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ID:1146725

大小:16.31 MB

页数:70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法失败后,被迫辞去相位。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辞官。晚年隐居钟山。“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临川:王安石纪念馆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背景 解题“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本朝(宋)人尚理——严羽《沧浪诗话》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慧空禅院 坐落在褒禅山西南面半山腰上的褒禅寺 华阳洞入口 华阳洞舒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华阳洞 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补叙同游者。理清思路结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名寺洞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悔——叙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⑴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⑵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⑷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余之所得——议 第四自然段“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逻辑严密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议论一正一反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每段主要内容: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2记游洞经过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课文内容总结: 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山、碑洞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游洞入之愈深→进愈难→见愈奇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仆碑——深思而慎取记叙——补叙同游者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就最能代表作者的意图。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主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的道理。游山治学游山尽吾志深思慎取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归纳主题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记游第二部分议论1.介绍褒禅山概况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游后洞经过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议志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四)古今异义字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古义:“悲”,感叹今义:悲伤。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今义:表提及。 1、C(“胜”应读“shēng”。)2、A3、D4、CE(宾语提前句)5、D6、C7、A 再见 王安石记念馆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北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52 有泉侧出有穴窈然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点词句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形→动,到尽头“而”,表修饰动→名,见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动→名,到达的人/更有人/责怪,埋怨53 于是予有叹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夷以近…险以远古人之观于天地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第三段:重点词句心得,收获,名词因为/并且,连词而且,表并列,连词观察,动词不平常/景观,名词到达/帮助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对于/这件事 至于幽暗昏惑于人为可讥其孰能讥之乎不随以止也此余之所得也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第三段:重点词句对于/是,算得上,动词=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判断句 第四段: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弄错,使…错,使动用法没有人/名→动,识其本名……的原因求学的人尽,完/说,动词因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判断句 古今异义词:至于古:到达今:表到达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的连词非常古:不同寻常、不平凡今:表程度的副词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1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3)第一人称,我、自己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指示代词,那、那些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副词(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2)表示测度的语气,可译为“大概”例:“其皆出于此乎?”(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例:“汝其勿悲”(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例:“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3连词(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是……还是……。”例:“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其如是,孰能御之?”例: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4助词,无实义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3)第一人称,我、自己(4)指示代词,那、那些副词(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连词(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是……还是……。”(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助词,无实义其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有穴窈然然然视其左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乃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大概,表推测因为,表原因如果,表假设……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然而,连词这样,代词既然这样是,在竟然于是,就才 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补叙同游者。理清思路结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 古人为何“往往有得”?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最重要?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有志有力有物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总结:文章脉络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华阳洞66 华阳洞67 华阳洞68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王安石对景物的观赏,在以眼观物、以心观物之上,又以理观物,从日常行为中汲取生活智慧使偶然的登临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事件。于丹《我们的心到底能遨游多远》一文为此提供了一个例证。请你仿效他们写一段文字。400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