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会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宝黛初会教学设计

ID:1145031

大小:36.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宝黛初会》教学设计教师姓名:未凤春单位: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 教材名称高中语文教材版本语文版执教未凤春学习对象高一学生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是精读课文。学情分析(1)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2)初中以及高一上学期学过小说题材的作品,对小说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本文学习的主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课文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技巧。◆难点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赏析文本以及归纳和评价等综合能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宝黛初会视频内容的播放,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通过个性赏析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施展个性的空间。教学环境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电脑投影仪黑板教学过程导入——人物分析——总结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研讨小说《红楼梦》的主题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引出《宝黛初会》的人物形象回忆小说人物激发兴趣人物分析引出主要人物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黛玉和宝玉让学生找出描写的句子探究归纳他们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研讨小说《红楼梦》的主题胡适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毛泽东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著作。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探究讨论小说《红楼梦》的主题培养学生鉴赏、归纳、评价等综合能力 教学流程导入:俗话说:"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部《红楼梦》不知为多少读者倾倒,引来无数学者竞相的研究与争论不休。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宝黛初会》的人物形象。一、人物分析。请学生根据上节课作业,分别介绍“我眼中的……”,同学可以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人物形象进行不同的评价,并鼓励争论。1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1)贾母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得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王夫人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3)王熙凤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此外,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吗?今后命运如何?这当然还要看以后的发展。不过眼前似乎已让人感觉到黛玉在她们中间生活要小心谨慎,识时务,而以黛玉的性格来说则是艰难的。2“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和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这都是读者急于知道的,也都在课文中得到了初步表现。(1)林黛玉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2)贾宝玉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惟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过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二、总结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明确: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主要是借助于小说中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进行。同样,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主要是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完成的。三、研讨小说《红楼梦》的主题。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毛泽东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著作。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参考:《红楼梦》是划时代地将爱情主题和整个社会问题紧密地相结合起来的伟大作品。若说“爱情主题”,那么,爱情主题在这里已经意味着比它本身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含义。作为恋爱的主人公贾宝玉,也同时是反对科举,尊重女性,萌芽着自由平等观念,要求个性解放的具有叛逆性格的主角。若说是“政治主题”,那么,“政治”在这里也已经表现出了超出常规的具体和形象,它已经融化在人物的生活(包括爱情生活)之中了。我们不论将作品定为什么主题,都不会磨灭作品的伟大。也正是这种主题多元的特性,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世人的所爱。四、作业:1阅读《红楼梦》原著全文。2选取一个小说人物,写一篇小说人物鉴赏的评论性文章。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