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ID:1146718

大小:14.3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前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死后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也有反映。 背景知识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省潜山县)通判,在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舍()于其址庐冢()有碑仆()道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有穴窈()然怠()而欲出咎()其欲出者无物以相()之孰()能讥之何可胜()道萧君圭()王回深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zhǒnɡmiùyǎojiùxiànɡshēnɡfǔhuāhuáhuáshèpūdàishúguī 理清思路结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状后: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判断名作动,筑舍定居死亡名作动,称呼名作动,称呼判断因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就称这座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状后:有碑(于)道仆磨灭判断还辨识大概错误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在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因此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③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⑤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即使深远幽暗的样子形作名,深度名作状,从旁边名作动,上行形作动,走到尽头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进去便(感到)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修饰十分之一动作名,见到的景象懈怠将要大概尚且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作动,尽享责怪自己大概更加用来用来动作名,到来的人形作动,照明那助词,无义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们出来,而未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大概洞内更深的地方,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慧空禅院后洞华山洞(华阳洞、前洞)泉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五里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五六里 问题探究: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各有何特点?结果怎样?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悔 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⑥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感慨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动作名,收获古今异义,对于这件事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探究思考对于这件事,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平坦古今,不平常形作名,险峻僻远的地方而且而且然而动作名,景观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但是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到了形作名,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而且却帮助是是难道谁然而判断有了志向与力量,也不随从别人而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到达的人,便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项目景观位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作用观点前洞后洞夷以近险以远游者众至者少平淡无奇其见愈奇为游历后洞作铺垫为后文的议论立据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要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有力有物有志“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使……错,弄错动作名,流传的文字以(之),因此感叹名作动,识其本名尽判断……原因古今异义,治学的人深入思考谨慎选取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书箱未能存留,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逻辑严密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通“甫”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第五段:补叙同游者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的道理。游山治学游山尽吾志深思慎取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游山洞做学问前洞夷以近游者众——险而远至者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随之出者——游洞之力——物(火把)——仆碑文字导致谬传——“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文章脉络:逻辑严密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写作特点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其1.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2.其下平旷:代词,代华山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者助词,无实义:后者指示代词,那,那个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我5.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词:岂,难道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记游第二部分议论1.介绍褒禅山概况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游后洞经过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议志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三.下列虚词解释是否有误?请指出来之1.而卒葬之:代词,那里2.古人之观于天地……: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助词,的4.此余之所得也:到,往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补语标志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助词,定语标志 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连词2.由山以上五六里:同“而”,连词,表修饰3.拥火以入:连词,表目的4.余之力尚足以入:同“而”,连词,表修饰5.有志者,不随以止也:连词,表目的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连词,表目的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同上)(连词,表修饰) 其1.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2.其下平旷:代词,代华山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者助词,无实义:后者指示代词,那,那个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我5.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词:岂,难道 而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连词,表转折,然而2.有怠而欲出者:连词,表并列3.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顺接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而且5.夫夷以近:同“而”,表并列6.而世之奇伟……:连词,表顺接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连词,表并列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连词,表并列(表结果)表递进表递进表转折 褒禅山华阳洞褒禅山,古称华山。因唐代高僧慧褒和尚结庐于此,圆寂后其弟子将此山改名褒禅山。褒禅山山清水秀、四季如画。春天,百花争艳、蜂飞蝶舞;夏天,枝繁叶茂、鸟语蝉鸣;秋天,霜染丛林,满山红叶;冬天,瑞雪纷飞,怪石林立。《游褒禅山记》展示了华阳洞险、奇、美、绝四大特点。洞内历代文人雅士泼墨于洞壁,镌刻于岩石。华阳洞被誉为天下第一洞,洞内钟乳石影倒挂,怪石嶙峋。洞深18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整个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洞,洞上有河,移步换景,神奇虚幻。到此一游会给您“游山如读史,看洞若观画”的艺术享受。 华阳洞 观音送子五老听经 织女晾纱 莲台飞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