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精讲 山东人民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精讲 山东人民版

ID:1143835

大小:78.56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精讲山东人民版一.本周教学内容:《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教学目的: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兼拓:婉约词风);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诗词吟诵;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慨。三.教学设想:指导如何把握意境、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四.教学时数:2—3五.教学过程:赤壁怀古(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叶振棠-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文学常识:1.复习回顾苏轼相关文学常识,背诵《赤壁赋》。2.《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妓,调也因此得名。它有双调,有平韵、仄韵两体,仄体有100字,较为常用,平韵用者较少。此词牌高亢,适合抒情。“赤壁怀古”是题目。与内容相关。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二)学习研读1.齐读正音。2.诗歌鉴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浪,喻时光。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它既使人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长江这里,自古出现过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在开始寻找英雄们遗迹的时候,词人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景仰的英雄——“周郎”。但他在这里却先埋下一笔,暂时不展开写,引起悬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写赤壁时,为了写岩石的陡峭,就夸张为“穿空”;为了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壮丽景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用此句感叹语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合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迫人”之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1)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2)以美女衬托英雄,更表明他当时春风得意。(3)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妻子,所以周瑜和孙权外看是君臣之别,内观则是连襟之亲。周瑜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胆怯,反而从容闲雅,谈笑之间,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镇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作者这样称颂周瑜,表明他也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的情绪不断变化,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很明显地透露出来,词意至此,已经达到高潮。但这些都是“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我”的“多情”,“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36岁起,就开始过贬谪的生活。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第一次出判杭州,44岁时再贬黄州。1085年宋宪宗时,司马光为相,一度奉召回朝。章敦为相时,苏轼因坚持他的见解,被贬广东惠州。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被贬海南岛昌化军(贬所在今儋州市中和镇)。“人生如梦”是作者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我安慰之语,但他并没有想到要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纵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3.问题研讨:a.豪放风格的体现(拍电影用什么镜头,比较“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风格)?b.为什么“一时多少豪杰”独写周瑜不写曹操?c.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与史是否一致?(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文脱胎于史,又高于史)d.是否与苏风格冲突?(乐观――平和、旷达)e.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觉得可以不可以?“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f.“三国周郎赤壁”周郎?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公瑾”?“周郎”?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g.词下阕为什么写小乔?初嫁/出嫁?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 “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的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既能武,又能文。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武略,文韬。h.“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学术界争论:“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哪个更好?“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导入: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同样一首怀古词,一起学习。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二)赏读: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英雄业绩)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精锐部队)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千古江山舞榭歌台孙权(英雄风流)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草率)(落得)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势一蹶不振。《宋书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内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狼居胥,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霍去病传》:元狩四(119)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今者对照,不堪回首。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不堪哪堪)可堪回首,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2)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寒,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三)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四)拓展《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模拟试题】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一项是()A、玉砌(qì)凝噎(yē)暮霭(ǎi)B、纶巾(lún)樯橹(lǚ)举酒属客(shǔ)C、玉簟(tán)舞榭(xiè)荠(jì)麦D、戌(shù)角黍(chǔ)离豆蔻(kò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商推变幻莫测食不裹腹世务者为俊杰B、炒股蓬荜生辉 众口烁金 画虎不成反类犬C、亵渎恍然大悟有恃无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D、座落 声名鹊起毋庸置疑破罐子破甩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红丝带做成的头巾)樯橹灰飞烟灭(此处借指刘备的水军)B、一尊还酹江月(把酒喝掉以示祭奠)舞榭歌台(台子)C、寻常巷陌(田间的道路,泛指街道)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D、可堪回首(不能忍受)金戈铁马(指精锐的部队)4、填空: (1)苏轼,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其父_________、弟___________都有文名,父子三人号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词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开拓了词的领域,开____________的词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辛弃疾,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历城人,辛弃疾与____________齐名,世称苏辛,被誉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词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本阅读1、选择题(1)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该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词作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既显示出诗人的广阔视野:它不仅描绘出大江非凡的气势,且囊括了许多古代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B、“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直抒胸臆——由于对古代英雄的神往,而启步去追寻他们的足迹;且将“赤壁”冠以“周郎”,则暗示出,他所思慕的英雄乃是周郎!C、“小乔初嫁”这一情节入词,不仅在于要表现英雄美人璧合珠联,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更在于揭示周瑜同孙权的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孙权对周瑜的信赖有加。透过诗句看背后,则隐含着诗人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叹息。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正是内心苦闷和哀伤的外露。然而,可贵的是,诗人并未由此而消沉、颓废、及时行乐;相反,他以酒祭江,所表达的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2)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该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对词中表现“怀古”的诗句所作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按传统的理解,句意是:“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若依据创新观点,则可理解成:像我这样的英雄,却找不到孙仲谋这样敢于抗击强敌的国君。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昔日的“舞榭歌台”早已荡然无存,而“斜阳草树”辉映下的刘裕故居,却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于是生发了类比联想:自己同刘裕一样均来自北方,刘裕竟成了南朝宋武帝,自己又何尝不能建立霸业?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坛祭祀山神庆祝胜利而返。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北伐,幻想像汉朝那样,却落得北望敌兵而仓皇失措的结局;诗人用此典故,意在劝谏汲取张浚仓猝北伐兵败之教训。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既是“词眼”,又是全词的高潮。至此,诗人忠义之心和盘托出!尽管忧愤难抑,但66岁的诗人那种为国杀虏的浩然正气却腾涌而出,跃然纸上。2、问答鉴赏题:(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几处典故,分别是哪几个,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6)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三、应用题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梁启超评这首词说:“白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幽独”在这首词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简要陈述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怀抱?2、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上比较鉴赏下列诗文。①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③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3、将《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成现代诗。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一、1、AB:纶巾读guān举酒属客读zhǚC:玉簟读diàn   D:黍离读shǚ2、CA:世——识B:烁——铄D:座——坐甩——摔3、CA纶巾指青丝带做成的头巾,樯橹借指曹操的水军B酹是指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榭是指台上的房子。D堪是指忍受。4、(1)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豪放派《东坡全集》、《东坡乐府》(2)幼安稼轩居士苏轼《稼轩长短句》二、1、(1)B(2)B2、(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2)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送。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3)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4)一般认为结尾消极,但诗人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精神。(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理想。人道寄奴曾往: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凭谁问: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年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英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用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涂炭,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时局担忧,忠义之心更如日月。三、1、通过寻找一个孤高、淡泊、独在“灯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词中寄寓了词人政治上(或生活上或事业上)失意的苦闷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或时俗、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答案① 前句写明月在奔涌的潮水中升起,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动中显静;后句写明月升临夜空,月光如泻,俯照大海,意境雄浑,静中显动。②前者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后者仅停留在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方面。③都是用了拟人写法,前者是说月光有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徘徊不忍去;后者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深厚的感情。3、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