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7阿房宫赋 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7阿房宫赋 word版

ID:1148622

大小:3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阿房宫赋》课标要求考纲要求1 、朗读全文,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情感2、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 记住常见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指出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说出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难点】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第一课时【预习案】1.文体简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2.知人论世: 杜牧(803~ 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本文和《六国论》都有一个共同指向,即,总结历史经验,针砭现实。3.给加粗字注音骊山 ()  缦回  ()     不霁何虹  ()      焚椒兰   ()    妃嫔媵嫱()   辘辘   ()          剽掠    ()       杳不知 ()          尽态极妍()       鼎铛    ()      迤逦   ()          锱铢    ()    架梁之椽 ()       在庾之粟粒  ()      横槛 ()        呕哑  ()    参差   ()      鬟 ()               囷囷 ()  第一课时【预习案】一、研读第一段(一)、重点字词: 1. 六王毕,四海一(         )(         ) 2 . 蜀山兀(         )   3.直走咸阳(         ) 4. 二川溶溶(         ) 5. 囷囷焉(         )(         ) 6.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7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二)古今异义 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4.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5.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四)特殊句式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二、 梳理文章的第2自然段重点词句并试译该文段  (一)重点字词: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           ) 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         ) 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 7、弃置逦迤(         ) 8、奈何取之尽锱铢(         ) (二)古今异义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义:                          今义: 韩魏之经营古义:                          今义: 齐楚之精英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四)特殊句式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掠,宫车过也。 【探究案】一、翻译1.六王毕,四海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第一、二段主要写什么?我的疑惑:第二课时【预习案】一、梳理文章的第3自然段重点词句并试译该文段    (一)、重点字词: 1、秦爱纷奢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多于在庾之粟粒                    4、管弦呕哑..                          5、独夫之心 6、日益骄固..                           7、函谷举. (二)古今异义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四)特殊句式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3、 戍卒叫,函谷举, 二、梳理文章的第4自然段重点词句并试译该文段 (一)、重点字词:1.使六国各爱其人 2.则足以据秦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二)词类活用: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特殊句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文言翻译  1、亲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探究案】 一、文言翻译  1、亲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1.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2.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三、积累一词多义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爱:  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我的疑惑:【训练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 B.②⑤C.③④  D.①⑤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9.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自主区】【使用说明】教师书写二次备课,学生书写收获与总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