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1(劝学)同步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21(劝学)同步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

ID:1162874

大小:6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劝学》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3、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三、学习时间:三课时五、学习过程(一)导学理解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锲而不舍”(二)作家简介、解题1、作家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战国期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和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三)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齐读。(四)检查学生课前预习1、字形字音木直中()绳参()省()锲()而不舍輮()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  知()明而行无过矣  虽有槁暴()          须臾()             驽()马  善假()于物        跬()步           金石可镂()  跂()而望           骐骥()               爪()牙2、解释下列实词⑴劝学劝:⑵学不可以已已:⑶輮使之然也然: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参:省:⑸木直中绳中:⑹吾尝终日而思矣尝:⑺金就砺则利就:⑻吾尝跂而望矣跂: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彰:⑽假舟楫者假:⑾而绝江河绝:⑿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⒀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⒁筋骨之强强:⒂用心躁也躁:3、重点虚词(一)“而”选出与解释项相对应的课文语句⑴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⑵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⑶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⑷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⑸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⑹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课文语句: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⑷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⑸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⑼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⑽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⑾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⑿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⒀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⒃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于”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于”。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⑶受制于人(三)“者”解释下列语句中的“者”。⑴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⑵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⑶而闻者彰⑷陈涉者,阳城人也。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1)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輮以为轮(4)君子生非异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疾:古义:今义:(3)用心一也用心:古义:今义:(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今义:(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古义:今义:(五)学生自由理解、读书,有时间组织齐读。(六)课后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二、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1、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善假于物也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判断句有:倒装句有:补充: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三、翻译下列语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译: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译: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四、课堂演练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輮(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           骐骥(jì)               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黑体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指出下列黑体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7.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8.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五、完成课时作业,背诵。第三课时一、请两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齐读。二、赏析课文1、在文章中,作者提出的一个总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2、分析第一节(1)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明确:(2)请同学翻译前两各比喻?明确:分析:靛青不再是兰草的颜色,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性质。第一句已成一个成语、这里是说明事物是可以有所提高。(3)那么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明确:(4)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征呢?作者又用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比喻是什么?明确:分析总结: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理导出:人只有广泛的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5)概括本段内容?明确:3、分析第二节(1)本节用了几个比喻?分别说明什么道理?明确:分析总结: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4、分析第三节(1)本节用了几个比喻?分别说明什么道理?明确:分析总结:本段是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三、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写作特色1、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2、语言特色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五、作业1、背诵课文2、熟练掌握文中字词3、完成课时作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