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ID:1113006

大小:7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轼词两首》学案第二课时·定风波教学目标:1、完成老师设计的赏析题。先不借助文本,独立完成,(25分钟)然后独立借助文本修改,(10分钟)再小组交流,再组与组之间交流,(10分钟)修改到精准度100%为达标。知识链接【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精通音律,诗词 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 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等等,都明白如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 可以说,正是因了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品味赏析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1.选自《东坡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2.沙湖道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曾买田其间。在去沙湖的道中遇雨,下雨衣湿,道路泥泞,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心情被雨打乱。只有苏轼不在乎,不久天晴,苏轼在这种遭遇中写了这首词。精华点评:苏轼之词,写的不只是情趣,还有关人生的哲学思想。这是苏词令人注目的成就。第一句就表现了哲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自然界有风雨,人生同样有风有雨,都需要一种定力和持守,如儒家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格修养。但是,“不淫、不移、不屈”之外该选择什么呢?如果只站在那里挨打,自认不在乎,那只能算是阿Q精神。阿Q精神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的修养,差别在哪里?一是马虎,一是超脱。所以苏轼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要走的路我依然要走下去。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刹那间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定力和持守,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这首小词写眼前景、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鉴赏练习: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拓展延伸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业:背诵全词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