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14阿房宫赋教师用书粤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14阿房宫赋教师用书粤教版

ID:1148600

大小:841.06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4 阿房宫赋本课话题 ——责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灭族秦国王室的是秦国自己。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没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没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其结果只能是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一国之君,如果缺少了责任,就不仅是对个人的不负责,更是对天下百姓的不负责。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当八国集团峰会在意大利拉奎拉开幕时,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年龄在14至17岁之间的青少年也正在罗马召开会议,商讨着与八国峰会几乎一模一样的全球性热点话题。这就是前来参加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的“青少年八国峰会”的代表们。这些青少年就如何改善全世界儿童的状况进行交流和辩论,并且讨论有关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危机、非洲发展和优质教育等热点问题。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与出席本届八国集团峰会的各国领导人进行了对话,呼吁八国集团兑现承诺。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骊山(  )        囷囷(  )水涡(  )不霁何虹(  )媵嫱(  )(  )辇来(  )晓鬟(  )鼎铛(  )逦迤(  )(  )锱铢(  )(  )架梁之椽(  )【答案】 lí qūn wō jì yìnɡ qiánɡ niǎn huán chēnɡ lǐ yí zī zhū chuá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一(2)为(3)爱(4)焉(5)之(6)于【答案】 (1)动词,统一 数词,一把 副词,一旦 (2)动词,成为 动词,做 (3)动词,喜爱 动词,爱护 (4)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句末语气词,不译 疑问代词,在哪里 (5)动词,往,去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秦人 (6)介词,到 介词,表比较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____________(2)朝歌夜弦(    )____________(3)族秦者,秦也(    )____________(4)骊山北构而西折(    )____________(5)辇来于秦(    )____________(6)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____________(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出现彩虹 (2)名词用作动词 唱歌;弹曲 (3)名词用作动词 灭族 (4)名词用作状语 向北;向西 (5)名词用作状语 乘着辇车 (6)动词作名词 指积累的金玉珠宝之物 (7)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鉴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3)韩、魏之经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筹划,计划,组织。(4)齐、楚之精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比喻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答案】 (1)宫室群参差分布,彼此回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 (2)天气。 (3)积累的金玉珠宝。(4)事物的精华部分,比喻金玉珠宝等物。(5)可惜。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戍卒叫,函谷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秦人不暇自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谁得而族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判断句 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2)判断句 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3)判断句 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4)被动句 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 (5)宾语前置句 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 (6)状语后置句 让那撑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 (7)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 (8)省略句 隔五步有一座高楼,隔十步有一座台阁。 (9)省略句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来的龙? (10)省略句 谁能够灭亡(他们)呢?[常识·速览][识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尤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大李杜”)。著有《樊川文集》。[探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写作本文的缘起时,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16岁继位,好声色,兴土木,游宴无度,不理朝政,在位3年便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借此赋表面铺写阿房宫的兴毁,实则用秦骄奢致亡的故事,规劝本朝当政者,以古为鉴,明兴亡大道,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巧识文]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整体·感知]《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救世的情怀。[文脉·梳理]【答案】 ①六国及秦灭亡原因(讽今) ②警告当世,戒奢爱民[文本·层析]一、阅读1~3段,回答问题。1.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是突出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的一项是(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⑤歌台暖响,春光融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解析】 ①②④三项分别从其占地广、设计巧、想象神奇的角度来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③写宫女们的生活情景。⑤是说宫中歌乐的感受。【答案】 B2.对第2段词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作者连用比喻句构成排比句,极写宫女之多,从侧面写出了统治者的荒淫。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写出了宫女们的惆怅心理;“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运用比喻手法既写出了宫女的不幸,又写出了统治者的荒淫。C.“收藏、经营、精英”在文中都是金玉珠宝之意,“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既写出宫中珍宝之多,又写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D.本段文字着眼于阿房宫中的“宫女之多”、“珍宝之多”,运用对偶、排比、夸张手法极写秦统治者豪华奢侈的生活,从中可以窥见秦亡的迹象。【解析】 B项,“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运用的应该是夸张手法,并非比喻。【答案】 B 3.对第3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本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解析】 D项,“同情”不正确,作者通过此句表达了不安与忧愤之情。【答案】 D二、阅读第4段,回答问题。4.对第4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B.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嗟乎”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护人民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C.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D.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指出了六国如果能够爱其民则足以拒秦;如果秦国能够爱六国之人,则可以使政权传世不灭。【解析】 D项,最后一段运用的是假设论证而非对比论证。【答案】 D   爱好。于:介词,表比较。磷磷:石头在水中突起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庾:露天谷仓。槛(jiàn):栏杆。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比 喻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说清。而杜牧却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活现了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有直接的关系。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一句,运用奇妙的想象,以反诘句的形式来表现比喻的内容,奇特新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写法指导定义: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作用:(1)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3)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使用比喻的手法时应注意:(1)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做认真的分析概括。(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3.迁移应用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注意题干中“三句话”“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分析仿写句的句式特点、思想内容、修辞手法等,展开联想和想象,搜索仿写材料。内容要合理,比喻要贴切,句式要相同。【参考答案】 梦想是花朵,等待着绽放,只要你肯用心;梦想是果实,等待着品尝,只要你肯努力;梦想是土地,等待着结果,只要你肯付出。[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以史为鉴翻看历史,几乎所有覆灭的王朝、政权的警示牌上都写着“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历史是面镜子,前人的教训警醒着后人。 阿房宫绵延几百里,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六国粉黛齐聚一宫,天下珍宝倚叠如山。但是这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诵读《阿房宫赋》,历史的回声从阿房宫的熊熊大火中传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告诉今人,也告诉后人:戒之慎勿忘。【应用角度】 “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2.精彩应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是指“人民”,这里的舟是指“皇权统治”。意即:人民群众可以维护封建政权,也可以推翻封建政权,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顺民意、得民心。秦始皇嬴政持策仗剑,灭六国,吞八荒,囊括四海,建立了秦王朝,也算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可建立了秦王朝后,他不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却推行暴政,修阿房、建长城、焚书坑儒、残民以逞,导致天怒人怨。身为戍卒的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秦王朝很快土崩瓦解,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既强大而又短命的王朝。这里的经验、教训何其深刻,秦朝的灭亡,是他推行暴政的结果,也是人民反抗暴政的伟大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历史,从封建王朝的兴衰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选自《以史为鉴》)[佳作·领悟](教师用书独具)历史明镜高悬绿水是青山的明镜,映射出大山的巍峨与沉稳。露珠是阳光的明镜,折射出太阳的明媚与鲜活。海洋是蓝天的明镜,映射出蓝天的广博与深远。冰川是企鹅的明镜,折射出企鹅的坚强与乐观。我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面明镜,让它照射出我的史学思想精髓,以便指引我在文化之旅中大步前进。于是我对卖镜者说出了我的要求,卖镜者当即捧给我一面名曰“历史”的明镜。太宗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善恶。贞观之治的出现,正是因为有魏徵、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明镜来指给我方向,让我辨清是非曲直啊!”我若有所悟,抬头一看,唐朝一片盛世景象。秦始皇,默然立于照衣镜前,自叹:“我嬴政苦战数十年,终于统一天下,但为何民心不归,百姓竟怨声载道呢?”近臣曰:“陛下亲民爱民才是本啊!”“放肆!”始皇大怒,“斩!”我惊慌失措,如此不爱民,怎能为国君?果不其然,秦朝成为历史上第一短命王朝。昭君,轻轻地抚弄琵琶,轻语道:“倘若我能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长久的和平,也不枉我在这世上走一遭,我本不求荣华富贵,只愿国家安定便好!”有时我也轻抚琵琶,如高山流水欢快,此时我不禁想到:如此无私的昭君自当名垂青史啊! 诸葛亮正在翻看兵书,我不禁疑惑地问道:“天下谁不知丞相?”丞相微微一笑:“天下没有神明之人,只有鉴古才能知今,人应当善于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精华,这样才能神机妙算。”我微笑着告别。捧着这面历史的镜子,我思绪万千。泱泱中华,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他们实际的行动来给我们提供了制作明镜的材料?“原来,鉴古知今,历史是一面真诚的镜子!”我笑着说,卖镜者笑而不语。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一面历史之镜,擦去昔日的尘土,让它的光芒照射世间万物。1.悟如何开头文章开头连用四个排比句,说明了历史是一面镜子的重要含义。迅速入题,立定中心,开门见山。2.悟如何过渡文章第五段就是过渡段,说出历史这面镜子的意义作用。3.悟如何论证作者列举了唐朝、秦王朝、王昭君、诸葛亮的例子,呈现并列关系,分析透彻,有力地回应了论点。4.悟如何结尾文章结尾,再一次强调中心,回应文章开头,卒章显志。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73020107】A.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美丽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远C.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爱:吝惜,舍不得D.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庾:露天谷仓【解析】 C项,爱:喜爱。【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 A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句末语气词,不译;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金银财宝;D项,副词,全,都。【答案】 D 3.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秦人不暇自哀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戍卒叫,函谷举【解析】 A项,省略句,应为“长桥卧(于)波”;B项,否定句中代词“自”作“哀”的宾语,宾语前置;C项,状语后置,应为“于南亩之农夫多”;D项,无标志的被动句。【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3020108】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C.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解析】 A项,古义:宫室群参差分布,彼此回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今义: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B项,古义:事物的精华部分,比喻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比喻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C项,指丝线。D项,古义:可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答案】 C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5~8题。(教师用书独具)5.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D.不敢言而敢怒【解析】 A项,表示承接,其余均表转折。【答案】 A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D.帝感其诚【解析】 A、C、D三项都是被动句,B项为判断句。【答案】 B7.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用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文章后两段是议论,彰显谏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表达了深沉的感慨。 D.秦的暴政,让天下人敢怒不敢言,各级官吏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终于导致了秦的灭亡。【解析】 “各级官吏”应为“秦始皇”。【答案】 D8.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秦始皇却)将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沙石,随意丢弃满地,秦国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2)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但又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阿房宫赋[基础巩固层]1.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导学号:73020109】①人亦念其家念:顾念②蜀山兀兀:山高而秃③不霁何虹霁:天晴④秦爱纷奢爱:吝惜⑤燕、赵之收藏收藏: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等物⑥戍卒叫叫:呐喊⑦函谷举举:攻占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⑤⑦【解析】 ③句中“霁”应解释为“雨止”;④句中“爱”应解释为“喜爱”。【答案】 D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杳不知其所之也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B.吾欲之南海,何如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动词,往,到……去。A项,结构助词,不译。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的限制。C项,代词,代前面所指内容。D项,代词,指六国和秦的灭亡。 【答案】 B3.下列句子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3020110】例句:族秦者,秦也A.六王毕,四海一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朝歌夜弦D.骊山北构而西折【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灭族/弹琴。A项,数词作动词,统一。B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D项,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答案】 C4.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C.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省略句)D.戍卒叫,函谷举(判断句)【解析】 D项,“举”即“被攻占”,应为被动句。【答案】 D5.下列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的规模之大。B.作者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了阿房宫建筑的宏伟豪华。C.段末写宫内歌舞氛围,实际上是在写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建造阿房宫以满足自己耳目之娱的奢靡生活。D.作者描写阿房宫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只是为了体现赋体的特色。【解析】 D项,作者铺陈阿房宫,并非为了体现赋体的特色,而是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答案】 D[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①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注】 ①隐宫是古代的一种酷刑。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73020111】A.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B.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C.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D.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解析】 仔细观察该画线句子,句式有其特点,根据句式,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句意,“阁道”是一个词,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 B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73020112】A.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后来的宰相。B.“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D.“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解析】 A项,丞相不一定是宰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答案】 A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统一天下后,下令群臣议论帝王的称号问题;秦始皇采纳群臣的建议,把自己称为“皇帝”。B.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于是调发隐宫徒刑者七十多万人,挖运北山的石头,从蜀地、荆地输送来木料,建成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C.秦始皇厌恶别人说死,但在他统一天下之前,就开始派人在骊山开凿洞穴,为自己营造陵墓。D.秦始皇夜间易服出行咸阳,在兰池遇上盗贼,他和武士围困盗贼,让武士杀死了盗贼。【解析】 A项,“采纳群臣的建议”有误;B项,“建成了”有误;D项,“他和武士围困盗贼,让武士杀死了盗贼”有误。【答案】 C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秦始皇易服出行咸阳,有四个武士随从。夜间出来时,在兰池遇上盗贼,被盗贼困逼。(要点:“微行”,“兰池”前省略“于”,“见”表被动)(2)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就会自动射向目标。(要点:“所穿近者”为“者”字结构)参考译文:秦国刚刚兼并天下,下令丞相、御史说:“六国国王都已各服其罪,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不改换名号,就不能颂扬建立的功业,流传后世。希望议论一下帝王的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我们谨慎地和博士讨论,都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高贵。’我们冒着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表示地位称号的‘帝’字,叫作‘皇帝’。” 秦王兼并了全国,确定了皇帝这一称号,于是抚巡东部地区,到达琅邪。齐人徐市等上书,说海中有三座仙山,叫作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斋戒沐浴,和童男童女寻求三座仙山。于是派遣徐市挑选童男童女数千人,到海上寻找仙人。秦始皇易服出行咸阳,有四个武士随从。夜间出来时,在兰池遇上盗贼,被盗贼困逼。武士杀死了盗贼,在关中大肆搜查了二十天。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于是就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兴建朝宫。首先建造前殿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堂上可以坐一万人,殿堂顶上可以树立五丈高的旗帜。周围环绕着架起阁道,从殿下直达南山。在南山的山顶上修建标志,作为门阙。在空中架设道路,从阿房宫渡过渭水,与咸阳相连接,以此象征天下阁道越过天河直至营室。阿房宫尚未建成;建成后,想另外选择一个好的名字称呼它。在阿房宫建造宫殿,所以天下人称它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多万人,分成几批营造阿房宫,或修建骊山工程。挖运北山的石头,输送蜀地、荆地的木材,都集中到这里。关中共计宫殿三百座,关外四百多座。有一颗星坠落在东郡,到了地面变成石头,百姓有人在这块石头上刻写说“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到了,派御史挨个审问,没有人认罪,把在石头附近居住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并用火烧毁这块石头。秦始皇出外巡游,到了平原津就病了。秦始皇厌恶说死,群臣没有人敢提到死的事情。七月丙寅,秦始皇死于沙丘平台。九月,把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始皇刚即位时,就在骊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了全国,把天下各方的七十多万刑徒送到骊山,把隧洞一直挖到见水的地方,用铜封锢,然后把棺材安放在里面,仿制的宫殿、百官和各种珍奇异宝都徙置其中,藏得满满的。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就会自动射向目标。拿水银做成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使用机械互相灌注流通,墓中上面各种天象齐备,下面有地上景象万千。利用人鱼的脂肪作蜡烛,估计很长时期不会熄灭。有人说工匠制造机关,奴隶们都知道,奴隶人数众多,就会泄漏出去。葬礼结束,已经封藏了墓室的随葬品,又关闭了当中的墓道,放下了最外面一段墓道的大门,把工匠和奴隶全部关死在里面,没有一个逃出去的。[语言运用层]10.仿照例句,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要求:①造六个句子,围绕一个中心;②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原题中的六个句子,分别从不同侧面写出当初阿房宫的规模。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为中心,在这个中心基础上进行扩展。【答案】 (1)墨黑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泪水滂沱了,那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七色的拱桥架起了,那是云端的彩虹。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__________①__________,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过往的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__________②________,使后来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过往的历史。近些年来,__________③__________,已经在读者尤其是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解析】 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对以史为鉴的态度。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可知第一个空是对下文的总结,从正面来谈以史为鉴的意义。第二个空从反面谈庸俗化历史的危害,第三个空则是谈一种社会现象,从下文的内容比较容易推断出来。【答案】 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 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 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12.下面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行动计划”的图标,仔细观察后,根据要求答题。【导学号:73020113】(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明该图标所象征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构图要素要把握住造型似草书“文”字和像一条动态的龙,还有长城等元素。寓意的理解要结合“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行动计划”的主题,再结合画面相关元素,在此基础上合理想象即可。【答案】 (1)标识的整体构成是草书的汉字“文”,同时它又是一条游走的“龙”,龙的尾部则是城墙(长城)的造型。(2)草书的“文”字,表达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含义;动态的龙,是中国公民的象征,它意在表明全民参与,积极投入到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的行动中;城墙(长城)的造型,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表达了保护旅游资源的愿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