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5苏轼《定风波》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5苏轼《定风波》教案

ID:1113002

大小:36.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儿这首词选自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一抒志永怀”,它的作者是苏轼。道中遇雨是常事,但苏轼以艺术心灵观之,以旷达态度处之。词的上阙借自然界的风雨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词的下阙进一步深化主题,借雨后的情景表达作者的感悟:人生道路上的遭遇不论是顺还是逆,都不能以一时界定,何况在逆境中也有新境,风雨过后亦有暖阳。这首词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惧风雨也无惧挫败的乐观与豪迈。【学情分析】: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在学习这首词Z前已经学过他的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能够从学过的作品屮简要概括他们对苏轼的印象,也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简单的了解。但这首词的写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吋所作,表达的情感却是乐观的、积极的,这对知识面较窄的本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大方法就是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品读作品。【教学目的】:1、在学习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至背诵。2、通过补充阅读《西江月》把握作者被贬黄州的的历史背景,并感受作者初到黄州吋的落寞悲苦。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鉴词句,并由此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形象。4、引导学生学习苏轼那种身处困境却能保持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在学习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至背诵。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鉴词句,并由此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形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词屮的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政治场上的“风雨”,体会作者在逆境屮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儿诵读法、自主鉴赏法、师生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儿一、导入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这首词是谁写给自己亡妻的悼亡词吗?这是苏轼写给自己的第一个妻子王弗的。大家还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在刚刚这首《江城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亡妻用情至深的苏轼;《水调歌头》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时给身在异地的弟弟子由所作的诗,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深思念亲人的苏轼;再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虽然年迈却常常带着全城的百姓上山打猎,那是一个壮心不己的苏轼。不同的作品种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苏轼,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的?今天让我们走进他另外的作品,去了解不一样的苏轼。二、了解背景请大家自由阅读《西江月》,谈谈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学生发言) 明确:这首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叹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苦,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儿个新凉的秋天?夜晩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冋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不知何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下片借景抒情,以明月自比,感慨世道险恶、人生寥落;并以中秋为背景,抒写作者被贬黄州时的悲苦心情。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却在元丰二年遭受了一场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即李定、何正臣等为首的奸佞小人上表弹劾苏轼,称苏轼在知任湖州后谢恩的上表屮用语暗讽朝政。这木是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却在小人们的无限夸张中让事态变得越来越严峻。深究这场闹剧背后的原因,最简要的答案应是如苏辙所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由于苏轼的笔墨、名气太高,他遭到了群小的妒忌,也招致了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乌台诗案”后惨遭酷刑的苏轼虽幸免一死,但被贬到黄州,他当时的恐惧、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经常一个人荣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这生活的苦果。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佛子道士自居,他渐渐回归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想要找冋一个真正的自己。于是,逐渐调整好心态的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耍学习的另一首词《定风波》。元丰五年春,也就是苏轼被贬到黄州到第三年,与朋友春H出游,道屮遇雨,写下了这首词。三、赏析小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小序,并简要概括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明确:交代了吋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人物(同行的人、余)、事件(道中遇雨)、写作缘由(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故作此词)。四、整体感知1.研读上阙(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朗读这首词的上阙,结合注释梳理词意,并回答问题: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场雨有什么特点?明确:这是一场疾风骤雨。(何以见得?)“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雨大得都能听见它穿过树林打穿树叶的声音,可见雨势凶猛;并且作者在小序中提到“同行皆狼狈”,雨具又先去,人们被他折磨得踉踉跄跄,可见这场雨来得又急又猛。(2)请同学们齐声诵读词的上阙,注意读出下雨时雨势凶猛的特点。(3)给学生提示还需强化的部分,老师作范读。(4)学生再次齐读。2.研读下阙(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下阙,梳理词意并回答问题:雨后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明确:①春风微凉,寒意初上。(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微凉的春风吹醒了酒意,使人顿吋神清气爽。②雨后初晴,斜阳暖照。“山头斜照却相迎。”当云雾散去之后,夕阳在山头斜照,射來的余晖仿佛是在为刚刚被雨淋湿的人们引路,引领着他们一直走进夕阳里。(2)请同学们齐声诵读词的下阙,注意读出雨后初晴时的爽朗。(3)给学生提示还需强化的部分,老师作范读。(4)学生再次齐读。五、探究文本请同学们快速回顾整首词,并思考问题:1.面对这场狂风骤雨,词人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处Z?从词屮找到依据阐明你的观点。 明确:①“莫听”一词表明词人认为风雨虽大,但不足以挂在心上,“何妨”透出一点俏皮,即使风狂雨骤,在雨中照常缓步前行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态;②“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却轻捷得胜过骑马,与“同行皆狼狈”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词人的欢快豪迈的状态;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什么好怕的?裹着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谁怕?”便是不怕,表现了词人的从容与坦然。1.(1)“回首向來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中的“晴”和“雨”除了指自然天气以外,还喻指什么?明确:“晴”喻指人生顺境,“雨”喻指人生逆境。(2)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合历史背景作思考)明确:“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至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这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启示:自然界的风雨都是这般寻常所见,那么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有何足挂齿?因此,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一样,要坦然面对、从容接受。六、人物形象学习了这首词,请你结合词句简要概括你读到的苏轼的形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发言。)明确: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可以读岀苏轼的镇定从容、欢快活泼;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表现了苏东坡的不畏艰险;③“回首向来箫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具有不论在逆境还是顺境中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七、学以致用学习了《定风波》这首词,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思考?(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师总结: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人生只有一次,既然上天能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再一次睁开双眼,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哪怕是遭遇挫折,也应相信风雨过后亦有山头斜照的暖阳。八、课堂小结可能很早以前,同学们就对苏轼有一些了解,而这节课过后我们对苏轼又有了新的认识。(课件展示《西江月》《定风波》两首词。)从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到被扣上各种罪名的阶下囚,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刚开始面对这些变故,他的内心是彷徨而孤独的,但也正是这些磨难让他变成了一个成熟的人,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写到:苏东坡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咅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成熟后的苏轼能够坦然面对挫折和磨难,也无惧风雨,于是写出了《定风波》这样的词,也就发出了“回首向來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九、课后作业①背诵本词;②根据你学习这首词的收获,以“我看苏轼”或“我看磨难”为题写--篇文章。【板书设计】:《西江月》《定风波》苏轼感时光易逝、壮志难酬从容镇定、活泼欢快 形象:叹世道险恶、人生寥落不畏艰险、乐观旷达 【教学反思儿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