线条表现出来的?(螺旋线)龙卷风可真厉害啊,把大树都给连根拔了起来,(教师在画上粘贴)看,用综合材料剪贴出的效果也不错吧!只要你能发挥自己的创意,巧妙的运用身边的材料,我们的画面就会变得更生动!设计意图:在学完画物体的变化以后欣赏一些作品,再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用线条表现风增加画面效果”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改变能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够提高学生作业的水平。三幅作品的教师示范分别采用了油水分离的方式、手指擦抹的方法和剪贴的方法,有效地丰富了学生接下来的表现方式。5、创意交流。①师:我们再来欣赏几张其它小朋友的作品,看看能不能给你接下来的创作带来一些启发。②小组讨论,交流交流自己的好主意。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的投入创作思考,培养合作的意识。四、创作表现。①请你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巧妙运用身边的材料,表现一幅与风有关的画。②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视辅导。五、展示评价。1、请说说哪一组把风吹来是的情景表现的特别好?你从哪里看出风来了?2、请说说哪组的创意特别好?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了解并展现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创作的乐趣。六、拓展延伸。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件表现风的作品,(出示立体雕塑作品),感受到风了吗?这是怎样的表现形式?有没有给你一些启发,你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尝试用立体制作的形式进行表现。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还可以用立体制作的形式来表现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后记: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利用室外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多角度的图片、视频、拓展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风。但是三年级学生毕竟年龄还小,虽然有了一定的感受,但对于怎么样表现风来了的情景却是无从下手,如果只是简单的放任自流,任由绘画,可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的同步范画和技法指导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较成功地描绘出了各自或回忆中的、或想象创造的画面。我想,如何把握好“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技法的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范画设计”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好好研究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