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 毕业论文

ID:1156274

大小:4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曲靖师范学院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离骚》中的屈原形象学生姓名:学号:系别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三完成日期:2013年3月15日7 《离骚》中的屈原形象【摘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年轻时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在艰难的政治环境中,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然而保守的贵族党人嫉贤害能,怀王听信谗言,疏远最终放逐他,诗人报国无门,理想彻底破灭,最终以身殉国,投江自尽。他的一生是悲壮而崇高的。在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活中,仍心怀拯救国家,虽受尽打击迫害,却忍辱负重为国培育英才,始终保持着自己高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以身殉国也不愿苟且偷生,这种节操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关键词】理想悲壮崇高一、屈原生平简介屈原是战国楚国人,青年时就见闻广博,关心国家安危,长于文辞,深受楚王器重,任左图之职(相当于副宰相),在朝中与群王商议国事,外出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当时朝中有一上官大夫,因争宠而妒忌屈原之才能,便设法陷害他,在怀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傲、藐视君王,天下事非他莫能。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并降为三闾大夫。屈原出于对楚国的热爱,任悉心从事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热忱为朝廷培育贤才。后来秦国为挟持楚王签订割地和约而使诈,屈原拼死谏阻怀王,并与朝中贵族党人发生冲突而触怒怀王,被放逐汉北。楚怀王终于被骗,死于秦国。秦襄王继位,屈原痛斥贵族党人的误国行径,被子兰诽谤诬告,秦襄王大怒,又将其放逐到更偏远的沅湘、汨罗一带。此时秦国摧垮了楚之盟邦齐国,又大举进攻楚国,楚面临灭亡之难,而秦襄王君臣依然醉生梦死。屈原痛惜于理想的破灭,国家的危亡,人生的苦难,决心以结束生命来表达他对腐朽王朝的抗议和与祖国生死与共的情愫,终于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流传至今)自投汨罗江,结束了他悲壮而崇高的一生。二、悲愤之作屈原遭到两次放逐,在江南多年之后,回顾平生整个奋斗历程:他痛恨楚王听信谗言不察明事理,7 颠倒黑白,自己秉公守正,竭尽忠诚智慧,侍奉君主,却遭谗臣离间,正直的人为世道所不容,忠诚之人被诽谤,可靠之人被猜疑。诗人怀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楚王的忠心,对苍生的哀悯,对理想破灭的悲愤,写出了怨愤之作《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篇带有自叙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主要叙写屈原的政治遭遇,倾诉爱国情怀。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追求理想、坚强不屈、德才兼备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现了诗人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反映了诗人对楚国政治黑暗腐朽的愤慨以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美政理想和理想破灭后的悲痛哀怨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实质就是屈原形象,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胸怀美政思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振国兴邦,却为黑暗势力所困,从而引起悲剧性的冲突。楚王听信谗言而疏远、放逐他,屈原虽遭放逐,仍眷念着楚王,想回到朝廷,希望有机会能促使君王悔悟。他渴望扶持君王,拯救国家,想扭转衰弱的局势,却始终没有办法,因此不可能重返朝廷,最终看出楚王是不能觉悟的。他源于对祖国的热爱,上下求索,不断努力寻找救国的机会,千辛万苦却唤不醒昏庸的楚王,致使他报国无门,感到万分悲痛、绝望,导致以身殉国。一、人格美的体现诗人崇高而悲壮的一生主要体现于《离骚》,具体如下:(一)崇高的理想屈原一生孜孜以求,辅佐君王统一天下,他不断地勉力自修,尚在青年时期便知识渊博,才华卓越,并培植了大量人才,希望能为国效力。当时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屈原担任左徒之时主张对内修明政治,推贤选能,对外联齐抗秦,如果按这个策略,统一天下是有可能的,为了这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屈原决定全身心投入到政治改革的大潮中去。长诗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诗人与楚国同宗共祖;“摄提贞于孟陬兮,为庚寅吾以降”表明诗人出生高贵,降辰非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指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并赋予他美名,诗人对自己也很自信,表现了对祖国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诗人并不满足于先天的赋予,而相当在乎后天的修炼:“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个人素质提高了,他希望辅佐君王,又担心时光飞逝,为国做不出事业,“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的诗句,体现了诗人急于报国的心情。令他更为担心的是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因此他劝导楚王应趁年壮抛弃污秽,改变陈旧的法度,并表明愿为君王引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于是诗人以“禹、汤、文王”的清明政治,尧舜的正大光明跟昏庸失国的桀纣相对照,暗示楚国此时群小乱围,前途危急,他企图通过对古往盛世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榜样。7 (二)艰难的探索屈原希望楚怀王廷揽贤能,广收才俊,实现其法治的精神,刷新贵族领主政治制度。然而当时楚国社会现实无比黑暗,贵族统治集团反对改革,对外屈辱求全,对内倒行逆施,更严重的是君王昏庸无能,不辨是非,为群小进谗创造了条件。于是屈原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极大冲突,正确的策略不采纳,以令尹为代表的贵族妒忌他的才能而设法陷害,致使屈原的道路充满了苦难。但屈原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便是他坚持理想,永不妥协的宣言。屈原的一片苦心并没有得到理解,他的秉公守正,直言进谏因触犯了旧贵族党人利益而发生了冲突,以致遭受沉重打击,“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昏君听信谗言使诗人诧异,但他并没有被黑暗势力所压倒,“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令诗人更为伤心的是:“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想当初君王对他何等器重,如今却听信谗言疏远他。这里诗人遭受了极为不公正的待遇。诗人忍辱负重为国家培育了很多忠贞贤臣,希望能为国所用,而如今:“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朝廷内群小勾心斗角而相互嫉妒,世事混浊和人心道德的败坏,贵族党人苟且偷生,自己有了贪心而推量别人也有贪心,是诗人感到怨愤和失望,更令他难过的是在这种世风影响下,原本为国家可用之材,也随风成俗,看风使舵,失节变质。面对这些现实,诗人并没有妥协,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仍保持高尚的品格,非常刚毅、坚强:“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虽不周於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遗则”。在回顾往事时,诗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诗人对楚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楚怀王不理解,朝廷内小人攻击,他感慨万千,怅恨怀王昏庸,听信谗言而不察明真相,自己与世俗、朝廷又格格不入,一再被怀王疏远。残酷的现实,深刻地刺痛着这颗伟人的心灵。早收了如此大的打击,诗人依然强忍着冤加自身的耻辱:“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条为国为民的献身之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不正是诗人的伟大之所在吗?这样的品格,这样的理想是多么崇高!可是,正所谓贤臣遇不到明主,诗人所热爱的祖国,原本是一个富庶强大的国家,有着统一天下的诸多条件,如今由于变法的失败,国政被旧贵族把持,日非一日。朝廷上下极为腐朽,世道浑浊,诗人由于直言进谏而被疏远,小人残害致使被怀王疏远,失去了报国的机会。在坚强的灵魂也经不起一层深一层的摧残,于是诗人想到了隐退:“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7 。同时有十分矛盾,自己热爱祖国,竭尽忠诚而怀王不采纳,又遭排斥,最终他还是隐退了。在此后,诗人虽然走了隐退的道路,但也没因此而从俗,他一如既往的保持自己的高洁的品行:“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认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我们从这里所看到的是一种忠于理想,死而后已的精神。他怀着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王的忠诚,剖白自己愿为楚王前驱开路的心迹和效法“三后”,为国奔走效劳的理想,并为这做出了许多努力,却因才能出众被群小进谗,君王疏远,忍辱负重培植人才也化为“淫秽”之物,直言进谏后遭废黜!诗人耿介的人生充满了苦难,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诗人既震惊又痛苦,到了无法选择之时,只有隐退。对于既有报国理想又有治国之能的诗人,却得不到重用,是何等悲哀!(三)坚贞而炽热的爱国之情在自己的理想得不到理解,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还不应该坚定自己的原则和处事态度?自己已不能在祖国容身的情况下,应不应该出走远逝,到他国去寻求知音,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于是出现了女媭、巫咸、灵氛的劝说、假设。女媭对诗人的执着表示反对,并心痛一再斥责,曰:“鲧婞直以亡身,终然殀乎羽之野”。意在表明历史上刚直而忘我之人,最终也没有好结局,现在世道混乱,黑白颠倒,满朝内大小官员同流合污,看风使舵,为什么还那么固执不听劝告呢?也就是劝诗人从此折节从俗,与世浮沉。在以往的生活中,诗人的态度是“依前圣以节中”,而要从此改变初衷,叫诗人怎么做得到呢?诗人感到非常的痛苦,重温了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回顾前朝那些追求正义者的命运,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更增强了他原有的信念,同时也激发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九死不悔的胸怀:“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这正是灵魂崇高的体现,同时:“曾歔欷余郁邑兮,沾余襟之浪浪”,又是那么悲哀,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深切的痛苦折磨着诗人。在此,诗人求得了真理,怀着实现理想,挽救国家的强烈愿望,进入精神的幻觉状态:“耿吾既得出中正”,暗含了重华对诗人的肯定,于是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想找到一条通向“哲王”的道路,便乘风上升,傍晚他到达了昆仑山的悬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途中充满了千辛万苦,但诗人却毫无畏惧,他夜以继日的赶路,为当他奔波劳碌终于到达天庭时,却是:“倚阊阖而望予”。诗人遭受了求索的第一次失败,这象征着君王已被奸邪所包围。诗人在为国担心,无精明强干之才难以成事而尽力唤醒楚王,为此诗人发出了感叹:“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面对帝王的冷漠,他并没有放弃求索的信念,于是度过白水来到阆凤山,举目四顾却是“相下女之可诒”。诗人不禁泪下,其实这里并没有神女,接着诗人漫游到春神仙宫,想“美女”表达了自己的一片深情:“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可“美女”却是“虽信美而礼兮”。这样诗人遭受了求索的第二次失败。上天求女失败了,诗人回到大地求索:“见有娀之佚女”7 。于是托媒人去传话,而媒人却说简狄不好。这里暗含诗人对楚国的担心,无精明之臣,难成大事,感叹:“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至此诗人受了第三次求索的失败。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但天阍不开门,佚女实难求,幻想破灭了,这天上实际上是人间的象征,说明再返朝廷,受到楚王的信任是不可能的了,缤纷的神界并不没有给黑暗的现实带来丝毫的光明,诗人万分绝望:“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此终古”,他将如何选择今后的道路!诗人在极度苦闷彷徨中,又“命灵氛为余占卜之”,占卜的结果是明君贤臣自会相遇:“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有其女”?既开导诗人也劝他远走高飞,离开楚国。曰:“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眩兮,熟云察余之善恶”?意在劝诗人天下之大,并非楚国无路,如今的楚国已面临灭亡,不必要老眷恋故土,应离开楚国,宁寻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诗人内心十分矛盾。于是又去请教巫咸,巫咸勉励他趁年华未晚到各地去寻志同道合的人,并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例子。由此,诗人该怎么做?他内心充满矛盾,回顾楚国现实:“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感叹正人堕为群小,而且:“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如今坏人把持朝政,自己竭尽全力却得不到重用,反而屡遭迫害及摧残,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苦难,诗人对楚国感到彻底失望,只有远离故土,另寻出路:“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流”。诗人先折玉树琼枝为食,有捣玉为屑做粮,以飞龙为架,用谣象饰车,选好吉日动身。去极远的西方昆仑,于是:“朝发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然后经流沙,渡赤水,指挥蛟龙搭桥,命令西方之神少皞帮助渡河。虽路远多艰,诗人仍奋力前行,正当诗人在跨空而逝,即将远离故国之际,忽然俯视到自己的故土旧乡,这时仆悲马怀,再也不肯前行。这里,女媭、巫咸、灵氛和诗人的谈话,只是诗人的一种幻想,借以表现诗人在现实斗争中的曲折复杂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诗人的远大政治抱负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统一的问题。在女媭的“明哲保身”、巫咸的“以妥协代替斗争”、灵氛的“另寻明主”的诿惑下,诗人似乎动了心,而幻想终归是幻想,它无法脱离现实,因此在即将远离故土之际,伟大的爱国热情终于使这种诱惑完全破产,由此诗人也在思想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他再也不忍离国而去。(四)悲壮的选择屈原凭借着自己崇高的理想和才能,想拯救国家,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7 的放逐,使他彻底失望,他既不愿随风从俗,又不忍离国而去,这两条路都无从选择,他的理想与现实激烈的矛盾如何解决?诗句“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表明楚国统治集团内再也没有贤明的人,诗人已无法寻到明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哀叹自己美好的理想已无法实现,这是一颗伟大的心灵,在遭受了无比深沉的摧残之后,所发出的最苍楚也最动人的呼声。在诗人看来,死去原无悔恨,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以看够太多的污秽和耻辱,唯有祖国大地的清澈江水,方能一洗冤屈;另外,如果这种死能换得一个世界的反省和自救,也并不值得痛惜。因此,诗人为了国家,为了理想,为了人格牺牲,具有伟大悲剧的历史意义。四、悲剧却光辉的一生《离骚》是屈原用血泪凝成的,集中体现了屈原的奋斗历程,他走过的路,充满了苦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历经风雨,而楚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注定了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他也知道坚持理想会遭来祸患,却毅然决然地走下去,让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从疏远到放逐的三十多年岁月中,虽受尽打击余迫害,却从未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格。热爱楚国,却不被人理解,想离开楚国又内心不忍,前途阻断,理想破灭,人生苦难,国家危亡,报国无门,使屈原完全绝望,于是作出了以身殉国理想的抉择,怀着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悲愤和痛苦,结束了他悲剧却光辉的一生。屈原执着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人格品质,在艰难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精神,使他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永远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上的精神楷模,给予我们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参考文献:1、《画说史记》列传第三部·61-101卷·华艺出版社。2、《古文观止》注释本《屈原列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3、《中国文学百家精品文库》屈原辞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4、《中国古代文学》(上)云南大学出版社。5、《中国文学名作赏析》科学出版社。6、《楚辞》中国古典译著丛书·广州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次印刷。7、《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褚彬杰著。8、《中外名人修养文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