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修正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蜀道难-修正稿

ID:1126812

大小:0 B

页数:46页

时间:2022-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蜀道难唐·李白 第一课时1、教师范诵,学生听读,圈注字词、划分节奏、体会韵律2、疏通字词3、诵读指导,力争当堂成诵 一、听读、标注 噫吁嚱()鱼凫(  )石栈(  )猿猱(  )巉岩()飞湍(  )喧豗()扪参()抚膺(  )峥嵘(  )万壑(  )砯崖(  )崔嵬(  )吮血(  )咨嗟()yīxūxīfúzhànnáochánhuīménshēnpīngwéishǔnzīyīngtuānhèzhēngróng二、正音正字 三、读课文,读出感情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长叹”“嗟叹”“咨嗟”之情?抑扬顿挫中突显词语情味,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整散句自由奔放之气韵,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只跌宕。如(1)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祸烈的动词、形容词应重读;(2)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诗句略快,声调要高昂些;突出蜀道荒凉惨烈的诗句节奏略慢,声调要低沉些。(3)反复出现的诗句应重读,但要体会变化。第一次,应读得惊异高亢;第二次,应读得缓慢伤感;第三次,应读得缓慢深沉。 具体诵读提示(一)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乎”“哉”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读得轻而平缓。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读慢些,重音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上;“黄鹤”二句,读后稍作停顿;“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读末句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问君”可读得亲切些,重音落在“不可攀”上,用劝说语气读。以下四句读时放低声调,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前四句读时,须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具体诵读提示(二)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前两句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后两句。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具体诵读提示(三) 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2、《实验班》1——9题3、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2、概括各段大意 一、疏通文意1、小组讨论交流,落实文言常识2、质疑问难,举手请教3、小组发言人展示成果 三、读课文,读出感情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长叹”“嗟叹”“咨嗟”之情?抑扬顿挫中突显词语情味,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整散句自由奔放之气韵,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只跌宕。如(1)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祸烈的动词、形容词应重读;(2)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诗句略快,声调要高昂些;突出蜀道荒凉惨烈的诗句节奏略慢,声调要低沉些。(3)反复出现的诗句应重读,但要体会变化。第一次,应读得惊异高亢;第二次,应读得缓慢伤感;第三次,应读得缓慢深沉。 具体诵读提示(一)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乎”“哉”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读得轻而平缓。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读慢些,重音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上;“黄鹤”二句,读后稍作停顿;“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读末句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问君”可读得亲切些,重音落在“不可攀”上,用劝说语气读。以下四句读时放低声调,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前四句读时,须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具体诵读提示(二)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前两句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后两句。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具体诵读提示(三) 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重要实词1、危乎高哉2、不与秦塞通人烟3、可以横绝峨眉颠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6、连峰去天不盈尺7、枯松倒挂倚绝壁8、锦城虽云乐形容词,高名词,山川险要之地动词,度过、越过动词,使……绕道动词,钩通相连动词,距离动词,靠动词,说 二、文言知识梳理(二)重要虚词1、蜀道之难2、难于上青天3、开国何茫然4、尔来四万八千岁5、可以横绝峨眉巅6、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8、以手抚膺坐长叹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介词,比副词,多么代词,这介词表凭借,凭借,用来代词,这副词,尚且介词,用 二、文言知识梳理(二)重要虚词9、但见悲鸟号古木10、其险也如此11、嗟尔远道之人12、胡为乎来哉13、剑阁峥嵘而崔嵬14、所守或匪亲15、锦城虽云乐副词,只代词表领属,它的代词,你(这)疑问代词,什么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虽然 二、文言知识梳理(三)通假字所守或匪亲通“非”,不是 二、文言知识梳理(四)词类活用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2、猿猱欲度愁攀援3、问君西游何时还4、雄飞雌从绕林间5、使人听此凋朱颜6、砯崖转石万壑雷7、锦城虽云乐8、侧身西望长咨嗟使动用法,使…回转为动用法,为…发愁名作状,向西形作名,雄鸟、雌鸟使动用法,使…凋谢使动用法,使…滚动形作动,享受、享乐名作状,向西 二、文言知识梳理(五)一词多义1、以可以横绝峨眉巅以手抚膺坐长叹2、之蜀道之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介词,表凭借介词,用助词,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 二、文言知识梳理(六)古今异义1、危乎高哉2、可以横绝峨眉巅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4、以手抚膺坐长叹5、连峰去天不盈尺6、锦城虽云乐 二、文言知识梳理(七)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句难于上青天2、定语后置句枯松倒挂倚绝壁3、宾语前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文言知识梳理(七)特殊句式4、省略句(1)省略主语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2)省略介词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第三课时1、了解作家作品常识;2、分析主旨句含义及作用。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作。中唐的代表人物是韩愈、白居易,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关于唐诗: 蜀道难李白,字,号。盛唐代表作家。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他的诗歌风格“”。杜甫曾说他“”。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李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豪放飘逸诗仙李白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自青年时,漫游全国各地。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藳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安史之乱发生,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 作者简介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经典评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二、分析主旨句1、有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是哪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这句话分别出现在文章哪几个地方?这种多次出现的句子,我们称之什么句?开头一见主旨句中间二见结尾三见 二、分析主旨句3、这种主旨句多次出现,从修辞手法上讲是什么手法?从结构形式上讲是什么形式?以前见过没有?“反复”的修辞手法“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一唱三叹的效果。《诗经•采薇》《蒹葭》《无衣》《硕鼠》等中出现过。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二、分析主旨句4、这句诗每一次表达的角度和含义是不是一样的?要分析每一次的含义和角度,肯定不能孤零零的分析这一句话,要注意它出现的前后语境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二、分析主旨句4、这句诗每一次表达的角度和含义是不是一样的?诗的开头(主旨句一见)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 二、分析主旨句5、主旨句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是否相同?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破空而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并从内容上统摄全篇。而就本段而言,也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中间则出现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旅途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体现。最后出现在诗尾,是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阽危的深沉浩叹。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总之,主旨句每次都出现于它不得不出现之处,贯串始终,推动内容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畅快淋漓之感。 第四课时1、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第一段角度、手法分析1、本段主要从什么角度说明“蜀道之难”“难”在什么地方?(1)从蜀国开国的历史角度说明蜀国历史悠久,但长期处于闭塞状态,秦蜀之间一向无人来往。(2)从神话传说的角度说明蜀道开辟的艰难。(3)从行人登攀的角度说明蜀道开辟之后的险峻难行。 第一段角度、手法分析2、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之难?(分析手法及其作用)(1)引用神话传说。点染神奇色彩,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2)以虚代实,虚实结合。①虚写“五丁开山”的传说,实指古代劳动人民开辟蜀道的艰难,高度赞誉劳动人民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②虚写“六龙回日”“黄鹤猿猱之愁”,实写行人登攀之难。(3)夸张渲染反衬。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4)点面结合。(5)细节描写,摹写状貌。 第二段角度、手法分析1、本段主要从什么角度说明“蜀道之难”“难”在什么地方?(1)从朋友关怀的角度强调蜀道之险要难行。(2)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悲凉凄清。(3)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高峻。(4)从蜀中人的疑惑角度写蜀道之险 第二段角度、手法分析2、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之难?(分析手法及其作用)(1)设问(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①诗人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②“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写出了“情”,作者巧妙地把“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愁空山”一句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3)夸张衬托。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4)远近结合。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远景画面,“枯松倒挂倚绝壁”就是近景特写。(5)由静而动,动静结合。“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是静景描绘,“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让人目不暇接,(6)反问慨叹。 第三段角度、手法分析1、本段主要从什么角度说明“蜀道之难”“难”在什么地方?(1)从剑阁的险要表现蜀道之易守难攻。(2)从蜀地政治形势的角度表现蜀地之战争频仍。(3)从旁人劝诫的角度表现蜀地之不宜久居。 第三段角度、手法分析2、在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之难?(分析手法及其作用)(1)引用诗文。增添文章文学意蕴。(2)、比喻、双关。“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延伸拓展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就这篇《蜀道难》而言,有人认为是讽喻劝谏诗,有人认为抒怀言志诗,有人认为是赠友送别诗,你认为呢?(1)赠友送别诗。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2)抒怀言志诗。当代有一些学者专家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3)讽喻劝谏诗。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无定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