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性”——解读《归园田居》(其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回归“本性”——解读《归园田居》(其一)

ID:1159575

大小:55.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回归“本性”——解读《归园田居》(其一)-旅游管理回归“本性”——解读《归园田居》(其一)曲艳婷本文主要探讨陶渊明“家”、“环境”和“言行”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本性的回归,他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是他的束缚而是他本性的体现。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以其“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歌风格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中,作为陶渊明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组诗更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了。这组诗作于陶渊明最后一次辞官回乡之后,自此陶渊明再也没有出仕。本文主要通过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解读,分析陶渊明生活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也都是他回归“本性”的体现。 首先是“家”的转变。诗人说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里的“三十年”是指诗人从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初做江州祭酒开始到东晋安帝义熙元年辞去彭泽县令归田的十三个年头,那么为什么把十三夸张的写成“三十”?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诗人觉得这十三年过的及其漫长,仿佛三十年一般,所以如此写。这十三年诗人出仕做官的,对于有着满腹才华,又有着忧国忧民思想的陶渊明来说,他自然是想有一番作为。可以说这段时间“官场”就是陶渊明的“家”,而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就是他的“家人”。这样的“家”把诗人这只喜爱自由的鸟囚禁起来,没有安全感、没有幸福。在这样的“家”里无论诗人怎样努力也是找不到容身之地的。回归田园后,诗人的家又是什么样子呢?诗中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野草屋,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之所,没有“城市”的繁华、条件的便利,有的是那几间小草屋,极简朴、极舒适;没有了官员之间的勾心头角、明争暗斗,有的是田间村头朴实的老农和热心的邻舍。这几句读来,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仿佛诗人不再是被禁锢在牢笼中的“宠物”,乃是可以自由呼吸、随意飞翔的自然的“宠儿”。这个“家”和真正的“家人”才是诗人本该拥有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家”中,诗人才能做真正的“陶渊明”。“家”本该就是温馨的、舒适的,可以让人忘掉烦恼的地方,如若进错了家门,这个“家”无论在别人眼里怎样的好,可是自己会感觉处处不如意,吃不好、睡不香。可喜的是,我们的诗人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那个真正属于他的“家”。其次是环境的转变。诗人这“三十年”在官场中摸爬滚打以求有一番作为,可是身边的环境给他太多的束缚。这段时间他身处的环境可以说有统治者的不信任、吏治的昏暗、人民的凄苦和同僚的排挤等,诗人每天经历的都是一些“污秽”之事。诗人想摆脱这样的环境,他更想带领百姓远离这样的环境和压榨,可是诗人自己的力量实在太小了,他救不了自己,更遑论那些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那!诗人尝试着去逃离,可是心中的报复和对百姓的牵挂让他一次又一次向这环境低头,直至本诗一出,诗人才与这浑浊之环境彻底的决裂了,诗人终于可以不再受此种环境的折磨了。回归田园后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呢?诗中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屋后的榆树和柳树枝叶交错,堂前的桃树和李树繁茂生长,放眼望去,一个个充满着人情味的村庄依稀中出现在眼前,又有那袅袅炊烟不断的上升,又随风散去。不时的听到几声狗叫和鸡鸣,想象着那朴实无华的农民正过着惬意的日子。这些极为平常之物和诗人朴素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静宁和甜美的乡村,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此时此刻梦想成真我想诗人心里应当轻松自在的。无论是诗人笔下幻想出来的“桃花源”还是现实的村庄,都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没有假冒伪善、没有争竞算计和各种礼法的束缚,投身到这自然之中,过着亲身耕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远离喧嚣和烦躁,得一方宁静和自然,美哉!再次是言行的转变。诗人为官期间身上的束缚太多,这让他无法喘息,所以才想要逃离。身在官场就要按官场的规矩去行事,而且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的注意,否则可能因为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就会带来无尽的麻烦。到什么样的场合、见什么样的人要说什么样的话,这就是诗人要学习的。见了上级官员就要毕恭毕敬,即使他们有时会有过分的言行和不合理的政策也要默默忍受;对于同级官员也不能推心置腹,表面上都是同僚可谁又知道每个人的私心那,在他们面前要小心谨慎,以免一个不注意被告到上级那里;对于手下的人也要有一个上级的样子,不能逾越任何一个等级。可是这样的生活对于诗人又有什么意义呢?诗人有心想要为百姓做些事,可是却没有言行的自由,可悲!回归田园的诗人就不用在理会这些繁琐的规矩了,他的言行可以直接反应他自己的内心,不用再去遮掩。诗中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的庭院里再也没有尘俗的冗杂烦事,可以拥有很多自由的时间。这样的境况中,诗人可以自由的行动,不用再理会一切的礼法,诗人可以去田间摆弄庄稼,可以和左邻右舍闲谈说笑,还可以喝茶赏花……总之,以前他不能做的事不能说的话现在都可以随心所欲了,不会再有人窥探她的言行,诗人也无需处处小心谨慎。 人的言行本该就是内心的反应,当诗人从那个假面具之下走出来之后应当是怎样一种轻松呢?我们应该为诗人的勇敢献上掌声!最后,诗人回归了“本性”。“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终于可以“返璞归真”,回到了他的“自然”当中,他的那颗心终于摆脱了一切的束缚,享受这份“自然”。此时此刻,身在田园之中的诗人才是真正的“陶渊明”,他所展现出来的也才是他最真的“本性”。这至真至纯的田园才符合诗人的本性,诗人的人格之美也正是在他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和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烈追求中展露出来的。不管怎么说,诗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