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1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1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含解析

ID:1156627

大小:9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6-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自主学习深化探究文本导学【学习重点】1•积累本诗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背诵本诗。2•理解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体悟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3•赏析本诗的侧面描写和比兴手法。\|基础积累(1)通假字①终老不复取通■②蒲苇纫如丝通③箱帘六七十通•④摧藏马悲哀通•⑤府吏见丁宁通••⑥合葬华山傍通■答案①“娶”,娶妻②“韧”,柔韧牢固1.词语理解③“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脏”,脏腑⑤“叮咛”,嘱咐⑥“旁”,旁边⑵一词多义「举言谓新妇:举动口专由:莫令事不举:■I举手长劳劳1始适还家门:②适4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 「相见常H稀:■儿已薄禄相:■誓不相隔卿:■②相<及时相遣归:好自相扶将:■会不相从许:I登即相许和:■「为仲卿母所遣:■③遣县令遣媒来:■汁七遣汝嫁:⑤施徒留无所施:留待作遗施:■⑥会[会不相从许:I于今无会因:答案①拿,动词;行动,名词;办成功,动词;抬起,动词②出嫁,动词;依照,动词;刚才,副词③互相,副词,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相貌,名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指代兰芝,可译作“我”;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指代仲卿,可译作“你”;指代媒人④女子出嫁后被夫家休弃冋娘家,动词;派,动词;送,动词⑤用,动词;赠送,施与(的物品),名词⑥当然,必定,副词;会面,动词(3)古今异义①汝岂得口市古义:今义:②可怜体无比••古义:今义:③生人作死别 ••古义:今义:①汝是大家子••古义: 今义:①叶叶相交通••古义:今义:答案①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②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③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④古义:大户人家。今义:著名的专家;世家望族;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⑤古义:交错,文中指挨在一起。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3)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①便可白公姥②昼筱勤作息③我有亲父母••④逼迫兼弟兄••答案①意义偏“姥”②意义偏“作”③意义偏“母”④意义偏“兄”(4)虚词归纳①乃③且乃投水而死:何乃太区区:■「十七为君妇:■慎勿为妇死:阿母为汝求:I自名为鸳鸯:吾今且赴府:■磐石方且厚:④因于今无会因:因求假暂归:答案①副词,相当于“于是”;副词,相当于“竟”②动词,做;介词,为了;介词,给、替;动词,叫作③暂且;又 ④机会;连词,相当于“于是”2.词类活用(1)孔雀东南飞:••(2)勤心养公姥:■⑶手巾掩口啼:••(4)卿当日胜贵:■(5)槌床便大怒:■(6)口名秦罗敷:■(7)谢家事夫婿:(8)交广市鮭珍:(9)千万不复全:(10)逆以煎我怀:(11)足以荣汝身:■(12)便利此月内:■答案(1)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南(2)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心(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手巾(4)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一天天地(5)名词用作动词,拍,敲击(6)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名叫⑺名词用作动词,侍奉,服侍(8)名词用作动词,买,购买(9)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1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荣华”(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最吉利”3.特殊句式(1)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2)为仲卿母所遣:(3)誓天不相负:(4)君既若见录:(5)亦自缢于庭树:答案(1)判断句,用“非为”表示否定判断。(2)被动句,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3)宾语前置句,这里的“相”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可译作“你”,放在谓语“负”之前。(4)宾语前置句,这里的“见”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自己,可译作“我”,放在谓语 “录”之前。(5)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庭树”作状语,“于”相当于“在”。2.语句翻译(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译文:(2)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译文:答案(1)墓地周围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枝枝互相覆盖,叶叶相互挨在一起。(注意前两句之间为互文译法,“交通”为古今异义)(2)多多告诉后世人们,以这事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关键词:谢、戒之,省略的宾语部分)兰整体把握1.请朗读全诗,理清诗歌的发展脉络。答:答案托物(孔雀)起兴——兰芝自请回家——仲卿为妻求情——焦母怒而不许——兰芝辞别婆、姑——夫妻路口分手——兰芝冋家见母——阿兄逼妹改嫁——兰芝、仲卿相约同死——两人双双殉情——合葬化鸟双飞2.本文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尝试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答:答案诗歌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焦仲卿:忠于爱悄,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己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重点突破1.故事一开头刘兰芝向仲卿自陈吋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为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重复交代?答:答案(1)表明了刘兰芝的聪明伶俐、心灵手巧。(2)刘兰芝有这样优秀的品德仍被驱遣,再次强调了刘兰芝的无辜与委屈。(3)照应了刘兰芝“三tl断五匹”以及做嫁衣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的情节,表现刘兰芝的勤快利落。2.刘兰芝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答:答案这表现了刘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从中看岀她遇事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离别前“严妆”这个细节精巧而别致,对于刻画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可以说有“一石三鸟”的作用:①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刘兰芝外貌的俊美;②刘兰芝梳妆打扮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充分展示了她蒙受委屈后保持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情操和柔中寓刚的性格特征;③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刘兰芝不愿离开焦家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和凄楚。3.为什么两家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答:答案(1)“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一对恩爱夫妻被活生生地拆散,无论他们怎样哀求都不被允许,当他们为爱情殉难之后,却得到了想追求却追求不到的结果,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们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2)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兰美点赏析1.诗歌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以及刘兰芝再嫁时热闹的场而?答:答案(1)这是侧面描写,从而衬托了刘兰芝的美丽岀众,多才不凡c(2)刘兰芝虽然是被驱遣之人,但她的美貌才德为大众所知,她再嫁的热闹无疑是对焦母的否定。(3)同时也为焦仲卿获知刘兰芝最新的消息交代原因。2.赏析比兴手法。(1)诗歌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2)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古诗中“赋”的手法,诗作采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答:(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使用了什么手法?这个手法使用恰当吗?答:答案(1)这两句是托物起兴的手法,以飞鸟徘徊起兴,来写夫妇离别,这是汉代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引起下文,一则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引出故事;二则营造哀怨缠绵的气氛,为全诗定下悲伤的基调。(2)赋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诗作在这里采用这种手法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兰芝的无理,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对焦母的愤怒。⑶“比”的手法。“磐石”坚固,“蒲苇”柔韧,以此来分别比喻仲卿和兰芝的感情,恰当而形象。学后自评强化训练拓展撐高—、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咅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哽咽(yl)公姥(md)槌床(zhul)相遣归(xiang)••••B.蔵響(ruT)婀娜(C)爲寸掌(珀)明月瑣(dang)C.主簣(b(i)饋钱(ji)弯泰(pi)薄禄(xiang)D.警石(pan)伶僧(ping)龟奄(yan)金够鞍(16u)答案D解析A项“槌”读chuioB项“蕤”读ru仁C项“赍”读jT,“相”读xiang«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留待作遗施■施:赠送,施与(的物品)B.谓言无罪过■言:说话C.寻遣丞请还■寻:不久D.便可白公姥白:告诉,禀告答案B解析言:以为。1.下列句子中的“令”字与“便言多令才”中的“令”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莫令事不举B.县令遣媒来••C.朝令而夕改D.有此令郎君••答案D解析A项让。B项县里的最髙行政长官。C项命令。D项美好。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婀娜随风转②勿复重纷纭③便利此月内④槌床便大怒⑤可怜体无比⑥千万不复•••••••••••全⑦徘徊庭树下••⑧跚躅青鴉马⑨窈窕世无双••••A.①②⑦⑨B.⑤⑥⑧⑨C.⑥⑦⑧⑨D.③⑥⑦⑨ 答案c解析①古义:轻轻飘动的样子。今义:(姿态)柔软而美好。③古义:适宜。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④古义:古代的一种坐具。今义: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⑤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②渐见愁煎迫②作计乃尔立②叶叶相交通■②大人故嫌迟■A.①府吏见丁宁■B.①君尔妾亦然C.①会不相从许■D.①故作不良计答案B解析A项①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②表现出。B项代词,相当于“这样”。C项①表示一方,相当于“你”;②互相。D项①故意,②总是。二、考点对练——傩丈本帚垮点,Q垮点明鋼怯【链接考点一瞬嗖询欷的衫兔(1):心的衫參解析考点: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意象结晶,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鉴赏人物形象——因人悟神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悄主人公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塑造一个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理想的感悟。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我们通过诗人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审题吋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答题路径:(1)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即时对练】阅读下面的选段,然后回答问题。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诗屮刻画了焦母怎样的形彖。答: 答案焦母是一个蛮横、刁钻的家长。她容不下勤快、贤惠的儿媳,更听不进儿子的辩解,一意孤行,无情无义;同时她还是一位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三、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注]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注】按:读ru6,“揉搓”之意。(1)试简析词屮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答:(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为历代评论家所推崇,请赏析其妙处何在。答:答案(1)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杆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2)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儿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⑴概插“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答:(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答:答案(1)意彖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同:①写出了愁Z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解析本题考查品味意象的含意,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通过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1)“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后来古诗词中常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同时注意文中描写杨柳时使用的“柔”字,交代出此时的杨柳是初春的杨柳。“飞絮”即“柳絮”“杨花”,“飞絮”为暮春之物,轻柔多情,漂泊无依,成为迁客骚人、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表达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之情、漂泊的悲凉以及离别的感伤。(2)分析两首词中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都是以水喻愁,但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四、语言表达9.给下面标序号的句子排序,填入文段的空缺处。(只填序号)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五言诗大兴的局面。。这些诗语言浅近自然,诗境清远平和。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钟蝶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0①《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②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民歌影响文人创作的一件值得彰明显著的大事。③有的作品述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④汉末的许多五言诗,因为作者姓名不可考,自晋代以后就被称为“古诗”。⑤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答案②④⑤①③⑥解析②句中“值得彰明显著的大事”紧承前文“大兴的局面”,故②为首句;⑤句中“其中”紧承④句“古诗”而来;①句又承⑤而来;①句中“主要表现”和③句中“还流露出”都是⑥句“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的表现,故⑥在①和③后。10.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话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这次演出的节目单:(1)《孔您纟亦处》(应仔汉&為久飯《孔您纟亦处》)演出:爲一(二)班(2)《需鬲》(应厲辔爲《常鬲》)演出:爲二(云)戲(典他略)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强晩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答:答案(示例)感谢高一(二)班的精彩表演。是啊,我们知道,封建传统礼教的一统天下无疑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民主思想和封建传统出现斗争的一部作品。有请高二(五)班为我们带来《雷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