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5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5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ID:1156476

大小:65.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6-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15离骚(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其文学价值。2.积累相关字词,理解诗歌大意。3.能结合句子分析屈原的形象特征。4.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5.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与《离骚》相关的文学知识,引导学生准确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的字词,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欣赏屈原的形象特征,理解屈原为追求理想、实现美政而执著不悔的精神。并结合相关名句进行鉴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多媒体出示对联一副,请判断这副挽联是悼念谁的?并说明理由。)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提示:①“招魂”“九歌”都是屈原作品的名字。②屈原作品中多写到“香草”。③“三户地”是“楚地”的别称,项羽曾说“楚虽三户,亡秦必矣”。④“呵壁”“湘流”,屈原曾经被流放到湘水一带。二、屈原和《楚辞》屈原和《离骚》简介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上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2.《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三、释题和背景知识1.释题:“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2.课文背景: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 四、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1.正音释词。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汩(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蕙茝(chǎi):香草名。猖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2.听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是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体现出整个句子的似断实连,若连若断。3.结合注释,仔细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教师指点学生理解课文大意。)4.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交流并讨论后由教师翻译难点部分。五、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第1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第二层(第2段):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第三层(第3段):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六、布置课后作业1.熟读全诗。尝试背诵“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到“来吾道夫先路”。2.完成课后练习三。3.思考:屈原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第二课时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几张屈原不同穿着打扮的图片。)要求学生挑出最喜欢的一张并说明理由。二、人物形象研讨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屈原的与众不同?(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句子来回答。)明确:①出身不凡,血统高贵;②兼有内美和修能;③打扮与众不同;④追求高雅;⑤执著于理想。2.在这与众不同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屈原?明确: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虽然“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但屈原“忍而不能舍也”。出于对理想的信仰、对信念的执著、对楚国的爱,他的心一再受伤,但九死不悔,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热忱。屈原不怕任何的打击报复,不怕“余身之惮殃兮”,只怕“皇舆”之败绩。为国家四处奔走,哪怕被小人进谗言,也不担心,只是担心国君不信任、不重用自己。对国君的劝谏充分表明了他圣君贤相的理想。3.如何看待屈原的理想?参考: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作为一名理想的殉道者,屈原用他的生命和热血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形象,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是他们力量的源泉。4.诗歌是如何塑造屈原形象的?参考: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三、课堂小结《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四、拓展补充屈原的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五、布置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就是为了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观点去衡量屈原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吗?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