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导学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2

ID:1151576

大小:78.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学习重点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字音词语以及梁启超的名言。2.读:分析课文结构,学习论证方法。3.写:学习选用论据写一个作文片段。4.练:理解对比论证的作用。阅读识记一、诵记名言警句梁启超的名言1.人生百年,立于幼学。2.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3.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4.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5.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6.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和工作,“乐业”就是高兴地从事自己的职业。敬业和乐业是一个人对职业的一种正确的态度。本文是七十多年前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发表演说时的演讲稿。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敬业乐群”是该校的校训。 2.文体知识演讲词是演讲者参加各种主题演讲时使用的文稿,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演讲词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立场鲜明、态度明确。(3)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4)通俗性。演讲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5)适当的感情色彩。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即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教诲(huì)   ②蛀虫(zhù)   ③赦免(shè)④充沛(pèi)⑤解剖(pōu)⑥承蜩(tiáo)⑦亵渎(xièdú)⑧骈进(pián)⑨聒噪(ɡuō)⑩旁骛(wù)(2)多音字①禅 ②悄③济④偻⑤露⑥强⑦曲⑧累⑨解(3)辨形组词①   ②③④⑤⑥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①言行相顾:言语和行为一致。 ②心无旁骛: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③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④强聒不舍:极力唠叨个没完。强,勉强,硬(做)。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⑤敬业乐群:专心于学业或工作,乐于与同事、朋友一起切磋、交流。⑥理至易明:道理最容易明白。⑦主一无适: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⑧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2)近义词辨析①直接·直截·直捷辨析 “直接”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的,跟“间接”相对;“直截”指(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捷”与“直截”相同。运用 a.企业有困难,可直接找政府或职能部门领导进行协调解决。b.诗人们不直截(捷)明白地表现心中的眷恋不舍,而是通过这种委婉、曲折、复杂的时空构成模式来寄托胸中情谊。②出神·入神辨析 “出神”和“入神”都是形容词,都可以形容人的心神专注。“出神”指因精神过度集中而发呆,强调神态格外专注,到了发愣的地步,有时可写作“出了神”。“入神”指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强调注意力格外集中,到了入迷的地步,有时也可写作“入了神”。“出神”侧重于强调人的神态,“入神”侧重于强调人的注意力。运用 a.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b.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四、速读感知课文读完课文你读懂内容了吗?作为一篇演讲词,你能说说作者演讲的思路吗?答: 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总起全篇,提出论述中心——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条理清晰,纲举目张。读写探究一、重点突破1.什么是“敬业”与“乐业”?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文中的“业”和“敬业”精神?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从事一种职业,力求做到圆满,就是“敬业”。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从劳苦工作中找出快乐来,就是“乐业”。对于“业”不能只局限地理解为狭义的职业,它可以广泛地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局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对于“敬业”精神,应该理解为热爱自己的事业,干一行,爱一行,不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3.下面两句话都是《敬业与乐业》中引述的孔子的话,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引述这些话的?引述这些话有什么目的?(1)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第(1)句话是本文作者在阐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的观念时所引的话,作者认为做事要敬,就是把全副精神都用在事情上面,丝毫不可分心。而孔子的这句话,赞成人人要按自己的职责办事,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为旁的事劳神,与作者的主张一致。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可以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供有力的佐证。第(2)句话是作者为解释为什么要乐业而引用的,作者认为凡职业都有趣味,能够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人类的生活才有价值。而孔子就是从他的自身经验中领略出趣味来的,所以说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以乐为至高无上境界的话。可见圣人在几千年前就有这个体会,从而反证作者的见解。二、疑点探究4.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观点一: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而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观点二: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怀疑。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成,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三、美点赏析——写作特色5.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语言方面也是平易畅达。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演讲词开头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主体部分分别论述时,用了序次语“第一”“第二” ,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演讲的层次。在证明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演讲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尤其是引用的古代名言警句,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为有力。(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由于是演讲词,一向主张文章应“平易畅达”的作者,自然更加注意语言表达的通俗浅显,让听众容易理解。全篇演讲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如果文字较深,就用语体文加以解释,很自然地化深为浅。这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文言尚很盛行的20世纪20年代初,是相当不容易的。这篇演讲词的用语准确、周密,还多次运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了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这些表达手段,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如“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等。四、随堂写练6.这篇演讲词开头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在证明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作者举了多种论据,论据的精选运用,使演讲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论据要充分。(300字左右)妙笔生花  答案 (示例)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只好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语文大视野学问之趣味梁启超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佛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有如何如何便会尝得学问的趣味。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第一,“无所为”。趣味注意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为达到目的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话故弄虚机,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更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第二,不息。“鸦片烟怎么会上瘾?”“天天吃。”“上瘾”这两个字和“天天”这两个字是离不开的。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他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得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这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经营学问的器官一齐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动筷子。诸君啊,诸君啊,诸君倘若现在从事教育事业或将来想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很多机会来培养你学问胃口。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好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一点钟哪里不消耗了?千万别要错过,闹成了“学问胃弱”的症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好吃。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入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窗户张一张,再不会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到相当的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前两者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打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地彼此趣味摩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我说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会这样做。哎,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自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的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的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点评 这是梁启超教给自己的弟子如何培养学习的兴趣的一篇散文。作者本是以长者的身份来教导下一辈,但此文却丝毫没有说教之气,而似同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边怡然自得地饮酒,边绘声畅谈。让人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会心一笑的心得。《学问之趣味》中,关于读书中如何“尝得学问的趣味”,梁先生教给我们四条路:“无所为”“不息”“深入研究”“找朋友”。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梁启超这些经验之谈,正好暗合了中国传统读书人所追求的几种境界:“无所为”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心无旁骛做学问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恰好应合了王国维“读书三境界”中的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因为有“无所为”的心性,才肯去“独”上人迹罕至的“高”楼;而只有具备了“不息”和“深入研究”的精神,潜心读书,才能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痴如醉的境界。当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层次,便是从书中有所得,这样我们就可以按梁启超先生的做法,“找朋友”来“摩擦我的趣味”,这时“学问之趣味”便不请自来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