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单元第4课 《阿房宫赋》(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单元第4课 《阿房宫赋》(教案)新人教版

ID:1148621

大小:2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阿房宫赋知识目标: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载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匀、庚、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能力目标: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德育目标: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2、背诵全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掌握赋体“体物写志”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二、解题1、杜牧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报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二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2、简价“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3、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钯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育心的。他在《上知已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三、研习课文1、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2、具体研习第1段。(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2)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统一建宫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宏伟瑰丽宏大宽大(3)学生再读或试背课文。3、具体研习第2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2)提问: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后天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刀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后天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板书:阿房宫的美人、珍宝美人之多珍宝之富(3)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4、具体研习第3段。(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戌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对比事理板书:由描写转为议论秦王骄奢宫化焦土(3)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5、具体研习第4段。(1)教师范背4段。(2)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育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3)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4)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5)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四、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1、提问: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明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2、讨论: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上梁山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机关报特点?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至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反复育读或训练,进一步了解“赋”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情况(抽查2—3名学生)二、导入新课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朝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戌卒的呐喊之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三、欣赏文章的语言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画出来。2、结合“赋”的语言特点,师生共同品析学生画出的句子。(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明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地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谓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张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统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明确: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基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若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5)品味“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明确: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3、根据以上对课文语言的品析,你认为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从全文看,句式有什么特点?明确:用得最多的一种写法是夸张;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对偶、排比;从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结合。4、用简洁的话概括《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明确:铺采摛文,语言华丽。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领略品味了《阿房宫赋》的华美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育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