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其三》主题阅读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其三》主题阅读材料

ID:1160474

大小:3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主题阅读材料1.《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通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注释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⑴适俗韵,适合世俗的性情。⑵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使人不得自由。⑶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氏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为十三年。⑷羁,jī。羁鸟,谓被束缚于笼中之鸟。池鱼,谓被养于池中之鱼。此二句以羁鸟池鱼比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田园。⑸守拙,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故说“守拙”。拙,指不善为官,也就是不会取巧逢迎之意。⑹罗,排列。⑺暧暧,昏昧。⑻依依,轻柔。一说,隐约可见。⑼虚室,静室。 3.《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译文注释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之五)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4.饮酒其三年代:魏晋作者:陶渊明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注释〕(1)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诗人达观而逍遥自任的人生态度。(2)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自己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3)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4)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5)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shū叔):迅速,极快。(6)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译文〕道德沦丧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闪电令心惊。忙碌一生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5.《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间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6)。[注释](1)这首诗写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诗人在平静的心境中,体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这一切给诗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快慰与满足。(2)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寄居。人境:人间,世上。车马喧:车马往来的喧闹声。指世俗交往。(3)尔:如此,这样。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只要内心清静,远远超脱于世俗,因而虽居喧闹 之地,也就像住在偏僻之处一样。(4)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5)山气:山间雾气。日夕:近黄昏之时。相与还:结伴而归。(6)此中:录本从《文选》作“此还”,今从李本、焦本、苏写本改。真意:淳真自然之意。《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辨:辨析,玩味。《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这两句意思是说,从大自然得到启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须用言语表达的。6.《饮酒》其七(1)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2)。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3)。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4)。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5)。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6)。〔注释〕(1)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2)裛(yì意):通“浥”,沾湿。掇(duo多):采摘。英:花。(3)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4)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5)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6)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译文〕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7.《饮酒》其九(1)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2)。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3)。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4)。“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5)。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6)。”“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7)。纡辔诚可学,违己诅非迷(8)。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9)。”[注释](1)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出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2)倒裳;颠倒衣裳。形容匆忙中来不及穿好衣服。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欤:疑问助词。田父(fū府):年老的农民。好怀:好的情意。(4)浆:指酒。远见候:谓远道而来,给予问候。疑:怪。乖:违背,不合。(5)■缕(lán拦吕):衣服破烂的样子。高栖:居住的雅称。这两句是说,穿着破烂的衣服,住在茅草屋中,这样的地方不值得您这样高雅出众的人居住。 (6)一世:举世,整个社会。尚同:以与世俗同流为贵。同:指同流合污,盲从附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汩(gū古)其泥:谓同流合污,随同流俗。汩:同“淈”,搅水使浊。《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是说可与世人同浊,不必独清。渊明意本此。以上四句是田父劝说之语。以下是诗人的回答。(7)禀气:禀性,天生的气质。谐:合。(8)纡辔:放松马缰缓行。纡:曲,引申为放松。纡辔缓行,喻作官,即《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宛辔憩通衢”之意。违己:违背自己的初衷,指归隐躬耕。讵(jù巨):岂。迷:迷惑,糊涂。(9)驾:车,喻志向。回:逆转而行。[译文]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8.《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2)。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3)。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4)。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5)。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6)。《饮酒其十》[注释](1)这首诗回忆以往曾因生计所迫而涉足仕途,经历了风波艰辛之后,诗人感到自己既不力求功名富贵,而如此劳心疲力,倒不如归隐闲居以保纯洁的节操。(2)远游:指宦游于远地。东海隅(yú余):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陶渊明曾于四十岁时(晋安帝元兴三年)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任途中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3)迥(jiōng窘):远。风波阻中涂: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陶渊明三十六岁时(晋安帝隆安四年),曾奉桓玄之命由江陵使都,返回途中遇大风被阻,写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诗。(4)然:如此,这样。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作者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5)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营:谋求。少许:一点点。(6)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9.《杂诗》其八(1)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2)。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3)。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4)。御冬足大布,粗缔以应阳(5)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6)。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7)。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8)。[注释] (1)这首诗自言努力躬耕,却常常饥寒交迫,只能依靠糟糠、粗布充饥、御寒,勉强度日。顾念自身如此勤苦,而“人皆尽获宜”,于理实在不通。无可奈何,只有借酒浇愁,抚慰内心的愤愤不平。(2)代耕:以官俸代替种田的收入,指当官食俸禄。《孟子?万章》:“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又《礼记?王制):“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所业:所做的事。田桑:耕种田地,植桑养蚕。泛指农业劳动。(3)躬亲:亲自。指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替:废,停止。馁:饥饿。糟糠:酒糟和谷糠,指粗劣的食物。(4)过满腹:吃得过饱,指超过最低的生活需要。《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粳(jīng京):粳稻,大米。(5)御冬:抵御冬寒。大布:粗布。絺(chī吃):葛布。应:遮挡。阳:指夏日骄阳。(6)正:纵然,即使。尔:这,指粳粮、租布。(7)尽获宜:都各得其宜,即各得其所。拙生:拙于生计。方:办法。(8)陶:乐。[译文]做官食俸非我愿,耕作植桑是本行。我自躬耕未曾止,饥寒常至食糟糠。饮食岂敢存奢望,但愿饱食吃细粮。粗布以足冬御寒,夏天葛布遮骄阳。纵然这些也难得,实在令人心哀伤。他人皆已得其所,我性笨拙无好方。天理不通没奈何,举杯痛饮将忧忘。10.读《山海经》其一》年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注释](1)这旨诗自咏隐居耕读之乐,是组诗的序诗。初夏之季,耕种之余,饮酌春酒,观览图书的诗人的神情伴随着美妙的神话故事邀游宇宙,乐趣无穷。(2)盂夏:初夏,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纷披的样子。《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本枝扶疏。”(3)欣有托:因为有了依托而高兴。托:依托、指寄身之处。庐:住宅。(4)穷巷:僻巷。隔深辙:谓距离大路很远。隔:隔开,相距。辙:车辙,代指大路。颇回故人车:经常使老朋友的车子掉转回去。颇:很,这里指经常。回:回转。故人:熟人,老朋友。(5)周王传:指《穆夫子传》。山海图:指《山海经图》。《山海经》原有古图及汉代所传图,晋代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有图及赞。后原图均失,今所见图是清人补画。(6)俯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很短。终穷,尽。[译文]夏初草木竞生长,叶茂枝繁树绕屋。众鸟欢欣有住处,我也喜爱我茅庐。耕田播种事已毕,有空还家读我书。僻巷距离大道远,友朋无奈转回路。我心欢快饮春酒,摘取园中好菜疏。微雨濛濛东面来,好风与共使心舒。《穆天子传》泛观览,《山海经》中翻画图。顷刻邀游遍宇宙,我心不乐又何如?11.《拟挽歌辞其一》年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说明]挽歌,哀悼死者的歌。陶渊明卒于宋文、元嘉四年(427)十一月,享年六十三岁。《挽歌诗》和《自祭文》是作者生前最后的作品。这组自挽的《挽歌诗》便作于逝世前的两个月,即九月。“挽歌诗”,逯本作“拟挽歌辞”,今据萧统《文选》所引第三首及陶本改。[注释](1)这首诗写刚死人敛的情景,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2)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3)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4)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5)索:寻找。[译文]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枢前。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大遗憾。12.《咏贫士其四》年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13.《咏贫士其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2)。好爵吾不索,厚馈吾不酬(3)。一旦寿命尽,蔽服仍不周(4)。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优(5)。从来将干载,未复见斯祷(6)。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7)?[注释](1)这首诗咏赞古代贫士黔娄,借以表现诗人安贫守道的节操。(2)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齐、鲁的国君请他出来做官,他总不肯。家中甚贫,死时衾不蔽体。他的妻子和他一样“乐贫行道”。见刘向《列女传)、皇甫谧《高士传)。(3)好爵:指高官。不萦:不系恋于心。厚馈(huì愧):丰厚的馈赠。不酬:不理睬、不接受。酬,应对。(高士传)说:黔娄“修身清洁,不求进于诸侯,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为卿,又不就。”(4)蔽服仍不周:破衣被盖不住尸身。《列女传?黔娄妻传》:黔娄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塈席槁,组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尽敛,覆 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5)极:指穷困到了极点。非道故无忧:与道无关的事情是不值得忧虑的。此句化用《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句意,谓不为贫穷而忧虑。(6)从来:从此以后,指自黔娄死后。复:再。斯俦(chóu愁):这类人物。俦,类。(7)之两句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表示安贫守道的决心至死不渝。[译文]安于贫贱守道者,自古黔娄为典范。其心不恋高官位,丰厚赠金他不羡。一旦命终离世间,破衣难把身遮全。哪能不晓极贫寒?与道无关不忧烦。从那以来近千载,世间不再有高贤。早晨能与道同生,晚上即亡无所憾。14.《劝农其四》年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15.《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1)〔说明〕庚戌岁是晋安帝义熙六年(410),陶渊明四十六岁。陶渊明自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归田之后,经过多年的躬耕体验,对农业生产劳动有了更深的感受与思考。这首诗并不是描写秋收的具体情况,而是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从而使其隐耕之念更加坚定不移。清代邱嘉穗在《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评此诗说:”陶公诗多转势,或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余最爱‘田家岂不苦’四句,逐句作转。其他推类求之,靡篇不有。此萧统所谓‘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也。”很能说明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释](1)西田:指住宅西边的田地。(2)归:归依。道:指常理。固:本来。端:头,首要。(3)孰:谁。是:这,指衣食。营:经营,操持。(4)常业:日常事务,指农事。岁功:一年的收成。(5)肆:从事,操作。微勤:轻微的劳作。负耒:扛着农具。(6)饶:多。风气:指气候。(7)弗获:不能,不得。辞:推辞,摆脱。此难:这种艰难辛苦的劳动。(8)四体:四肢,代指身体。庶:幸,希冀之词。《诗经?大雅?生民》:“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左传?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异患:意外的祸患。这里指仕途风险。干:相犯,侵扰。(9)盥(guàn贯)濯:洗涤。盥指洗手,濯指洗脚。散:放开。襟颜:心胸和容颜。(10)沮、溺:长沮、桀溺。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注(7)。心:指隐耕之志。乃:竟。相关:相合,相通。 (11)叹:指因遗憾而叹息。[译文]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身安?初春开始操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扛犁把家还。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农民劳作岂不苦?不可推脱此艰难。身体确实很疲倦,幸得不会惹祸患。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之下与我伴。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无怨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