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文课堂导入摭谈[摘耍]: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知识和广阔视野,最基础的还要具备多种教学技能。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本文以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为对象,针对实际教学中导入环节的实用性、多面性、丰富性予以一定探析。[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生活化多面化在校际或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中,我们可以从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到很多有益的知识,特别是课堂导入,往往别出心裁,不落窠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即便是大家课后讨论也都会为授课者新颖的思维、巧妙的切入而赞不绝口。而实际教学屮,课堂导入经常被我们人为地删除,我们或是直接进入教学内容讲解,或是简单叙述儿句无关紧要的话语,或是按照参考资料提供的内容“背课”,或是在公开教学课上造作地造假,课堂教学伊始就已经被机械化了,情境性和情趣性更是无从谈起。这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会使得我们对于语文教学失去兴趣,本应是心与心的交流变成了一-种任务性的完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语文教学者对于课堂导入的教学艺术没有明确的认识,对教学技能没有止确的把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知识素养和广阔视野,体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更能展现出教师对于课堂流程的整体把握和灵活驾驭。课堂导入、教学回顾、内容讲解、师生互动、巩固练习,每一点都要求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管理技能。“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的过程,也包含了信息的评价和强化过程,充满了情绪情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而这当然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用心去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用心去处理生活、社会中的点点滴滴。语文课堂不能是枯燥无味纯粹化的知识点传授,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生活情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是在情感共鸣中完成的。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借助于其他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最的短时间里融入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屮,课堂导入不应该是教条化、程序化、单一化的,
而应该是生活化、口然化、多面化的。唯有如此,才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一个好的开头。下面笔者就此略谈。一、摆脱教条化的导入,进入生活化的引入教材上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的优秀篇目,从一定角度说也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文章。从文章描写的内容或表现的主题上,我们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屮找出与Z相似或相同的切入点。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学者采用的只是:“上一节课我们学了《XXXX》,今天我们來学习《XXXX》……”“我们曾经学过XX的《XXXX》,今天我们來学习他(她)的另一篇文章《XXXX》……”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样教条而程式化的导入使得本应生动有趣的课堂顿时陷入了一种死气沉沉的局面,学生对于新课堂、新课文、新知识的渴望、期待消失无踪。上课伊始,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最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者必须精心考虑的事情。如果采用的导入方式类似于以上几种,其结果只会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定式:噢,又要开始了!继而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渴望。再者,对于学生而言,课本上的知识是远离他们生活环境的,无论老师怎么构造,似乎也只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如此下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在学生看来都只是任务的完成,始终在宁静的湖面行船、平坦的高速驾车,失去了汹涌澎湃的壮阔、峻峰叠岭的雄奇,也没有了柳暗花明的惊喜、蓦然回首的彻悟。徳国的教育家笫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②语文教师不应当自限于书本的学习者身份,更应成为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并将我们对于生活的点滴观察思考融入教学之屮,将“远离”学生的课文变得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这就是生活的描写。在讲解《背影》时,我们大可不必去大谈特谈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写作背景等情况,当然不是说不需要讲解,只是不必要模式化的每一课都是这样导入,使得我们未开口,学生已先知,真正的“知心”了。父母之情、养育之恩,学生皆可感触。教学之初可以不进入“正式”的教学过程,而是和学生交流对于父母的印象,或是让学生写下一段对于父母印象最深的文字,重于描写的肖像,继而朗读出来。和学生如谈心一般去交流,教师也可以谈自己与父母的真实之事。朱自清先生对于父亲的感恩之情之所以如此感人,正是因为那是“凡人”之情,人皆有之。这样导入使学生不仅初步感受了《背影》所要表达的情感,更从心里感悟了父母的亲情。二、避免模式的单一化,创造新颖的多面化课堂导入不是必须在正式“起立”“坐下”Z后的,笔者较欣赏欧美国家那种平等交流的课堂,老师走进教室,一个动作或是眼神,这堂课就开始了,而不是在无聊的谈话,或是中规中矩的形式之后才开场。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机,
了解所要讲解的内容,导入自然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言语行为。当我们在严肃的气氛中展开课堂内容的讲解时,我们就已经“输”了这节课,而在起立坐下的师生互敬Z言中,再想进入那种自然的状态就非常难了。课堂导入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能够控制学生学习的心理定势,在自然之中营造一种与课堂教学内容一致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这个角度來说,课堂导入不应当是教师个人的行为,而应当是师生相互的。例如《纪念白求恩》的导入,我们不需要从白求恩的生平入手,这样势必会陷入固有的死板模式。再者,国际共产主义者的献身精神对于现在学生而言确实有点远了,他们很难或者根木就体会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抓住国际社会在大灾大难面前相互援助、共渡难关的实情作出相应介绍,对于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无私援助的国际友人形象以多媒体的方式加以展示,让学生从身边的例子去了解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继而从容展开文章阅读和思想讲解。语文教学没有规定的模式,更没有固定的方法。课堂导入更应该是多面的,而不应该是单一化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教育对象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育者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应该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下笔者就导入的方式简谈几种:设置问题式,教师于内容讲解之初设置相应的问题,将学生注意力较为迅速地集中于课文内容上来。教师可以从课文结构、语言、内容,作者、背景等各方面设置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生活导入式,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学习屮的现象入手,将其抽象化、理论化,继而由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亲切感。情感导入式,运用优美的语言,构造一定的情境,从文章的激昂、深沉、喜悦、悲愤等各种不同的情感出发,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特定的情感状态之中。借助外物式,采用现行可用教学器材如投影仪、影像、咅乐等,让学生产生听觉、视觉效应,烘托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直观感觉,启动积极的学习情绪。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就是由一个个问题开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生疑、不断解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情感、情境的设置是语文课堂所必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基础之上的。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③好的课堂教学导入不仅能尽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月.能有效地消除其他现象带來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给教学
定下成功的基调。面朝“大海”,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春暖花开!参考文献:①《教学论》,李秉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43页。②《什么事真正的教育一一50位大师论教育》,杨斌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108页。③《语文可以这样教:“于漪语文德育实训基地”教学案例》,于漪著,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216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